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毛主席曾寫的一副對聯,指導了紅軍作戰

毛主席曾寫的一副對聯,指導了紅軍作戰

第一次反「圍剿」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央革命根據地軍民粉碎國民黨軍隊進攻的戰役。隨著軍閥之間混戰的結束,1930年12月,蔣介石調集10萬兵力,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圍攻。紅軍在毛澤東、朱德指揮下,誘敵深入,5天內連打兩個勝仗,殲敵一個半師,取得了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

在反第一次「圍剿」前的動員大會上,毛澤東曾寫了一副對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里操勝算;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這就是毛澤東戰略指導思想的高度概括。

這聞名的十六字訣,是毛澤東在紅軍游擊戰爭中創造而總結出來的。據說最早出現在 1928年的1月,當時還只有「敵來我走,敵駐我擾,敵退我追」的十二個字,是毛澤東在遂川城主持召開前委和萬安縣委的聯席會議上提出來的,以後就逐漸完備起來。

蔣介石在第一次「圍剿」失敗後,於1931年二月,派軍政部長何應欽代行總司令職權兼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主任,調集十八個師另三個旅,20萬人的兵力,「以厚集兵力,嚴密包圍及取緩進為要旨」,採取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作戰方針,積極部署對紅一方面軍的第二次「圍剿」。

對第二次反「圍剿」的戰略方針問題,黨中央曾指示:「當著敵人力量尚未集中的時候,我們必須利用優勢兵力,去擊潰敵人的主力」。「紅軍總司令部在組織決戰中,採取誘敵深入蘇區的策略,在當時的階段中(年底及年初)是正確的。如果力量對比上利於我們時,我們應該擴展向白區的堅決進攻,打碎敵人的生力軍」。同時還提出:「遇必要時,可以拋棄舊的與組織新的蘇維埃區域」。經過反覆討論,才接受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仍然採取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

此次戰役的勝利,使得中國共產党進一步擴大了中央蘇區的範圍,其勢力從江西南部伸展入福建西部。毛澤東也又一次證實了自己的軍事才能,更加穩固了在紅軍中的領導地位。

第三次反圍剿是指1931年7月~9月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江西省南部地區,反擊國民黨軍30萬兵力對中央蘇區"圍剿"的戰役。蔣介石親任總司令, 趕赴南昌指揮,並請德、日、英軍事顧問參與戰事籌劃。

紅軍第一方面軍30000餘人,在毛澤東指揮下,仍採取誘敵深入的方針,避敵主力,共殲敵7個師,17個團,俘18000餘人,繳槍15000 余支。第三次反「圍剿」取得重大勝利。

前三次反「圍剿」,是毛澤東親自指揮的,第四次反 「圍剿」是周恩來、朱德指揮的。這四次反「圍剿」都是以運動戰的方式,採取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戰術取得圓滿勝利的,在我軍的歷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

在毛澤東、朱德等領導下,中央根據地區軍經過三次大規模扳「圍剿」,取得了豐富的作戰經驗,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紅軍的作戰原則。這些原則主要是:在國民黨「圍剿」開始之前,積極作好反「圍剿」的準備;在強敵「圍剿」開始時,一般是先實行戰略退卻,誘敵深入,造成反攻的條件,爾後轉入戰略反攻,打破國民黨的「圍剿」;在戰略反攻時,慎重初戰,實行殲滅敵的指導方針,作戰形式以運動戰為主,並與游擊戰相結合,在戰役戰鬥上實行速決戰,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國民黨;在國民黨「圍剿」被打破轉入守勢時,紅軍轉入進攻,依託根據地向外發展,並適時準備打破國民黨新的「圍剿」等。這些作戰原則,是在游擊戰爭的基本原則---十六字訣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是建立在人民戰爭基礎上的、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的國民黨的作戰原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尚的人 的精彩文章:

此人在同盟會的組建中,立下汗馬功勞!

TAG:高尚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