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盤點:盤內歷史劇中那些「沒文化」的常識性錯誤

盤點:盤內歷史劇中那些「沒文化」的常識性錯誤

國內歷史劇常識性錯誤多如牛毛,數不勝數,這裡例舉幾項:

一、聖旨

只要出現宣旨的情節,必定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是很扯的。歷史上皇上宣旨很隨意,往往是直接說內容,後來逐漸發展出「應天順時,受茲明命」「門下」等等這樣的開頭。到了元朝,聖旨的開頭一般有「長生天氣力里,大福蔭護助里」這樣兩句蒙語音譯的話,明朝朱元璋時沿用了這兩句,翻譯成漢語就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也就是說明朝才有這兩句,其他朝代是沒有的。

其次,這兩句的讀法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樣的斷句。另外,詔不常用,往往是冊立皇后、太子,進行重大軍事戰爭,皇帝、皇后等人駕崩時發布的內容稱詔。任命、提拔、封賞官員等用敕。日常事務用制,也就是說用的最多的應該是制。

二,左右衽

(正確的方向)

(錯誤方向)

漢族一般的衣服都是交領,交領有個問題就是左衽還是右衽,漢族是右衽,也就是左邊的衣襟壓在右面的衣襟之上。而很多古裝劇製作粗糙,左右衽不分,非常奇葩。

三,拱手

(左手在外,正確)

(右手在外,錯誤)

拱手是漢族最常見的禮節,拱手禮要求左手在外,右手在內。因為古時左為尊,因此左手沖著別人,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如果右手在外,那是凶禮,是報喪時用的。

四,銀子

在古裝劇中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某攤主賣燒餅,路人:老闆,燒餅多少錢一個。

攤主:1兩銀子一個。

路人給了攤主一塊銀子,攤主就給了路人一個燒餅。

先不說稱呼老闆合適不合適,光說這銀子,問題極多。

(散碎銀子)

1.中國古代是不流通銀子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都是制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銅錢。以前國家收稅收實物,就是糧食,布匹,到了明代後才開始摺合成銀兩交稅,即使如此,日常也還是用的銅錢。

2.即使用銀子,一兩銀子是很貴的,相當於現在的數百元,至於相當於多少銅錢,得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而定,一般是一兩銀子等於一貫,也就是1000個銅錢,一個燒餅1000個銅錢,做銅錢的銅都不止這個價吧。另外一天賣30個燒餅就收入30兩銀子,一般百姓一年的生活費都夠了,純屬扯淡。

3.就算真的使用銀子,也得看一看成色和重量啊。銀子熔點不高,所以裡面很輕易就可以添加其他金屬,路人給了銀子說一兩,攤主拿在手裡也不稱一稱夠不夠一兩,也不看一看銀子純不純,最起碼咬一咬啊,直接就收了?這不扯犢子嗎?

五、六、七……古裝劇中扯淡的地方太多了,篇幅所限,就說到這裡,歡迎大家在評論里補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真歷史 的精彩文章:

亂世中的山西,在國史上竟有如此高的地位!
回不去的東北,無處安放的鄉愁

TAG:真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