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之孔大聖人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之孔大聖人

我們這一節要講的問題,也是孔門弟子的問題:孔子到底喜歡什麼樣的學生,誰是好學生?

接著上一節的說,子路、冉有、公西華和曾皙與孔子討論結束以後。子路、冉有、公西華先走,曾皙走在後面。曾皙就問孔子:他們三個講的怎麼樣?

孔子說:他們也就是各自講了各自的想法而已。

曾皙問:那先生為什麼要笑仲由呢?

孔子說:治國靠禮,他一點都不謙虛謙讓,所以我笑他。

曾皙又問:難道冉求說的不是治國嗎?

孔子說怎麼不是?

曾皙又問:那麼公西赤講的不是治國嗎?

孔子說:有祭祀、有結盟,不是治國是什麼?如果阿赤都只能做小事,誰來做大事?

這次討論就到此為止了。留下了許多不解之謎。比方說,孔子對這四個學生怎麼看?其實他們四個都是孔子的好學生。子路、冉有和公司化三人的關係也是比較密切的,他們多次同時在《論語》中出現。

比如子路曾經問孔子:聽到了就去做嗎?

孔子說,父親和兄長都在,怎麼能聽到了就做?

冉有也問了同樣的問題:聽到了就去做嗎?

孔子說,當然,聽到了就該去做。

這下子公西華不懂了。同一個問題怎麼會有兩種答案呢?所以他疑惑地問孔子。孔子回答:冉有這個人比較瞻前顧後,因此我鼓勵他勇往直前。而子路這個人膽大妄為,因此我告誡他不是聽風就是雨。

孔子的因材施教,這條記載就是證明。

其實孔子對子路、冉有和公西華的評價是有的。當時魯國有個貴族叫孟武伯曾經問孔子:子路、冉有和公西華是否「仁」?

孔子回答:子路可以負責千乘之國的兵役和軍政,冉有可以當邑縣的長官和大夫的管家,公西華可以當外交官和主持人,至於他們是不是「仁」?不知道。

季子然問孔子:子路和冉有算不算「大臣」?

孔子回答:他們兩個可以算「具臣」,不算「大臣」。

把這幾條材料放在一起就可以明確的看到孔子的看法。他肯定學生的任你功力,但對他們的境界有所保留。能夠治國齊家,有道德底線,但並未達到以大道和正義來輔佐君主。

那麼,孔子心目中的最高境界是什麼?仁。

在孔子自己砍來,連他自己都達不到這樣的境界,就更別說自己的學生了。有人說,孔子這是謙虛。但他是謙虛嗎?未必。

實際上孔子是自我評價「為之不厭。誨人不倦」,並不是一個很低的評價。所以公西華馬上就接了一句:這正是我等學不來的。

說完他們三個,那麼我們就要問,孔子到底欣賞曾皙什麼?

這個問題恐怕會成為千古迷案,別說我們不知道,大概連曾皙自己也一頭霧水。討論結束以後他故意走在最後問這問那,就是因為他不明白老師為什麼只誇他一個。可惜他不敢直接問,孔子也不直接答。

其實按我自己理解,孔子欣賞曾皙的一點就是「樂」!

樂,是孔子學說的重要範疇之一。在孔子看來,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仁」,治學的最高境界是「樂」。

對於知識和學問,知道不如喜歡,喜歡不如快樂,快樂才是最高境界。讀書學習做學問,是為了自己,也只能依靠自己,那就必須要快樂。因為學習的目的原本就是人的幸福。如果學習的表現形式是痛苦,那把學習當做終身的事豈非終身痛苦?

孔子的教學,如他和學生之間的討論就是快樂的。他的課堂也是快樂的。所以,如果所有的學校和課堂都充滿快樂,中國的教育就真正成功了。什麼「學海無涯苦作舟」、什麼「頭懸樑錐刺股」,在很多時候沒有必要,也無須提倡。

所以,誰在學校中感到快樂,誰就是孔子的好學生。

這麼說,孔門弟子中最好的弟子就是顏回。顏回經常受到老師表揚,深受孔子喜歡。而且孔子表揚他的話都好的太過了。孔子說,他的學生當中,只有顏回能夠做到長時間地不違背仁德,還說宴會一絲就沒有好學者了。

顏回之所以逃孔子喜歡,他的「樂」恐怕是最重要的原因。孔子曾這樣讚美顏回:只要能夠治學悟道,顏回就快了。吃什麼,喝什麼,住在哪裡根本無所謂。這就是顏回自己固有的「樂」。顏回把學問和道德本身當做了快了,就是謀道治學的最高境界了。

孔子不但誇顏回,還當著別的學生誇,和別的學生做比較。

所以眾多弟子中就有人服氣,有人不服氣。當然,首當其衝還是子路。有一次孔子當著子路的面對顏回說:有人用就做官,沒人用就歸隱。能夠做到這一天的,只有咱兩吧。子路一聽就不高興了,就說:先生如果行軍作戰,又和誰一起?

孔子當然明白子路的意思,就反唇相譏:反正不喝空手打虎、赤腳過河、死了也不後悔的人一起。

你們看,這哪像聖人和聖徒的對話。分明就是小孩子吵架鬥嘴。而事實上,子路的話也是有道理的。你總說顏回的好,那麼靠誰做事,用錢靠誰,賓士天下保家衛國又得靠誰?

但孔子的話也有道理,那就是子路的有勇無謀也是不可取的。當然孔子也是十分喜歡子路的。他曾讚美子路:穿著舊袍子,和穿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卻心安理得毫無愧色,也就只有阿由吧。別人闊氣不嫉妒,自己貧困不貪求,多好啊!

子路難得一回表揚,就老念叨這幾句。

但因為子路太沖了,就很危險。他擔心子路會出問題,甚至說過阿由恐怕不得好死的話。孔子這話原本帶有開玩笑的意思,卻不曾想成為了事實。

公元前480年,衛國發生內亂,強壯英武的子路死的很悲壯,被人砍成了肉泥。那一年,孔子七十二。他的心裡,那自然是相當難過。

那麼在子路死了以後,孔子此時的狀況和心境又是怎樣的呢?

我們下一節就來講講孔子孤獨傷感的晚年生活。

預告:

周四將會繼續為大家講述先秦諸子百家證明之孔大聖人(陸)。

下一節將是這一章的最後一節。

請大家鎖定【極樂文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極樂文學 的精彩文章:

詩與詞的魅力
男頻長篇小說《凌雲誅道》

TAG:極樂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