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不再「一言不合就跳舞」的印度電影,反倒更好看了?

不再「一言不合就跳舞」的印度電影,反倒更好看了?

6歲的巴基斯坦啞女沙希達和母親來到印度的神廟求神祈願。返程的火車在印巴邊境稍作停留。母親正在熟睡,小女孩悄悄下車,稀里糊塗地坐上開往印度德里的火車。就這樣,母女走散,天各一方。

這是印度電影《小蘿莉的猴神大叔》的開頭,很多觀眾剛進入觀影狀態就濕了眼眶。很快,悲傷的情緒被一場盛大的歌舞表演沖淡。來到德里的小蘿莉,趕上了宗教慶典活動。數百位穿著民族服裝的印度教信徒在鬧市起舞。領舞的信徒名叫帕萬,人們稱他為「猴神兄弟」。此刻他是慶典上的巨星,站在人群中央,踏著鼓點,賣力地揮舞手臂。「猴神」成了小蘿莉眼中的救命稻草。於是,印度大叔幫巴基斯坦小蘿莉尋母的故事就此展開。

《小蘿莉的猴神大叔》於2015年在印度上映,收穫6750萬美元(約合4.27億元人民幣)的票房,是印度當年的票房冠軍。3年後,它來到中國院線,截至記者發稿,票房突破1.5億。

如果你看到開始那段盛大的歌舞表演,很可能會產生一種錯覺:這又是一部典型的印度歌舞片,但整體來說,《小蘿莉的猴神大叔》的歌舞已經不那麼寶萊塢化了:以往的「三支舞、六首歌」的傳統被簡化成一場歌舞戲和一段歌曲伴奏,歌舞片段也與故事情節緊密結合,絕非「一言不合就跳舞」。

「最早的時候電影必須有歌舞,現在情況必須改變了。」《小蘿莉的猴神大叔》導演卡比爾·汗對本刊記者解釋,「現在越來越成功的(印度)電影中,不再有很多的歌舞。整體來說,要看這個故事的主線是什麼,需不需要。」

沒有歌舞是行不通的

1998年,幾位寶萊塢電影人策劃拍攝一部情節緊湊、戲劇性強的電影,他們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全片不出現歌舞。這引起投資人、發行商和音樂公司的不滿。他們警告說:「在印度這樣是行不通的!」幾經拉扯,在市場的壓力下,主創還是屈服了,在影片結尾加上了載歌載舞的情節。

紐約大學副教授、文化媒介研究者特賈斯維妮·甘地在文章中記錄了這個故事。由於主創人員的堅持,她沒有透露電影的名稱。在她看來,印度電影中的歌曲段落兼具了「傳統性和商業性」,很難一下被推翻。

這部影片新加入的歌舞片段不僅在上映前單獨在電視上播映,音樂部分還被製作成磁帶發行。這在寶萊塢再正常不過,很多電影還沒上映,就能靠音樂賺到錢,比如1995年《勇奪芳心》的原聲音樂銷售了1億張;有些電影音樂的版權費能幫投資方收回25%到30%的成本,如電影《印度往事》的製作成本為2.5億盧比(約合11.5萬元人民幣),音樂版權則賣了6000萬盧比(約合2.75萬元人民幣)。

這個傳統從1931年就開始了。那一年,印度第一部有聲電影《阿拉姆·阿拉》上映,裡面有大量歌舞表演。電影連續放映了11周,場場爆滿。事實上,當電影剛從無聲變成有聲,世界各地的電影人都在用歌舞的形式進行電影聲音的實驗。但印度電影人對歌舞表演格外偏愛,1932年的《因陀羅的宮殿》直接被塞進70首歌曲。

歌舞片在印度大受歡迎,背後有著複雜的宗教、文化、社會原因。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的濕婆被稱為舞蹈之神,是印度舞蹈的始祖,印度人對濕婆的崇敬表現為對舞蹈的熱愛。也有人認為上世紀40年代,英國殖民政府對印度電影製片業的嚴格管控,促使舞蹈成為電影人表達內心情感的方式。另外,在印度看電影是種舒適體驗:很長一段時間,平均電影票價為1.5美元,電影院有免費空調。更不用說印度電影時長保持在3小時左右,中間有10分鐘的幕間休息,絕對能值回票價。

有時候,電影中加入大量歌舞表演只是為了撐時間。香港作家蔡瀾曾在書中記錄了一則印度電影人的趣事:一位電影人製作了一部不夠三小時的電影,觀眾們不買賬,於是他在電影后面加了一段歌舞,湊足了時間。

歌舞成為了文化包袱

改變在上世紀80年代發生。這時印度電影業進入蕭條期,電視的普及和錄像帶的流行,更是從電影院搶走了大批觀眾。對老套歌舞片段的質疑聲開始響起。那些脫離情節的歌舞表演已經很難滿足現代人的審美。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印度電影在美國流行過一段時間,不少美國人甚至因此學習印度舞蹈。但從90年代開始,印度電影在美國市場的熱度就降低了。中國社科院亞太研究所王樹英曾統計,這時期只有5%的印度國產影片盈利。國際影評界評論說印度電影簡單粗俗,已病魔纏身。

2000年,印度政府把電影納入到官方認可的產業範圍內,使電影業無需再依賴黑社會資金。這項政策極大推動了印度電影的復甦。

2002年,阿米爾·汗主演的電影《印度往事》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這是印度電影第三次獲此榮譽。消息傳回印度,媒體報道中洋溢著莫大的榮譽感。《印度往事》共有6段歌舞,是典型的寶萊塢電影。印度電影評論家蘇巴什·傑哈興奮地向媒體表示:「歌舞形式也許會成為我們的優勢。奧斯卡的提名表明了一種國際認可。我們不需要改變自己,世界會接受我們。」

但《印度往事》沒有把獎盃帶回印度。失望中,風評立刻轉向。一些人把失利歸咎於歌舞片段,甘地在文章中寫道,「電影中的歌曲成為了一種文化包袱,阻礙著印度電影製作者的全球化競爭。」

在要不要保留歌舞的糾結中,印度電影進入了新時期。2005年以後,印度電影年產量均保持在1000部以上。觀影人數也有了大幅提高,2008年印度本土的觀影人數達到33億人次,是當時總人口的三倍之多。

曾經,歌舞是票房的保證,但是千篇一律的風格影響了海外輸出,也無法滿足年輕觀眾。「現在新一代觀眾不希望在所有的電影裡面都看到歌舞,像動作片還有驚悚片,他們就不喜歡(裡面有)歌舞元素。」卡比爾·汗告訴本刊記者。

把歌舞變成劇情

2013年,甘地做過一次統計,自2008年以來,擁有當紅明星並由頂級公司製作的電影,歌舞片段大幅降低甚至消失。從2010年《我的名字叫可汗》到現在,中國引進了11部印度電影。通過這11部電影,我們也能發現印度電影正在改變,雖然多少還有一些歌舞片段,但已經和情節結合起來了。

去年上映的《摔跤吧,爸爸》只有一段克制的歌舞表演,電影在中國拿下了13億票房。另一部印度電影《神秘巨星》比較取巧,電影本身就在講一個「逐夢音樂圈」的故事,歌舞片段自然而然地嵌在故事當中。

不過,上述不少電影在印度國內公映的版本中仍有幾段歌舞表演,但輸出海外時都被刪減掉了。於是,經常出現同一部印度電影擁有國內外兩個版本的情況。2010年的《風箏》印度版時長為130分鐘,有大量印度傳統音樂出現。但國際版只有90分鐘,刪掉了所有歌曲,並按照好萊塢的習慣重新混錄聲音。

頂級明星都會跳舞

《小蘿莉與猴神大叔》的導演卡比爾·汗意識到了變化。電影的結尾原本是這樣的:小蘿莉在開齋節和「猴神」團聚,所有的演員穿著民族服裝歡快起舞——一段典型的寶萊塢式歌舞片段。但考慮到歌舞片段分量足夠,這段表演從正片中刪除了。

「最早的時候所有的電影都必須要有歌舞,現在根據故事來定。」 卡比爾·汗告訴本刊記者,「現在的問題是印度人去看各國的電影,也會發現短電影沒問題,無論是驚悚片,還是動作片,可能就不需要歌舞的元素在裡面,(電影時長)短一些他們也不介意。」

但也有一些傳統要繼承,比如舞蹈依然是檢驗一位演員能否成為頂級明星的標準。「如果要成為一個主流明星,肯定是要特別擅長跳舞,我們很多大明星都是跳舞特別好。」卡比爾·汗說。《小蘿莉的猴神大叔》的男主角薩爾曼·汗已經53歲了,他的身材不太符合人們對於舞者的傳統定義,但在電影中的舞蹈表演卻靈活舒展,有網友開玩笑說他是「靈活的胖子」。他也是與阿米爾·汗、沙魯克·汗齊名的印度國寶級男演員,人稱「印度三大汗」。票房已經證明了其中「兩大汗」在中國的認可度。少了一言不合就跳舞的場景,紮實的劇本,演員的專業精神成為了如今中國觀眾貼給印度電影的新標籤。

看天下412期娛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ista看天下 的精彩文章:

那些讓人開心得像個孩子的瞬間
作為一個腐女,同事對我的愛好很訝異怎麼辦?

TAG:Vista看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