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隱私換便利?其實,我們真的沒得選!

隱私換便利?其實,我們真的沒得選!

李彥宏又火了,

他在一次論壇上的講話被某網站斷章取義後,

一不小心就變成了願意拿隱私換利益的人。

「網路鬥士」們暫時從鬧數據醜聞的Facebook那裡抽身回來「打百度」。隱私,已經成為中國網民最脆弱的那根神經,任何風吹草動都有可能招來網上的群懟。

百度稱「又掉進了語言陷阱」

某網站抓了一段肯定會引來紛紛譴責的話:「中國的消費者在隱私保護的前提下,很多時候是願意以一定的個人數據授權使用,去換取更加便捷的服務。」

事情出來後,百度PR私下對記者表示,很委屈,因為不明真相的群眾會被誤導,他們會認為百度等大公司不經過用戶允許訪問相關隱私信息並濫用,實際上信息調用都會經過用戶的確認。

百度PR告訴記者,李彥宏的原話是:「......我想中國人可以更加開放,對隱私問題沒有那麼敏感,如果他們願意用隱私交換便捷性,很多情況下他們是願意的,那我們就可以用數據做一些事情。但我們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如果數據讓使用者收益,他也願意,我們就會去做,這是我們的基本原則,這就是什麼該做的,什麼不該做。」

中粵金橋投資合伙人羅浩元對科技日報記者說:「百度曾經留在互聯網世界裡的負面形象修復非一朝一夕之事。事實上,不僅百度,Google也曾因為搜索引向『假藥』遭重罰。在百度全力轉型的當下,應該更加克己。」

此時,正值5000萬用戶數據泄露導致Facebook陷入公司創立以來最大的信任危機,相關科技公司紛紛表態。不管李彥好的講話是否值得商榷,當公眾覺得遭「冒犯」之時,標誌著中國人隱私意識的覺醒。

羅浩元說:「用戶數據越來越成為重要資產,個人信息在線上線下的交匯,使科技公司很容易就能挖掘、描繪個體的所有情況,並據此形成業務模型,而用戶並不知道自己的隱私信息流向何處。」

羅浩元對科技日報記者強調:「中國相關立法雖然緊跟個人信息保護,但互聯網時代保護個人信息或隱私不是說說那麼簡單。李彥宏在這次論壇上談到了一個數據:網上能搜到的數據只佔數據總量的20%,還有80%在企業手中。這事實上已對企業側,尤其是互聯網巨頭們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們理應承擔更多的保護消費者隱私的責任,這種責任首先應該從自己的業務鏈條和商業模式開始梳理。」

其實,我們真的在用隱私換便利

其實,在網路世界裡,我們一直在用隱私「換便利」。

為了得到更精準的打車服務、外賣服務、導航服務,我們的定位信息已經時刻開啟;當我們的閱讀習慣被記錄,才能獲得今日頭條的精準新聞推送;當購物偏好被捕捉,你就知道淘寶的「千人千面」服務是怎麼回事了;當然,可能一次無意的搜索,就會導致你在一段時間內不得不忍受搜索引擎奉上的精準廣告。

種種場景之下,互聯網帶給中國網民的福利就是面對隱私權問題時的困惑和無奈。

羅浩元說:「相比之下,中國的互聯網公司確實擁有比較大的數據獲取空間。中國的網民大多數時候還是選擇信任服務提供商,大多數用戶在使用某款應用時,根本不會看用戶協議。他們都清楚『點了同意就已經把自己賣了』,但不同意,有可能就無法使用。」

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鄧志松表示,如何既更懂用戶的需求,又不過度使用涉及個人隱私的數據,一直是互聯網企業,尤其是一些市場領先企業的一道難題。

雖然如導航些服務要求必須提供位置信息,但國內有些公司確實存在對用戶的隱私索取過度的行為。羅浩元說:「規範起來十分困難,隱私界定、如何索取、怎樣使用等需要方面各層面共同解決,不能一味責怪政府或商家。」

我的數據是怎麼被收集被使用的?通過什麼技術手段搜集?我可不可以選擇刪除一些數據?你用何種方式保障我隱私的安全?萬一出事誰來管?

至少目前,要求國內互聯網公司必須回答這些問題有些「苛刻」,因為他們做不到。

怎麼辦?在期待國家相關部門及業界給出更明確細緻的用戶信息使用規則之前,只能儘可能減少自己在網上泄露個人信息。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路

編輯:梁 偉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食品防腐劑可以幫助治療精神分裂症?聽聽專家怎麼說
多校劃片、嚴禁「掐尖」、清理加分項……教育部放大招治理「擇校熱」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