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美臨滄,不可錯過的原生態古村落,神秘的民族風情

大美臨滄,不可錯過的原生態古村落,神秘的民族風情

在往期的大美臨滄特輯里,我們已經帶大家領略了臨滄的自然風光之美和悠久的種茶歷史,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秘境臨滄的民風民俗,一探臨滄最原生態的古村落。發現美,從這裡開始。

(臨滄資深攝影師符立智攝)

不可錯過的原生態古村落

1、滄源縣勐角鄉翁丁村

臨滄市滄源縣勐角鄉翁丁村是中國現今最後的一個以佤族聚居的原始部落村。

(臨滄資深攝影師符立智攝)

全村轄3個自然村,每個村寨依舊延續著群落聚居的樣貌,房屋也還保持著原始的建築風格;

(臨滄資深攝影師符立智攝)

居民住房主要是以桿欄式建築的茅草房為主,房屋主要以竹子、草片為原材料,其特點代表了佤族的原始風貌,是佤族文化的結晶,是滄源古老的見證和象徵。

(臨滄資深攝影師符立智攝)

2、雲縣涌寶鎮石頭寨

雲縣涌寶鎮石頭寨村委會,屬於山區。這裡海拔1600.00米,年平均氣溫25.00℃,年降水量1200.00毫米,適宜種植等農作物。

(臨滄資深攝影師李剛攝)

層層梯田中點綴著一個個村落,而村落前後和山地田間那怎麼數也數不清的柿子樹,把這裡映襯得像一幅幅油畫。柿子紅透山窪,菜花黃遍村落,麥苗碧浪翻滾……各種不同顏色,不同景物,組成了石頭寨獨有的風景。

(臨滄資深攝影師李剛攝)

3、臨翔區博尚鎮碗窯村

博尚鎮碗窯村委會碗窯村委會,屬於半山區。距離鎮77.00公里, 國土面積5.27平方公里,海拔1770.00米,年平均氣溫17.00℃,年降水量1750.00毫米,適宜種植油菜、烤煙等農作物。

(臨滄資深攝影師符立智攝)

全村轄2個自然村、2個村民小組,共有680戶2038人。碗窯組依山傍水,古樹成群,保存大量的古龍窯、古民居,山水田園風光自然而生態,歷史上曾為布郎族、傣族、拉祜族、漢族居住。

(圖為資深攝影師劉為民攝)

4、臨翔區章馱鄉勐旺村委勐旺大寨

勐旺村大寨自然村隸屬於章馱鄉勐旺村民委員會。平均海拔1650米,是典型的山區村寨,該自然村屬亞熱帶低緯度季風氣候,氣候溫和,乾濕分明。

(臨滄資深攝影師符立智攝)

勐旺大寨村內80%的建築為傳統建築,分布非常集中,主要為土木結構、青瓦屋面的漢式建築。村內主要居民為傣族,是具有非常濃郁的旱傣,服飾及傣族傳統習俗保存較好。

(臨滄資深攝影師符立智攝)

5、鳳慶縣魯史古鎮古集自然村

魯史鎮古集村即魯史古鎮自然村,全村轄27個村民小組和1個居民小組,分6個自然村。位於臨滄市鳳慶縣城東北部,是鳳慶江北地區的文化中心、交通樞紐,距鳳慶縣城82公里。

(圖為資深攝影師劉為民攝)

滇西茶馬古道由西南向東北貫穿魯史鎮其境,在魯史街形成古驛站。2013年5月,茶馬古道魯史段被列為第七批國家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魯史古集村曾一度成為滇緬茶馬古道的咽喉重鎮,號稱"茶馬古道第一鎮"。是當時通往蒙化(今巍山縣)、下關、昆明、麗江、西藏,到印度、緬甸的重要驛站。

(圖為資深攝影師劉為民攝)

6、臨翔區南美拉祜族鄉

南美拉祜族鄉,位於臨滄市臨翔區西南部。東與博尚鎮相連, 北與章馱接壤,西與耿馬縣毗連,南與雙江縣相連。這裡最低海拔1500米,最高海拔2835米,年平均氣溫14.1℃,屬冷涼多雨的高寒山區。

(臨滄資深攝影師符立智攝)

南美拉祜族屬氐羌族群,發源於青海湖畔,自稱"葫蘆里蹦出來的人",明末清初,因生存需要遷徙到南美,因地域封閉與外界隔絕,通過長期的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風格,時至今日依然保存著較為神秘而原始的服飾、飲食、宗教信仰、風俗、舞蹈、工藝品製作的民族文化傳統。拉祜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無論男女老幼都喜歡"打歌"。

(臨滄資深攝影師符立智攝)

7、東崗彝族村

臨翔區平村彝族傣族鄉那玉村委會東崗自然村,海拔1540.0米,年平均氣溫19.0℃,年降水量1200.0毫米。以種植業為主。

(臨滄資深攝影師符立智攝)

在這裡,漢族、彝族為主(是漢、彝、布朗族混居地),主要種植水稻、玉米茶葉、紫膠、核桃、板栗等。

(臨滄資深攝影師符立智攝)

臨滄的美,在於山川,在於綠水,在於茶葉,也在於這份得以保留的原始村落里最質樸的民族風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南茶產業動態 的精彩文章:

早春之味,采八方之長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小青柑?真相在此

TAG:雲南茶產業動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