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理分科的歷史溯源:從周代六藝到儒家四書五經

文理分科的歷史溯源:從周代六藝到儒家四書五經

古代所指六藝有兩種,一是《周禮》所指夏、商、西周時代貴族教育的六門學科,即「禮、樂、射、御、書、數」。二是春秋以來,孔子提出的六經,即《詩》、《書》、《易》、《禮》、《樂》、《春秋》。以「易、詩、春秋」取代「射、御、數」可謂文理學科的最早分野。

射藝不但是技能,更是修身養性的君子之道。射有文武之分,狩獵場和戰場上的弓矢之爭為「武射」,《禮記?射義》中對射禮的性質、目的、做法的規定,是「文射」的指導思想。射藝有周到的禮儀,從中可以觀察一個人的德行。「御」指的駕車技能。「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馬與馬車在祭祀和戰爭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數」包括數目和記數方法,這是「純數學」,但其他大部分應該是占卜之學。《周禮》六藝之「書」包括了書寫、識字、文字等。孔子六藝之「書」則指《尚書》。

這種做法,固然使儒家「術業有專攻」,但也把「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相區別,乃至在以後幾千年的文明進程中影響深遠。孔子門下當年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不乏文武雙全之輩,可惜生不逢時,難以行得「王道」。春秋以後的人纔則不免偏廢。比儒家「六藝」劃分文武更早的其實是儒、道之分,儒家之「中流砥柱」與道家之「韜光養晦」一分開,文武全才而得善果者少之又少。

儒家本有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儒家用《詩經》來宣揚道德觀念,用《尚書》來闡述史實,用《儀禮》來規範行為,用《樂經》來演奏中和的音樂,用《周易》來說明陰陽之道,用《春秋》以定名分。後來《樂經》亡佚,漢武帝時設立「五經博士」,始有「五經」之稱。「四書」之名,始於宋代大儒程頤、程顥,南宋朱熹注《論語》,又從《禮記》中抽出《中庸》《大學》兩篇加以注釋,再配以《孟子》,從而有「四書」之說。

東漢在五經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爾雅》,共十二經。宋時加《孟子》。這就是後來的儒學「十三經」。北宋頒行《武經七書》,由《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七部著名兵書彙編而成,可謂是儒家典籍的補充。

如按照歷史與哲學的脈絡溯源而上,還是歸於易經。只因易學乃諸子百家思想的共同源頭。易學的發展,如同儒家、道家的分流一樣,也是日漸繁複。這也大概是文明的發展和物質生活豐富後的一種映照。「眾生顛倒,迷己逐物」,學問也是此理。只有找到源頭,與東西方各學科進行印證,才能識得易學的真相至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余慕蘭國學堂 的精彩文章:

《千字文》註解第1講:「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TAG:余慕蘭國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