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雛菊:讓心靈去旅行

雛菊:讓心靈去旅行

出版於2002的《旅行的藝術》,曾長時間雄踞英美暢銷書排行榜,書的作者是有著「英國文壇奇葩」之譽的阿蘭.德波頓。

2012年,有幸得到了這本書的譯者之一南老師的贈書。

如果把平素給人以深奧印象的哲學思維與理論,以相對隨意淺顯的表述方式,融匯貫通到一本與旅遊有關,卻又不同於尋常概念的旅遊筆記或導遊手冊,而是更接近於個人隨筆的書籍中,是不是會讓人更容易傾聽與接受,更易引起讀者情感上的震顫與共鳴?

《旅行的藝術》就是這樣一本書了。

初讀這本書,總感覺像是在聆聽一個人喃喃自語般的內心獨白。既然談到旅行,必然避不開對路線景物的記載與描述,但與一般的遊記類作品不同,《旅行的藝術》作者,落筆的重點在於行者內心與沿途所見所聞的交匯碰撞所激起的「火花」,細膩而感性。就作者而言,最值得銘記的不在於名勝古迹奇山異水本身,而是這一路走來,藉由外屆環境的改變,帶給個體心靈的拷問與思辨:對於自我又認清了幾分,對於幸福的識別又敏感了幾許……

所以,對於作者而言,飛機起飛前的瞬間、孑然獨立的加油站、垂在籃邊的歐芹、公園裡接球的小孩、車廂里打盹的乘客......,所有能觸動內心的事物皆是」風景」,即便這些瑣屑片段帶給旅者的不儘是歡樂,但孤獨寥落與疲憊,也是旅程中真實的一面是值得書寫的一部分。

在作者看來,這一次次外出,是雙腳走過的路,更是一場場心靈之旅。旅行遇到的未必都是好天氣,現實與夢想中的目的地,也會有落差有失意,但當這些皆都幻化為精神層面的勘悟與提升,所有的存在皆有了意義。

而即便作者下一站將要抵達的是「普羅旺斯」,他意念里的「導遊」是為世人熟知的大畫家梵高,在作者站在畫家的角度去追索名人的腳步思辨他的心路歷程時,德波頓的筆觸依然是自然隨意散淡細膩的,很容易就拉近了讀者和一位頭上光環閃耀的「大人物」的距離。

書中的更精彩之處在於,作者把隱含了深度智慧的體悟哲思,以淺顯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譬如下面幾段:

「現實的生活正像是纏繞在一起的長長的膠捲,我們的回憶和期待只不過是選擇其中的精彩部分」

「雲朵帶來的是一種寧靜。在我們的下面,是我們的恐懼和悲傷之所,那裡有我們的敵人和同仁,而現在,他們都在地面上,微不足道,也無足輕重」

「真正珍貴的東西是所思和所見,不是速度。子彈飛得太快並不是好事;一個人,如果他的確是個人,走慢點也並無害處;因為他的輝煌根本不在於行走,而在於親身體驗」

「我們對旅行中獲取的樂趣或許更多取決於我們旅行時的心境,而不是我們旅行的目的地本身」

「一個人從旅行中得到多少不在於他去過多少美麗的地方,而在於他在一個地方發現了多少美麗的故事。」

似乎一眨眼,時候就走到了2018,六年的時光倏忽而過,再次讀完《旅行的藝術》這本書時,內心感悟種種,較之六年前,又有不同了。

怎麼會相同呢,年齡的遞增,情感心態於時間長河裡的洗鍊、跌宕起伏中質的改變更甚於容貌,老話說,「一歲年紀一歲心」,大概就是如此了。

春又至,花又開,但今年樹上的這朵,已經不是去年的了。

我依然懷有遠行的夢,但這樣的夢,對我來說,已不似幾年前那樣,異常強烈地箍住我的神魂,讓我覺得倘這夢無法成真,是多麼令人沮喪令人難以容忍的事。

當然,這六年里,我也曾和家人一起,有過幾次不算遠的旅行。但對我而言,一些人頭攢動摩肩接踵的「著名景點」,有時遠不及陌生城市邂逅的一棵執著獨立於樓頂罅隙里的蒼樹、一枚懸掛於沿途樹杈上的落日、高速路上車子進入幽暗隧道復又迎來光明時內心的那份悸動給我的印象更深。

大多數時候,我在已經熟悉的城市裡默默行走著。熟悉的地方依然可以有風景,當我還可以為一群樹上唱歌的雀鳥停下腳步;為江邊白頭的蘆葦長時間的凝眸;當我還可以為路邊攤上紅艷欲滴的秋果新鮮碧綠的蔬菜而感嘆而歡欣,我的心靈,已經行進在路上……

旅行的意義是什麼?沒有統一的答案,因為淺表的視覺體驗外,每個人途中的所見所聞帶給內心的感觸都不會盡然相同,而唯有情感深處的共鳴才會在記憶深處有長久的回聲,與人與景,皆是如此。

書的末尾,作者這樣總結闡述,「讓我們在前往遠方之前,先關注一下我們已經看到的東西。」

我把這句話擴展解讀為,人生,本來就是一場於世間的旅行,隨時隨地,只不過這場旅行的車票,僅售單程,即便腳步無法挪動,心靈還可以插上翅膀,自如去飛。

所謂旅行的藝術,更多在於思想的收穫、情感精神的豐盈與律動,而不僅僅是「到此一游」走馬觀花的浮生掠影。

謝謝關注、來到「東籬」的每一位朋友,祝你平安順意,幸福安康——雛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籬聽雨 的精彩文章:

雛菊:江上清風游

TAG:東籬聽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