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動 > 作為懂球帝的你,聽說過「鴿翼」這個足球術語嗎?

作為懂球帝的你,聽說過「鴿翼」這個足球術語嗎?

從英乙的泥濘混戰到英超扣人心弦的強強對話,英格蘭足球千變萬化、無法預測的特性依舊,足以讓人們在任何日子都有機會看到各種形態的比賽。但總體而言,大眾普遍認為現在的足球踢得更好、更快、更有技巧,也更加投入。

想比較不同時代的足球風格和戰術很困難,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人的記憶並不可靠,喜好與偏見常會左右閱讀一場比賽的各種方法,很少有觀察者能同等仔細的檢討兩隊的表現,而不偏袒其中任何一方,很少有球迷挑剔自家球隊的失誤和犯規會像挑剔對手一樣嚴厲。第二,相較於大多數運動項目,足球常年抗拒用統計數字來分析比賽,始終偏好專業知識、常年積累的觀察以及對俱樂部內部封閉結構的了解程度。再加上足球比賽是在三維空間中不斷複雜流動,動態辨識和記錄格外困難。相比之下,棒球和板球一局一局步調緩慢,有條理的計分和記錄比賽不是難事。

近20年來,這些障礙一掃而空。新科技的來臨使收集職業足球和球員為數龐大的數據資料成為可能。Opta、Prozone和其他十多家職業運動分析公司開始測量每一場球賽中的上千個變數與細微事件。兩個例子可以解釋這些數據收集和資料分析如何影響比賽的樣貌,挑戰並漸漸改變足球的戰術觀念。

一般很多球迷常在某隊進了第一個球之後提醒觀眾,該隊現在最容易遭受反擊。但只要稍微看一眼數據,就知道事實恰恰相反。落後的對手最有可能扳回一城的時機是在比賽的最後25分鐘。同理,球迷一向重視角球,英格蘭球迷尤其熱烈期待角球,希望人高馬大的中後衛前插到對方禁區加強進攻。但數據顯示,每5次角球中其實只有一傢俱樂部能夠射正球門。每9次射正才有一傢俱樂部能夠破門得分。根據實際的統計,英超俱樂部每十場比賽才會出現一次角球進球,何況依賴角球進攻代價不菲,因為後衛不在防守位置的話很容易遭到反擊。瓜迪奧拉(Pep Guardiola)執教巴薩時就乾脆放棄長傳沖吊(Ball-into-the-box)的戰術,寧可把角球當成一次拿回控球權的機會。

因此,足球在21世紀已成為一種高度自我檢視的運動。球隊用比過去更詳細縝密的方式分析自己和對手的舉動,同時也根據分析結果修正自己的戰術打法。如此一來,戰術風格不斷變化,新的陣型和跑位一創造出來,隨即又被新的反制策略打得一無是處。新千年的早期有一陣子,調度進攻的核心中場球員似乎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持球的防守型中場。不到十年後,巴薩沒完沒了的控球戰術再度讓善於分球的攻擊型中場大出風頭。

之所以有這麼多由數據推動的改變,原因之一在於比賽形式的基本框架和規則一路走來始終如一,長期穩定有助於局部改革。1992年,除了制定了新的回傳球規則,也開始禁止從後方鏟球,裁判開始抓得更嚴,越位規則也略有調整。除此之外,比賽形式仍與過去無差。

足球場內的人員、場地和服裝小有變動。現在除了主裁判以外,還有兩名助理裁判(1996年正式停用邊線(Linesman)一詞)。頭銜神秘的第四官員也在1991年加入。裁判的服裝現在和球員一樣有贊助商,以往所謂的「黑衣判官」現在偶爾能看到女性,而且穿的往往不再是黑衣。

球場劃線唯一的變化其實出現在場邊。1993年增設的教練指揮區以白色虛線圈畫在替補席前方。不論是教練想指揮比賽或替補球員等待上場,現在都必須在虛線範圍內。這裡成了他們專屬的舞台,既是一座青草如茵的講台,也是一座看不見的牢籠。教練本身的表現被放大關注,他們的毛躁焦慮全成了目光焦點。第四官員會在指導區外嚴密審視,他們和不斷想跑出小框框的教練之間的衝突,是當今觀眾愛看的場邊花絮。

足球運動員明顯更高、更壯、體能更好,服裝則仍和過去大同小異,一樣穿著俱樂部和贊助商提供的球衣。不過現在配備還多了手套、髮帶和色彩亮麗的球鞋,特別是手套,球評每凡看到球員戴手套總不忘提起外國球員有多難適應英格蘭的冷冽寒冬。

比賽一樣為90分鐘,不過平均而言比賽中實際持球的時間比以往來得更長。傷停補時現在被稱為補時階段,由主裁判決定延長多久,再透過播音系統宣布。第四官員這時候會有機會露臉,高舉燈牌顯示補時幾分鐘。

球隊調派人力部署球員在場上不同位置、擔負不同責任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陣型,現在陣型也發展出各種變化。雖然英格蘭足球一向打法多變,但1990年代早期只盛行一種基本模式。阿森納主帥溫格(Arsene Wenger)形容:「剛來到英格蘭的時候,陣型一成不變,只有一種就是4-4-2。現在的球隊靈活多了,有三後衛的,有五後衛的,也有4-4-1-1、4-3-3等各種變化。」

要說這些變化有何規律可言,那就是比賽重心移向了中場。很多教練把球員粗分成四群,實際上有兩群是中場球員。理論上擔任前鋒的球員在場上多數時候也被期待與中場配合。話雖如此,整個賽季或甚至一場比賽當中,球隊依然可以視情況調整,甚至徹底改變他們的陣型。這樣的彈性過去極為少見。

比賽本身和過去一樣,以傳球和持球為主。不過近20年來統計資料明確顯示,現在的比賽傳球次數更多,傳球成功次數也更多。現在一場英超比賽平均有1000次傳球,即使只和十年前相比也有更多的傳球,只需球員觸球一次到兩次。但絕大多數都是短傳,其中將近4/5的傳球距離不到25碼。球隊還是會使用長傳戰術,少數幾支隊伍尤其擅長,但堅持要長傳乃至於完全放棄控球時間的球隊,一如溫格所言已銷聲匿跡:「記得以前還有溫布爾登這樣的球隊,外國球員來到英格蘭看了都會嚇一跳,但現在已經不存在了。」

球隊更常傳球就需要球員創造空間,才能舒服的接球。重視傳球的球隊會更賣力壓迫對手,以搶回球權。比起20年前,球員現在明顯更精壯、體能更好、跑的更快也更遠,同時球員會全速衝刺。跑動範圍光是從2000年到2006年就增加了四成。全速衝刺的定義是奔跑速度快於每秒7米。相當於百米跑14秒左右。2006/07賽季,每隊每場比賽平均全速衝刺330次。2013/14賽季,全速衝刺的次數則是432次,增加了30.9%。同樣在這7年內,球員密集衝刺後的恢復時間縮短了兩成。賽季漫長,一季有50多場比賽,這麼高強度的運動對球員的損耗自然十分嚴重。

如今在比賽中,傳球的變化增加,爭搶控球的例子更多了,也更常使用一些英國人近乎不屑的稱為「裝神弄鬼」的技巧。奧克萊萊來到英格蘭時,就發覺法國人早已發明的許多可以描述各種球技的用詞,在轉播席的英格蘭同事那裡根本沒有聽說過。例如他發現「鴿翼」(Ailes de Pigeon)這個動作在英文里沒有對應的說法。「鴿翼」短短一詞就形容得惟妙惟肖。球傳到向前跑動的球員身後,他向後抬起一腳,如同被綁住的鴿子翅膀一樣,用球鞋外側把球彈向前方。這一類技術性辭彙和技巧在英格蘭足球界本來也不是沒有,但的確因為大批來到的外國教練和球員而大為增加。

守門員受回傳球規則的影響,現在用腳觸球的次數是用手的7倍。他們比過去更融進球賽的運轉,但這並未改變守門員如同局外人般的處境,也並未減少外界對守門員在比賽中特有心理情緒狀態的好奇。

後衛一對一盯防的時間減少,多半以區域聯防為主。他們現在更常傳球,遇到全面進攻的時候,往往是場上跑動範圍最大的球員,不只要在兩翼提供進攻路線,還必須及時奔回後場顧好防守職責。禁止從後方鏟球以後,裁判對暴力犯規抓得更嚴格,使得後衛必須增加跑動減少出腳。不過大家似乎都同意,防守定位球時禁區內拉扯球衣和拉人的情形有所增加。中場球員如同先前所述,在賽場上越來越重要,跑動範圍越來越廣,速度也越來越快,也比其他位置的球員更常傳接球。此外重要的一點是,中場球員的功能不斷增加,能夠依照這種各種戰術情境調換位置。

最後來到前鋒。前鋒在場上的角色同樣有所改變。純粹的射手越來越少,很多球隊不再使用傳統的中鋒。儘管如此,前鋒在轉會市場仍是隊里最有價值的球員,因為得分進球的絕大多數還是前鋒,而進球依舊難能可貴。職業足球比賽的平均得分長期下滑,如今似乎已來到谷底。現在一般單場得分只有兩球上下,大多數比賽的結果都不出1-0、1-1或者2-1。一如既往,這些進球多半屬出自運動戰,然後才是罰點球,最後少見的是其他定位球。變化只在於現在有更多進球是一長串複雜傳球的結果。

依然有一些球隊試圖違抗英超其餘隊伍形成的潮流,托尼-普利斯(Tony Pulis)執教的斯托克城隊就偏好控球越少越好、持球時間越短越好的打法。靠著羅伊-德拉普(Rory Delap)的大力手拋球和隨之引發的禁區混戰攻進不少進球。羅伯特-馬丁內斯(Robert Martinez)執教的維岡競技可以不打穿越跑位,專練遠射定位球得分和長傳反擊,竟一再扳倒更強對手。不論打法主流或小眾,當代足球比賽的速度、球員的技術水準和體能表現明顯都更勝以往。這樣的足球應該會讓我們這些觀眾熱血沸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仰卧撐足球 的精彩文章:

盤點世界足壇十佳左後衛:英超三將入選,門迪阿隆索上榜
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在:那些被人們熟知的「溫差簽」們

TAG:仰卧撐足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