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數據的美麗與哀愁

大數據的美麗與哀愁

歡迎關注「國管局青年」微信公眾平台


2018年《國管局青年》微刊第87期 (總第308期)

文章作者:資產司孫慧;編輯:青言

大數據是近些年炒的比較火的一個概念,跟雲計算、物聯網這樣的概念一起,被看作是下一場(或許現在正身在其中)信息變革的中堅力量。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大數據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國務院印發了《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全面推進大數據發展,加快建設數據強國。2017年9月10日,在江蘇無錫舉辦了2017世界物聯網博覽會上,馬雲發表了「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未來」的演講,其中提到數據將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如果說第一次技術革命,煤是主要的生產資料,是主要的動能,第二次技術革命,是石油、電,這次的技術革命,以創新驅動,數據將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在大數據產業發展的機遇期,重讀這本在2012年出版發行的《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思維的大變革》,對書中關於大數據產業發展的預測進行現實驗證,重新認識我們身處的大數據時代,仍然受益匪淺。

美麗新時代,方心未艾

大數據到底有多大?一組網上的數據告訴我們,一天之中,互聯網產生的全部內容可以刻滿1.68億張DVD;發出的郵件有2940億封之多;發出的帖子達200萬個……而且現在全球信息總量每兩年就可翻番。《大數據時代》中對大數據的一段詮釋非常具人文色彩和社會意義:「大數據是人們獲得新的認知、創造新的價值的源泉;大數據還是改變市場、組織機構,以及政府與公民關係的方法。」所有個人和機構都有可能成為大數據時代的贏家,工業化國家在掌握了數據以及大數據技術的背景下,在全球競爭中仍然佔據優勢,然後隨著技術的普及,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也都開始採用大數據技術,是發展中國家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的良機。大數據帶來的信息風暴正在變革我們的生活、工作和思維,大數據開啟了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

大數據改變分析方法:19世紀以來,當面臨大量數據時,社會都依賴於採樣分析。但是採樣分析是信息缺乏時代和信息流通受限制的模擬數據時代的產物。以前我們通常把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限制,但高性能數字技術的流行讓我們意識到,這其實是一種人為的限制。在大數據時代,大量數據的獲得使得我們在很多問題上能夠做到「樣本=總體」,我們可以分析更多的數據,有時候甚至可以處理和某類現象相關的所有數據,而不再依賴於隨機採樣。與局限在小數據範圍相比,使用一切數據為我們帶來了更高的精確性,也讓我們看到了一些以前無法發現的細節。

大數據改變關注焦點:之前需要分析的數據很少,所以我們必須儘可能精確地量化我們的記錄,隨著規模的擴大,研究數據如此之多,以至於我們不再熱衷於追求精確度,對精確度的痴迷將減弱。擁有了大數據,我們不再需要對一個現象刨根問底,只要掌握了大體的發展方向即可,適當忽略微觀層面上的精確度,會讓我們在宏觀層面擁有更好的洞察力。就好比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已經達到數十萬億,不會有人關心小數點後是幾角幾分一樣,數據規模的擴大,使單個數據的精確性要求下降。

大數據轉變思維方式:尋找因果關係是人類長久以來的習慣,在大數據時代,人們首先要思考的則是事物之間的相關關係,其次才是從數據之間的相關關係理清因果關係。相關關係也許不能準確地告訴我們某件事情為何會發生,但是它會提醒我們這件事情正在發生,我們只要讓數據自己發聲,告訴我們「是什麼」,進而知道「為什麼」。

帶刺的玫瑰嗎,好花不易摘

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慮》有云: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大數據是一把雙刃劍,在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其背後也隱藏著一些隱患。你恣意存在雲端的隱私,將成為別人的商機或鑒別敵我的證據,當一般人越來越仰賴智慧裝置過日子,就可能面臨個人智慧越長越小的危機。當人們益發依賴網網相連的生活模式,就越容易被大數據綁架,輕則罹患信息焦慮症,重則個人數據被擅用而陷入不可測的風險。

《大數據時代》中描繪了大數據為人類創造新價值的美妙圖景,但是斯諾登也告訴我們,除此之外還有別的可能。大數據給社會帶來的益處將是多方面的,因為大數據已經成為解決緊迫世界性問題的手段,如抑制全球變暖、消除疾病、提高執政能力和發展經濟。但是大數據時代也向我們提出了挑戰,大數據技術除了給社會帶來益處,可能被有心人士利用謀取不當利益。

正如德國作家尤麗策和托亞諾夫在2009年網路誕生40周年發表的著作《自由遭擊》提醒世人的:如果人們無法容忍他人私闖民宅、翻箱倒櫃,為何能容忍別人在網路上任意掠取隱私?大數據的潮流沛然莫之能御,但《自由遭擊》里的逆耳忠言,仍值得世人省思。

擁抱大數據,迎接新時代

《大數據時代》作者舍恩伯格在結語中說道:「大數據並不是一個充斥著演算法和機器的冰冷世界,人類的作用依然無法被完全替代。大數據為我們提供的不是最終答案,只是參考答案,幫助是暫時的,而更好的方法和答案還在不久的未來。」大數據是一種方法和手段,人類如何發揮主觀能動性,更好地擁抱大數據,應用大數據,規避風險,應該是我們在變化迅速的新時代應著重思考的問題。

(一)重視大數據的收集、存儲、應用。

推動大數據應用,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強數字經濟,能夠為我國經濟轉型發展提供新動力,為重塑國家競爭優勢創造新機遇,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開闢新途徑,是支撐國家戰略的重要抓手。當前我國正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服務型政府建設,加快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和中國製造2025戰略,建設公平普惠、便捷高效的民生服務體系,為大數據產業創造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是我國大數據產業發展的強大內生動力。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大數據將成為提升機構和公司競爭力的有力武器。從某一層面來講,企業與企業的競爭已經演變為數據的競爭,工業時代的廠房與流水線,變成信息時代的伺服器。阿里巴巴集團的伺服器多達上萬台,而谷歌的伺服器超過了50萬台。數據資源的搜集、挖掘、分享與利用,成為當務之急。

在數據收集方面,要對來自網路包括物聯網和機構信息系統的數據附上時空標誌,去偽存真,必要時還要與歷史數據對照,多角度驗證數據的全面性和可信性。

數據存儲,要達到低成本、低能耗、高可靠性目標,通常要用到雲計算等技術,在存儲時要按照一定規則對數據進行分類,通過過濾和去重,減少存儲量,同時加入便於日後檢索的標籤。

大數據的公開與分享也成為大勢所趨,政府機構將成為民眾關注的重點,2013年7月,我國國務院就要求推進9個重點領域信息公開工作,要求依法公開在行政管理中掌握的信用信息,提高決策透明度,以政務誠信示範引領全社會誠信建設。

(二)加強數據資產管理。

資產是什麼?資產是任何公司、機構和個人擁有的任何具有商業和交換價值的東西。從這個定義上來說,在大數據時代,數據也是一項重要的資產。但是,大數據產業熱潮下,數據資源在邁向數據資產的過程中存在一些關鍵問題需要解決。

一是信息資源的資產屬性亟待確定。對於信息資源的資產屬性,目前尚未形成統一意見。

二是信息資源的權屬界定不清。實際操作中,企業往往按照相關制度或與用戶簽訂協議來對信息資源進行確權。有觀點認為,企業為客戶提供服務,客戶相關數據所有權是企業的,也有觀點認為,企業提供服務獲取的只是在特定範圍內的數據使用權。由於對於數據權屬缺少法律意義上的明確界定,導致侵害用戶權益的事件時有發生。

三是信息資源交易市場發育不成熟,交易活動缺乏有效的規範和監管。目前,各地成立大數據交易所的數量已達20多家,但真正在交易所開展數據交易的卻很少,甚至有些交易所自成立以來未發生過一筆業務。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地下數據交易產業鏈卻很龐大。有資料稱,地下黑市早已形成萬億級別市場。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說缺乏一套能為各方接受和認可的公平、合法的數據確權、定價等交易標準和規則;政府第三方監管缺位,難以保證數據交易及相關行為的合法性等。

四是現行會計制度不適應信息資源資產化管理的要求。企業的數據交易活動日益頻繁,交易規模不斷增長,現行的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體系不能把信息資源按照資產來進行管理,難以適應數據交易快速發展的迫切需求。

(三)保持清醒的認識。

數據本身是中性的,判斷好壞的關鍵在於使用者的動機,我們還需要做好更充足的準備迎接和應對大數據技術給我們的機構和自身帶來的改變。一些對大數據不甚瞭然的人往往誇大了它的作用,甚至把它神化。從公共衛生到商業應用,從個人隱私到政府管理,大數據無處不在。但從哪個角度探討、用什麼方法研究,都應記得大數據服務人類、造福人類的終極目的和價值所在。大數據不能替代人類思維,人類獨有的弱點、錯覺、錯誤都是十分必要的,因為這些特性的另一頭牽著的是人類的創造力、直覺和天賦,偶爾也會帶來屈辱或固執以及混亂的大腦運作,也能帶來成功,或在偶然間促成我們的偉大,這就是我們俗稱的「人無完人」。

莎士比亞說「凡是過去,皆為序曲」,我們對大數據的認識才剛剛開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管局青年 的精彩文章:

TAG:國管局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