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7年主要城市財力排行榜

2017年主要城市財力排行榜

財力,是一個城市真金白銀的硬實力,決定著這個城市在城市建設、民生支出、契稅優惠等方面的投入,是一個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指標。財力最直接的體現,就是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也就是地方財政收入。

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日前發布的「2018年中國城市財力50強排行榜」顯示,位居前十名的城市為:上海、北京、深圳、天津、重慶、蘇州、杭州、廣州、武漢、成都。

第一財經記者結合該榜單統計發現,目前共有31個城市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過了500億大關,14個城市突破1000億大關,其中杭州的增速在各大城市中領跑。

31個城市超過500億

統計顯示,這31個城市中,有21個城市來自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佔比高達68%,這些城市中,既有上海、北京、天津三大直轄市,也有南京、杭州、廣州、濟南、福州這些省會城市,同時深圳、廈門、寧波、青島、大連5大計劃單列市也都入列其中,此外還有佛山、東莞、蘇州、無錫、常州、南通、徐州、煙台、濰坊這些普通地級市。

來自中西部的城市共有8個,包括重慶、武漢、成都、鄭州、長沙、西安、合肥和昆明,全部是省會城市或直轄市,中西部的普通地級市無一入圍。這也說明,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雙子星」 或者「多子星」的城市格局相比,中西部省份大多有且只有一個中心城市,即省會。省會城市作為所在省域範圍內的單極核心城市,集聚了全省最好的教育、醫療、交通、金融、信息等各種資源。

在東北地區,有2個城市入圍,即大連和瀋陽,都是來自東北唯一靠海的省份遼寧,都是副省級城市。

若按省份計算,經濟第二大省江蘇共有6個城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過了500億元,分別是蘇州、南京、無錫、常州、南通和徐州。值得一提的是,這六個城市目前全部都獲准修造地鐵,江蘇也成為獲准修造地鐵最多的省份。可見是否修造地鐵,其中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城市的財政收入。

在江蘇之後,第一經濟大省廣東和第三經濟大省山東各有4個城市入圍。廣東入圍的4個城市分別是深圳、廣州、佛山和東莞,這四個城市也是目前廣東獲准修造地鐵的四個城市。山東的四個城市分別是青島、濟南、煙台和濰坊。

數據顯示,2017年廣東省以11315億元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居各省(直轄市、自治區)之首,這相當於排名倒數的11個省份收入總和。廣東也因此連續第27年坐上收入榜首把交椅,高出第二名的江蘇省近3000億元。

不過,為何廣東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過500億的城市卻比江蘇還少2個?這是因為,相比廣東,江蘇的區域經濟發展更為均衡。儘管前兩大城市蘇州和南京雖然不如廣深,但江蘇的中等城市比廣東更多,如無錫、常州、南通、徐州發展都比較均衡。

相比之下,廣東作為沿海區域經濟發展最不均衡的省份,經濟發展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尤其是廣深兩大一線城市,再加上東莞和佛山兩座二線城市就更多。多年來廣深莞佛四個城市的GDP就佔據了廣東的七成左右。

在蘇粵魯三大省之外,浙江、福建、遼寧都有2個城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過500億,並且全都是「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的組合,比如浙江是杭州+寧波,福建是福州+廈門,遼寧是瀋陽+大連。

表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過500億元的31個城市

京滬遙遙領先

截至2017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過1000億的城市仍為14個,其中,上海和北京兩大直轄市超過了5000億,在各大城市中遙遙領先。

上海市財政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上海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6642.3億元,比2016年增長9.1%。財政收入增長主要得益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效實施,科技和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特別是工業、商業財政收入貢獻全市收入增量約九成。

GDP總量第二的北京,去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430億元,位居第二。總體來看,上海和北京高度發達的第三產業和總部經濟,也讓其他城市難以望其項背。

值得一提的是,從大城市的情況來看,財力前十名的城市,剛好GDP總量也都位於前十行列。前十名中,財力的位次與GDP的位次大體相差不大,唯一落差較大的是廣州。廣州的GDP總量超過了2萬億,位居第四,相比後面的城市還有不小的領先優勢,但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卻只有1533億元,位列第八位,不僅總量不到深圳的一半,而且也落後於蘇州、杭州等城市。

由於口徑問題,廣州與北京、上海、天津、重慶這四大直轄市及深圳這樣的計劃單列市之間並不具備可比性。直轄市作為一個省域經濟體,其財政收入除了上繳中央財政外,「剩下的都歸自己」。深圳、廈門這樣的計劃單列市,在財政收入方面直接與中央分成,不上繳所在省(現如今也向所在省上交一部分財政收入)。因此廣州財政收入比四大直轄市和深圳少,都是在情理之中。但現如今,不如蘇州杭州這些同類型的城市,這又是為何呢?

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廣州本身產生的財政收入不少,但能用於自身的民生支出、經濟發展的財政收入就太少了。「廣州需要扶持的,是一個比全國平均水平還要低很多的東西北地區,這需要大量的省級財政轉移支付來支持。」廣東產生稅收的主要就是在珠三角,尤其是廣深兩大一線城市佔據了主要部分。「還有一個因素是不用上交省財政的計劃單列市深圳,所以廣州壓力很大。」

杭州增速領跑

從增速來看,31個城市中,有14個城市增速上雙。這其中,杭州的增幅在各大城市中領跑。

杭州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去年杭州實現財政總收入2921億元,增長14.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67億元,增長17.4%,總量在副省級城市中僅次於深圳,居第2位;在衡量財政質量的稅收佔比方面,去年杭州稅收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90.4%,佔比居副省級城市首位。

杭州財稅的高速增長,得益於近幾年杭州在信息經濟的引領之下,區域經濟快速發展。近幾年,杭州新經濟表現亮眼,尤其是以阿里巴巴、螞蟻金服等為代表的新實體經濟、戰略新興產業對浙江省經濟轉型升級帶動效應十分明顯。

去年全年,杭州新增境內外上市公司28家,新增數創歷史新高,僅次於上海和深圳;累計上市公司163家,僅次於北上深,居全國第四位。

除了杭州,武漢、成都、南京的財政增速都也都超過了11%,武杭南成作為目前最具經濟活力的二線城市,在經濟快速增長同時,財政收入的增幅也位居前列。

從總體上看,南方城市財政增速總體上快於北方,增速位居前列的武杭南成以及長沙、佛山、東莞、廈門等都是來自南方,而位居榜尾端的則大多來自華北、東北等地。而這也與區域經濟發展的態勢相吻合。

人民日報報道顯示,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區域經濟專家范恆山去年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從板塊內部來看,經濟增長差距也在不斷擴大,經濟增長「南快北慢」、經濟總量佔比「南升北降」特徵比較明顯。

影響財力的因素

那麼影響地方財力的主要因素是什麼?

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長謝良兵說,一個城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排名的貢獻因素主要有:城市行政級別和規模、與GDP相對應的當地經濟發展狀況、產業結構選擇、財政稅收體制以及當年的偶發因素等。尤其是與當地GDP有一定的正相關性,GDP高的城市,財力相應也要強些。

但是,也有一些城市的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排名與GDP的排名相差較大。一些城市GDP總量排名靠後,但是財稅排名卻比較高。比如廈門GDP總量僅位列第48位,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位列倒數第一,在福建省內排在泉州、福州之後,位列第三,但廈門的財政收入是福建的「老大」,在全國排在第17位,在副省級城市中位列第9。再比如瀋陽,GDP排名第33,但財力排名第21;昆明GDP排名第41位,財力排名第28位。

總體來說,這類城市主要集中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計劃單列市比如深圳和廈門,因為財稅體制上直接與中央分成,所以自身留成比例高。省會城市尤其是中西部的省會城市通常集中了全省最好的教育、醫療、文化、交通等各種資源,第三產業比較發達,所產生的財稅也會比較多。

相比之下,一些製造業大市如東莞、南通、煙台等的財力排名就明顯低於GDP排名。比如東莞GDP位居第19,財力位居第26;南通GDP位居第18,財力位居第27。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說,製造業相應的稅負有一定的抵扣,比如出口退稅等,因此凡是製造業特別發達的地方,地方的稅收相應差一些。相比之下,第三產業提供的稅收比例要比製造業大。

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在中國經濟發展不均衡的情況下,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無論是在城市建設還是公共資源方面均比其他普通地市具有較大優勢,在優勢基礎上加快打造總部經濟,很多普通地級市的製造業企業在做大之後,為了吸引優秀人才,會把企業的研發設計、營銷總部搬到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

從一般預算收入與GDP的比例來看,在這31個城市中,有15個城市的比例超過了10%,其中,上海、北京兩大直轄市位居一、二位,廈門、深圳、寧波三個計劃單列市位居3到5位。杭州、天津、鄭州、重慶和昆明位居5到10位。相比之下,榜尾端如佛山、徐州、南通、東莞、常州等都是有名的製造業大市。

此外,對一些發達地市來說,所在省份區域經濟發展均衡狀況也會對它們的財力有較大影響,如果所在省份區域經濟發展差距較大,那麼就需要更多的省級財政來轉移支付,幫助省內欠發達地區,尤其是在省內有計劃單列市的情況下,一些省會城市、經濟大市,比如廣州等,就需要作出更多貢獻,自身留成的比例也會比較低。

相比之下,區域經濟發展相對均衡的省份,如浙江,雖然也有一個計劃單列市寧波,但由於省內各地發展相對均衡,需要省級財政平衡的比例就比較小,作為省會,杭州身上的負擔也會比廣州小很多。

表2:31個城市財政/GDP 比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商智業 的精彩文章:

2017年省會城市GDP排行榜
北美影史電影總票房排行榜TOP10

TAG:中商智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