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蜀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變難的?

蜀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變難的?

西安到成都,秦土到蜀地,有一橫亘南北的山脈:秦嶺。

今日進川,有高速直穿秦嶺,新通高鐵也讓天塹變通途。

可過去入蜀,難!

唐朝詩仙李白有詩《蜀道難》,「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從及魚鳧,開園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 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方鉤連。」「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石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常咨嗟!」

李白之蜀道難,這是唐人的感嘆。

在戰國時期,秦人並沒有蜀道難的感覺。

秦惠王在公元前316年,讓秦軍越過秦嶺,先滅蜀國,後亡巴國,至此巴蜀盡為秦地。秦國居關中,卻能穿越秦嶺而占巴蜀,這是何等的眼光與膽略!秦滅六國,上天註定。

公元前256年前後,秦蜀郡太守李冰修都江堰,秦人擁有了富饒的「關中平原」「漢中盆地」「成都平原」三大沃土,秦國從此強勝。吞併和建設巴蜀,其中的艱難,秦人並無傳宣,看上去一切都稀鬆平常,無人在意。

秦嶺,是秦國人的嶺!

秦人從關中南下穿越秦嶺山脈時,好像並沒有覺得難於上青天,他們的雄心與壯志碾壓了巍峨聳立之山巔。在秦人的眼裡,秦嶺不是山,而是嶺,是自家田地里的一道嶺,可攀爬,可穿越。秦嶺,秦人想翻越就翻越,想什麼時候翻越就什麼時候翻越。

秦將白起,出則傾城,動則滅國。公元前261年前後,秦國發起了討伐趙國的「長平之戰」,雙方對峙三年有餘,動用兵力少則五十餘萬,多時達百萬之眾,在這場戰爭中,白起坑殺趙軍四十餘萬。

這裡有個潛在的問題,戰爭規模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即使放在現在,支撐這麼久這麼大規模的戰爭也不是一個小國家所能承受得起的,不僅是需要空前龐大的組織動員能力,而在組織動員能力的基礎上是潛在的經濟基礎打底,說明那時候的秦國不僅僅是兵強馬壯,而且是糧草充足。

算一道算術題,按一個士兵每天口糧為一斤半,按三十萬士兵算,每天的口糧就是四十五萬斤,如果有一半需要從成都、漢中穿秦嶺運到「長平」前線,就是二十二萬五千斤,這在古代,秦國人是怎麼做到的呢?

顯然秦嶺並沒有給秦人造成太多太大的困難,蜀中與關中在交流溝通方面是非常暢通的,秦國的統治是堅實有效的,蜀道不難,也沒有發現秦人感嘆蜀道難的文獻資料。

這又說明了一個社會上廣泛流傳的說法:「過去中國人從來沒有解決吃飯問題」的斷言是不可信的,是一個謊言!

二千三百年前的秦國人就解決了吃飯問題,秦人從來就吃得飽,要不怎麼打仗?而且打那麼大規模、那麼長時間。可見社會上很多好象十分正常正確的說法與觀點是經不起刨根問底的分析,謊言之所以廣泛流傳,是因為大眾的盲從盲信。

史馬遷《史記》中說「秦嶺,天下之大阻」。漢人佔據關中,深耕漢中、成都,掃蕩天下,從而有了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有了漢紙、漢庭、漢子、漢武帝,秦嶺不過是漢人征伐天下的一個阻礙,也並沒有什麼了不起。

唐之後,秦嶺橫亘南北,讓人心裡上感覺不可逾越,蜀道之難,讓後人思而生畏,從此「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便廣植於漢族人心中。

「難」是一個帶有情緒化的形容詞,難者不會,會者不難,強者不難,弱者艱難,是人對事的一個心理評判。

蜀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變難的?以唐為界,唐之前,蜀道不難,唐之後,蜀道變難。

在農耕時代,蜀道還是蜀道,往來交通並無大的變化,可為什麼會有蜀道變難的感覺和現象呢?

中國的地形地貌地勢是西高東低、北坦南坎,而和地形地貌特徵相結合的,有兩個奇怪而有趣的歷史文化現象。

一是從西到東,從北到南,一朝不如一朝,一代不如一代,都是走向墮落、失敗、滅亡。如東周不如西周,東漢不如西漢,東晉不如西晉;南朝不如北朝,南宋不知北宋,南明不如北明。

二是歷史上中國革命的勝利都是北打到南,從南到北未有成功者。「南京」是亡國之都,這個說法由來已久,反覆驗證,頗具傳奇。分析一下歷史上的歷次改朝換代,歷次決定國家命運的戰爭,未有從南到北勝利成功者。遠的不說,看看太平天國的結局,看看蔣介石北伐的命運,就知道悲劇是如何發生的。這也許是歷史文化的宿命,沒有人能逃脫。

所以不明白社會上還有人推崇蔣介石,就有些可悲可笑。蔣介石北伐勝利不坐北京而定都南京,抗戰時期不北上西安卻遠避重慶,而毛澤東卻一路北上盤踞延安。所以悲劇是天生的,失敗是註定的。也可以看出蔣介石玩人行,玩國不行,和毛澤東比,天上地下也。

再從現有的地表遺存也能看出兩個有意思的現象。一是皇城越來越小。從咸陽、西安、洛陽、北京、杭州等地遺址來看,皇城是越建越小,清朝的紫禁城連阿房宮十五分之一都不到。二是皇陵也越來越小。秦漢時期以丘為陵,唐代以山為陵,明清以堆為陵。

還有一個很怪異的現象,就是從歷史上看,中國人、漢民族的膽氣、豪氣愈往近代愈小愈弱。漢人的膽識、胸懷、眼光,從古至今,是越來越小、越來越淺。

秦人堅忍頑強,漢人果敢勇猛,唐人開放包容。蒙古人敲碎漢人的脊梁骨後,明朝漢人僵化保守,而清朝漢人懦弱卑微,因為全是奴才。

漢武帝時,少年英雄霍去病帶一小隊人馬就可以深入大漠腹地痛擊凶奴。鴉片戰爭以後,幾千洋兵就可以打得大清帝國屁滾尿流。抗日戰爭,張學良三十多萬東北軍,數萬警察保安,面對二萬多日本關東軍,讓人家端著刺刀追得滿操場跑,最後一槍不敢放,一口氣逃到陝西。

現在都說東北人膽大好鬥,都把張學良叫少帥將軍,可在家仇國恨面前,面對日本兵,這幫慫貨除了逃跑活命,好像沒有啥別的能耐。張學良就是一草包軟蛋,可後人卻萬般仰慕,真正的好漢揚虎城卻早被遺忘,奇怪耶。

縱觀歷史,漢族人的膽氣和中國的地形一樣,西高東低,一路向下,膽子越來越小,豪氣越來越弱。西洋不敢惹,東洋惹不起,只要是外國人都心懼三分。而這個現象背後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呢?

有膽,則萬事不難!

事實的事實是什麼,

自己的自己在哪裡。

有膽,則萬事不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道匯 的精彩文章:

TAG:正道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