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藏密曼荼羅觀想圖像的精神意義

藏密曼荼羅觀想圖像的精神意義

潘諾夫斯基說:「一首詩或一幅古代繪畫,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種傳播」。在這裡有兩層含義,一層是審美的意義;一層是功利性。對於實用品和藝術品的區別是無法用科學的精確度來絕對地劃定的,創作者的「意圖」只是在對所創作的對象被人們供用時來劃定其功利性。

一方面是通過創作者的「意圖」即起源時的思想來判斷是否定於功利性;另一方面,這種界定是以圖像的方式(不論是平面還是立體)通過對觀念的興趣與對形式的興趣的比例關係來認定其功利性。

一個國家,一個時期,一個階段,一個宗教信仰或哲學信念的基本態度都是受著那個時代和環境的標準限制並凝結在圖像之中。

藏密曼荼羅觀想圖的宗教和文化基礎

藏傳佛教密宗起源於印度,被認為是大乘佛法的高級階段,是藏傳佛教的核心和精髓。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據學術界認為,佛教正式傳入西藏地區是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通過赤尊、文成二王妃把大量的佛經、佛緣、法器等從尼泊爾、漢地帶到了雪域高原——吐蕃。

佛教傳入西藏地區後,經歷了前弘期和後弘期的發展,在經典、傳承、修習次第和制度等方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的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傳說8世紀時,古印度僧人蓮花生、寂護等先後入藏傳播密法,以佛教教義為基礎吸收了苯教一些神袛和儀式並以無上瑜伽密為最高修行次第形成了藏密

西藏傳統的苯教認為,世界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一個是富足和安樂的世界,另一個是黑暗和苦難的世界,在『樂土』中度完一生後可以穿過那個黑暗、苦難的世界,在『樂土』中獲得再生。」這是當時藏民喪葬儀式的意義。這些觀念與佛教的六道輪迴、涅槃生死、靈魂不死、因果報應可以說有相似之處。

據綜合考古文獻資料分析中推論,藏族先民的群體結構源於本地的土著民族,融合北方的胡民族,東方氏羌民族的基礎上形式的。其傳統的文化也是在本身固有土著文化基礎上,吸收黃河、長江流域及東南亞印度文化而構成了一個內容駁雜,獨具特色的神秘文化系統。

這一現狀導致了藏民的觀念形成了一種幻想式的、形象化的「萬物有靈」的有神論世界觀。這些正是藏族先民能與佛教思想融合的一個思想基礎。其次,佛教中根本的倫理道德觀是善惡問題,佛教提出的十條「進善」與「止惡」法,把「諸惡莫作,諸善奉行」作為行為的準則。這與敦煌古藏文《禮儀問答寫卷》「任何辦法都應善為才是……依習慣法,自己儘力行善。」一樣也是以善惡為道德標準。

佛教和《答卷》中同樣都在講善與惡,只是探討的點位有明顯的差異。佛教從人的本性問題中區分探討善與惡的問題,此是成佛的內在基因佛性。《答卷》則是將善與惡作為一般性的行為準則來看待,但異中存同卻使佛教的慈悲論與藏族的倫理觀在藏民族的心靈深處起到了似曾相識的印跡,這是印度佛教在西藏傳播佛教文化的一個重要基礎。

據東晉僧人法顯在5世紀遊歷印度、西域的遊記中記載,印度密教把當時的佛像崇拜移植到它的修法中,誦咒行像,設置神龕壇位,供養鮮花,完全把祭神儀式搬進修法之中。像法、壇法、供養法和曼荼羅法等都是直接起源於印度大乘佛教中的佛像崇拜。

到了6、7世紀到中期階段在印度持名密教的基礎上形成了北印度的真言密教,南印度的瑜伽密教,7世紀末開始傳入中國。它的根本經典《大日經》是真言密教建立的理論體系。密教統一的最高神——毗盧遮那佛,有完整的教義體系和完整的方法論和實踐論。密教曼荼羅是佛教的混元世界觀,按照密宗教義,密宗修持者把曼荼羅的意象作為觀想的對象,通過「身、口、意」合一,以成就佛果。

藏密曼荼羅觀想圖像及其功能意義

藏密觀想圖歷來為修密宗者所用,並需經灌頂才可顯示教法。密宗以《大日經》與《金剛頂經》為依,立十種心,統攝諸教,建立曼荼羅。密教曼荼羅(梵名Mandala)被認為是「道場」之意,集佛菩薩等的尊像於一壇,描繪諸尊所處的形式,以備修行者供奉、觀想、修持。曼荼羅所描繪諸尊的外相的微妙之處都有其內在的意義和功德,包括法器和形色的繪製。

曼荼羅在藏傳佛教中具有深奧的象徵意義,代表了本尊的智慧和威德,以圖繪的方式顯示了佛教所謂混元宇宙的真理。修持者可以通過將自身、眾生和環境的普通形相觀想為曼荼羅中的佛、菩薩的形相來證佛果。繪製曼荼羅需要嚴格遵照本尊經軌中所規定的儀則。

胎藏界曼荼羅是根據《大日經》所繪,代表大日如來之「理」。而《大日經》的中心教義就是「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而金剛經曼荼羅則是依據《金剛頂經》而繪成,意味著大日如來之「智」。經意指密乘在大乘佛法中最勝無上,指眾生本有的清凈菩提心,常住不壞,能滿足一切功德,是無上尊勝者。

以大日如來為受用身,宣傳「五佛顯五智說」,除了法界體性智外,其餘四智都是唯識所轉,採納了瑜伽行派的「轉識成智」的思想,但需要指出的是,藏傳佛教各教派以中觀學派的觀點為根本見解,並不採納瑜伽的「轉識成智」的觀點,認為只有按照佛理去直覺「現觀」才能證得諸法實相。

以金剛界的九會曼荼羅中成身會為例,大日如來為了增加威光,在四方四門安置了鉤、索、鎖、鈴四攝菩薩,引導眾生進入曼荼羅中,經成身會階段的修持,將無相的抽象的智慧法門具體形象化,方便修行者在觀想中祛除魔障。成身會中央是五佛所住的樓閣,其外繪有大金剛輪意指生命之心。金剛杵隔著四方四佛的兩側,表示樓閣的八柱,八柱隔成的空間裡面有五個月輪分別為五佛的解脫輪,解脫輪中又各有五個輪,每一個輪中間,曲莖蓮花盛開,寓意佛的無量功德,住在這些蓮花上的有五佛,四波羅密,十六尊等,地、水、火、風四大天神運用法力支撐著寶樓閣,第二重是寶樓閣的廊廡,賢劫千佛住在這裡;最外一重是外金剛部,護世諸天的首領二十天住在此處,共有一千零六十一諸尊。

按照《大日經》教義,修密者都把曼荼羅的圖像作為觀想的對象。密宗本尊形相從外形上都以真實身為慈悲相,教化眾生,以忿怒身除去修持者的魔障。在曼荼羅的菩薩像中以不同的造型、膚色、手印及手持不同的法器以降伏惡性眾生,表現甚深的智慧與慈悲,救度一切眾生的悲願。

以鉤、索、鎖、鈴金剛界四攝菩薩觀想圖為例,金剛鉤菩薩(梵名Vajrankusa)為毗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鉤三摩地的智慧。拔除一切眾生出離惡趣,安於無住涅槃之城,化成為守護菩提心戶金剛鉤菩薩,安住東門月輪。金剛鉤象徵控制或同誅一切惡業,把芸芸眾生推向解脫和免受輪迴之苦的方向,與套索搭配使用,則分別象徵著「智慧」或「正見」,「意」或「念」。

金剛索菩薩以愛語守護一切眾生之功德。此尊為毗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引入方便絹索三摩地智慧,以絹索攝受一切眾生,沉於二乘實際三摩地智慧淤泥,安置於覺王法界宮殿,化成衛護功德戶,金剛索菩薩證得如虛空般無障礙的善巧智慧。金剛索象徵著把智慧或覺識縛在修持者心中。套索與鐵鉤搭配使用時,代表著「念」和「正見」的結合。

金剛鎖菩薩守護一切眾生之智慧。此尊為毗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堅固金剛鎖械三摩地的智慧,以大悲誓願系縛而安住,並摧破一切眾生外道種種邪見,安住無上菩提,不退失堅固無畏打城,化成金剛鎖械菩薩形,守護智慧戶,安住西門月輪,證得諸佛堅固無染觀察大悲解脫。

金剛鈴菩薩以同事守護一切眾生之精進。此尊為毗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般若波羅密,金剛鈴三摩地的智慧,觀喜一切如來海會聖眾,破除一切二剩眾生知見,安置般若波羅蜜宮,化成金剛鈴菩薩形,守護眾生精進之戶,姿住於此門月輪,能證得如來般若波羅密音聲,聽聞者能摧毀阿賴耶識中一切惡的種子。

藏傳佛教堅持顯密並重,外持聲聞或內修苦行。無論是在藏密金剛界曼荼羅圖繪之中,還是在胎藏界曼荼羅的圖繪之中,其「本體」重視修行次第、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都以人格化的大日如來即毗盧遮那如來為代表,展現了大日如來的中心思想,讓修持者通過「身、語、意」三密方便而悟入凈菩提。顯而易見,藏密佛教的觀想圖的功能性精神意義是攝受眾生、普度眾生、降伏外道、傳教佈道,通過物化玄義,把抽象的概念和思想圖形化,而達到「凈」教化眾生的目的。

藏密曼荼羅觀想圖審美價值和文化意義

唐善無畏認為「《大日經》說菩提就是如實知自心,……眾生因為不能如實證知自心之實相,又無名故處於無明。又無明顛倒取相,故產生貪愛等種種煩惱。」考證《大日經》卷一雲「離一切分別。無分別。無無分別。如是一切智智。離一切分別。無分別。無無分別。世尊。譬如大地。一切眾生依。如是一切智智。天人阿修羅依。世尊。譬如火界。燒一切薪。無厭足。燒一切無智薪。無厭足。世尊。譬如風界。除一切塵。如是一切智智。除去一切諸煩惱塵。」

可見依《大日經》、《金剛頂經》繪製的曼荼羅,其修持觀想圖像實為「虛空」之相,目的是除去一切煩惱,解決修持中的種種魔障而終達無分別之智

然而,觀想圖的佛像、菩薩像的繪製又有嚴格的規格主尊、五佛、菩薩、天女等其造型雖是依據當時印度、中亞、西域等典型的佛像造型繪製的,但都嚴格按照佛經《造像度量經》對佛像各部分的規格尺寸規定繪製,為弘揚佛法、宣傳教義而選取慈祥、莊重、威嚴種種佛、菩薩、天女像。密教曼荼羅在此嚴格的造像度量規定下,以生動逼真的藝術表現手法創造了形象各異、膚色不同的佛、菩薩、天女等,塑造了形象各異的「手印」、「印相」、「印契」以及手持具有不同象徵意義的法器。造型中,法像的衣紋線條如行雲流水,法器的線條頓挫,轉折,勁利自然。肉身、鬚髮、纓絡、錦、絹、綿及各種不同質感的法器都表現得恰到好處,亦彰顯出它獨特的藝術審美價值。

其次,藏密曼荼羅將主尊、五佛、菩薩、天女等繪製在方格和圓型圖形里就形成了修持的道場。其功利性的價值覆蓋了藝術審美價值。可見,其藝術審美價值也是緊緊伴隨著功利性的精神意義。

密教曼荼羅整幅圖結構嚴謹、層次分明、重彩富麗,以方圓構成基本形態,圓是最完美的圖形,法輪為圓,包羅萬象。圓又是象徵六道輪迴,是生命之圓。在圖繪諸尊形象之中,又都以各種手印與持物,體現各自的本尊與語境,判別諸尊的圖像。他們的各種姿式都有著明顯的功利作用,在胎藏界蔓荼羅中,圖形的基本樣式突破了傳統的圓形方式,以方格為外框的主體,所有長形與方形的內格都以圓的圖形樣式構成,圓形八葉蓮花構成了中間的主圖,以佛部、蓮花部、金剛部組織位置圖。其圖形的基本樣式反映了《大日經》的中心教義。

在方形主圖的上方構建了三角形圖像。單獨的三角代表著諸如「佛、法、僧」,「身、口、意」,「戒、定、慧」等多重西藏佛教玄義,而重疊的三角更多的體現了佛教的宇宙觀——時與空的概念。無疑這種三角的相互重疊表達了時間無限,空間無限的佛教宇宙觀,佛教里通常用「無量壽」來說明時間的無限漫長,用「無量光」來體現空間的無止之境。

在金剛界曼荼羅的基本形式構成中,以外方格為主,內部由大小有規律的圓組成。「方」與「圓」構成更多的意譯為建築、壇城,構成圓滿的時與空的世界,又體現了佛教的「六道輪迴」的思想。在視覺上,圓與方的相互構成又是為了一種立體的觀看視域。我們發現圓形壇城裡面繪製的曼荼羅觀想圖都是呈現一一對置狀,試圖造成這一畫面視域立體的空間感。此外,圓和方又形成視覺上靜態與動態的平衡關係。圖中蓮花又是象徵著神聖,純潔,終極目標圓滿證果。

結 語

藏密蔓荼羅圖像更多的是作為密教修持之用,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圖畫裝飾。從它的形式構成到佛、菩薩、天神、法器等形象都有其規範的功能定位。圖中的各坐式、站式、枷跌式等姿勢、動態、手印、法器都有其明確的功能作用,和一般的漢地顯教佛像圖更為不同的是修持者在觀想圖像時,要配以手印、真言,使真實圖形與修持者姿勢、思維構成一個立體的多維空間「場」,強調了修持者的行為與圖像的合體。

嚴格的說,不經灌頂不得傳承、不經傳承不得學習,這是藏密觀想圖修持的關鍵

規範的形式給藏密也平添了莊嚴的色彩,更構成了一個特殊的審美藝術樣式,並賦予新的圖像學意義,即反映了特定地域的宗教信仰所認同的文化理念和形象符號而讀識圖像的根本意義,也是被限定在一定的範圍之內。其藝術審美價值受其圖像的功能性精神意義的限制。

關注本源秘境,為生命賦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修行路線圖 的精彩文章:

返老還童的幾個秘訣
密宗的見解和修習次第

TAG:修行路線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