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是後媽嗎?怎麼忍心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學校?

你是後媽嗎?怎麼忍心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學校?

哈啦哈啦村,收聽精彩內容

前幾天看到了某小學校長的一篇文章《怎麼會有這麼多狠心的父母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小學?很有共鳴~~

我的觀點:堅決反對中小學生讀寄宿制學校!

眼見著又到了一年的招生季,關於寄宿制這個話題,今天我們就來好好的來聊一聊!

1

我教不了孩子,學校老師可以更好的幫助他~~

小A是家裡的老二,性格外向,脾氣有點急。父母都是溫州人,爸爸一直忙著做生意,家裡還有個念高中的哥哥,媽媽主要負責照顧2個孩子的生活。

在給小A選擇學校時,媽媽比較傾向於選擇私立的寄宿制小學。她問我的意見,我的回答是:孩子太小,不適合寄宿制學校。

小A的媽媽說:我也挺捨不得孩子的,那麼小就去寄宿制學校。但是我的學歷不高,他的功課我基本不會,沒法給他輔導。與其這樣到不如去寄宿制的學校,老師可以輔導他。

小A媽媽的觀點,聽上去沒什麼問題。

美國心理學家曾用獼猴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

心理學家把一些幼小的獼猴和母親隔離開來,在籠子里安裝了兩個「假媽媽」。其中一個用硬邦邦的鋼絲做成,但胸口上有奶瓶,另一個媽媽用綿軟的絨布包裹,但沒有奶瓶。

按照「有奶就是娘」的常理推斷,小猴子應該和有奶的「鋼絲媽媽」更親近。但小猴子只有餓了才靠近鋼絲媽媽,一吃完奶,就回到了絨布媽媽身邊。這個細節讓我們看到小生命內心本能的嚮往和恐懼,它們對溫暖的依戀和需求甚至超越了食物。

更令人警醒的是,這些獼猴成年後,大多數性情冷漠,不會交配或拒絕交配,不能正常融入集體生活中,走路也蹣跚不穩,甚至連叫聲都不正常,永遠處在猴子社會階層的最下端。即使通過人工辦法讓一些母猴懷孕,它們也對小猴冷漠無情,殘忍虐待甚至咬死自己的孩子。

獼猴和人的基因有94%是相似的,它們身上反映的這種「孤兒院現象」說明,溫暖的懷抱、慈愛的眼神、溫柔的話語、肌膚相親,是一個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長所不可或缺的。

寄宿制學校的老師,固然可以幫孩子輔導功課,也能承擔起部分母親的職責。但是不可否認的現實是:班裡那麼多的孩子,老師再用心也不會像媽媽那樣對孩子無微不至!

2

孩子太依賴我了,想鍛煉他的獨立自理能力

小B是個愛撒嬌的男孩子,對媽媽特別依賴。小B媽媽怕孩子以後變成娘娘腔或媽寶男,想對他進行鍛煉。所以在選擇幼兒園時,就考慮送小B去全托的幼兒園。

當小B媽媽問我的意見時,我直接的回答:你是有多恨他!一個連生活都尚不能自理的孩子,你卻逼著他獨立!

孩子從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必須依循成長秩序漸次展開,宛如一粒種子必須依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過程成長一樣。

孩子首先要獲得溫飽、安全感、愛和親情等這些自然需求,然後才能發展出更高一級的自律、合作、利他等意識和能力。

家庭的溫暖,尤其是母愛,是一個兒童成長必不可少的心理營養品。男孩子對母親的依賴感強,說明他對情感的需求更高。對於這樣的孩子,媽媽需要給他更多的情感關注,只有滿足了他的依賴感,孩子才能建立起安全感!

小B媽媽的行為,本質上是反自然、反天性的,是成人無視兒童作為一個人的自然需求、把自己的需求強加到孩子頭上。

她殘忍的把孩子推了出去!卻以為是愛!一個連吃喝拉撒都不能搞定,還需要大人協助的孩子,卻被逼著自己獨立,鍛煉能力!

在孩子幼年時期就急於去發展他的社會屬性,減少他和父母相處的時間。這樣的拔苗助長,讓孩子原始的自然需求得不到滿足,今後他的社會屬性也難正常成長、無法正常表達。

每每聽到那些被父母自詡為——「我們在幼兒園很乖,什麼都能自己做,不用老師操心的孩子」分享時,我的心真的很痛——那些孩子真的可憐,該撒嬌的年齡卻被逼著獨立!學著討好老師,學做乖孩子!

3

我工作太忙,寄宿制也是沒辦法的選擇

小C的爸爸媽媽經營著一家規模不小的公司,每天忙得昏天黑地。

小C幼兒園時期是由保姆+外公外婆爺爺奶奶帶大的。進入小學,父母給小C選了貴族寄宿學校。

「我知道寄宿對孩子不好,但工作實在忙,沒辦法。」小C媽媽說。

我回答:孩子小的時候,你不花時間陪伴,那麼長大之後,你就會花更多的時間來處理你們之間的關係!

兒童和父母感情的建立,必須要有相處時間的長度和頻次

孩子越小,對父母之愛的要求越多,對相處時間和頻次也就要求越多,這是兒童獲取安全感的必需。

我在高中的時候進入了寄宿制的學校。脫離了父母的管轄範圍真正體會到了自由的好處。

但是,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每周回家一次的我,明顯感覺和父母的感情變得有點生疏和尷尬。

特別是周五剛到家的時候,這種生疏感特別的強烈,經過周六,周日的相處,會明顯感到和父母更融洽了。但是這個時間我又要離開家去學校了!

所以寄宿造成的情感疏離,不僅發生在孩子身上,也發生在父母心裡。

缺少相處的長度和頻次,彼此間的情感聯結就會比較稀疏,愛的濃度和質量就不會高。由此造成許多父母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難以很好地與孩子溝通。

所以長時間寄宿的孩子,潛意識中既害怕被父母拋棄,又對父母有怨恨,所以經常會表現出委屈、拒絕、過度纏綿和不可理喻。

嬰幼兒期幫助建立安全感;在小學階段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進入青春期,由於第二性徵的發育等生理特點的變化,會給這個年齡的孩子帶來更多的困擾,這時候更需要父母在身旁陪伴和疏導。

所以你看,其實在孩子真正成年前,他們對父母的需求是那麼多,那麼的強大!

讓孩子像小草和小花那樣成長,給予他們愛、溫暖和保護是他們的權力,也是我們的義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哈啦哈啦村 的精彩文章:

TAG:哈啦哈啦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