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誰讀的快,讀得多」這樣的閱讀方式對嗎?
閱讀是一個孩子獲取大量信息和知識的一種方式,更重要的是閱讀能夠打造孩子的性格,錘鍊出孩子的思維。儘管知道閱讀如此重要,可是我們卻經常會陷入無效閱讀的誤區,比如在追求「兩三天一本書」速度的路上越走越遠。這其實也可以理解,看著自己讀書的數量增長,確實更容易讓人產生直觀的成就感。
我的孩子現在上小學三年級,閱讀習慣很好每天上床睡覺前都會閱讀半小時,從一年級到三年級一直在堅持,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閱讀方法也有不恰當的時候,例如在寒假學校規定要求讀幾本讀物,小傢伙一看我買回來這麼多書,而且還要求有時間限制,這時我覺得她就是為了讀書而讀書,每天讀的速度很快,讀完後寫讀後感時自己覺得沒有真切的感受到書中故事的意義所在,這種狀態和她之前讀《哈利波特與火焰杯》時的狀態截然不同,讀哈利波特時不僅津津有味感受故事內容,還和我討論故事裡人物的不同性格、特點,激發了對書中故事真正意義的思考。
所以說,如果說對於低年級的小孩子而言,讀書追求數量是不太恰當的方式,對於高年級的學生來說,一味關注數量肯定也是不夠的。即便讀得再快,讀得再多,要是沒有真正理解書中的另一個世界,沒有由此激發深入思考,那讀再多書也不過是為了炫耀或增加談資罷了,並非真正的閱讀。
知易行難,道理懂了,可到底該如何進行有效閱讀呢?
適當的引導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孩子閱讀的過程中,是需要有人為他提供內行的引導,這樣他們不會僅止步於看熱鬧的初級階段。
像我們耳熟能詳的安徒生童話《醜小鴨》,這是孩子自己很容易就能讀明白的一個小故事。可是,其中蘊含的哲理孩子,甚至我們成年人都未必認真思考過:
美醜的標準是什麼?與眾不同就是丑嗎?又是誰在定義美?
為什麼我們會捉弄或歧視那些跟我們不一樣的人?
我們在生活中是否也有過根據外表來判斷一個人的時候?這些情況有沒有其合理性呢?
當與跟我們類似的人在一起時,我們是不是會感到更舒服?那麼,我們又為什麼要去跟那些與我們不同的人打交道呢?
當與周圍所謂的「正常」標準不同時,我們該如何找尋自己的身份認同?
你看,如果沒有好的引導,孩子是很難自行去思考這些問題的。
適當的內容
在有效閱讀中,適當的內容有兩個方面的含義。
一是盡量要讓孩子讀整本書,而不是一篇篇孤立的短文。
首先是思維上的,完整的書會幫助孩子學會如何理清錯綜複雜的邏輯關係,也會形成縱覽全篇的格局。像《紅樓夢》裡面幾百個人物的鮮活,情節的百轉千折,草蛇灰線的伏筆,主題的深刻,都絕不是我們只讀教科書中的一篇《林黛玉初進榮國府》可以體會的。
其次是情感上的,儘管有些精緻小文也會讓我們會心一笑或潸然淚下,但比如更宏大歷史背景下的悲歡離合,以及複雜難解的人性洞察,都是很難在短小篇幅中表現出來的。
再功利一點兒說,閱讀完整一本書也有益於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他們更容易靜下心來專註於一件事。
英文原版閱讀
都說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真的一點都沒錯。縱觀我們身邊的孩子,不管是中文還是英文,大部分都是因為大量閱讀課外經典讀本而愛上閱讀的。
英文分級閱讀,可以從讀牛津閱讀樹系列開始,I Can Read, Step Into Reading 1-3, 圖書館系列1-2等。這些基本都是穿插在每天的繪本閱讀中,分級可以積累一些辭彙,鞏固Phonics能力以及sight words的靈活運用。
英文動畫片也是很好的磨耳朵素材,Peppa Pig,My Little Pony 等,可以堅持每天讓孩子看10分鐘左右,閱讀也是從最簡單的英文繪本開始,直到閱讀習慣的慢慢養成,最終堅持每天能自覺聽音頻、視頻,(半)自主閱讀,然後可以將自己的閱讀內容錄音。
說到堅持,其實就是培養閱讀習慣。我們認為閱讀不是假期或者周末才進行的事情,而是需要每天堅持,不是學業一忙就放棄閱讀的時間,或者為了準備期中或者期末考試就放棄閱讀,這樣是很難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的。
時間擠一擠總是有的,關鍵是你認為這件事是否足夠重要。


TAG:查理英語讀寫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