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華為李小龍:Mate系列背後的質疑與挫敗

華為李小龍:Mate系列背後的質疑與挫敗

Mate系列,是華為目前比較成功的手機之一,可很多人不知道,在問世之初它並不如人意。五年時間,Mate系列一路曲折蜿蜒地走來。現在,華為手機產品線副總裁李小龍在《華為人》雜誌發布了一篇文章,為我們講述了Mate系列背後的故事。

以下為全文:

華為要做旗艦機

故事是講Mate,我卻想從P1說起,對公司和個人而言,P1都標誌著從零到一,第一款華為品牌旗艦智能機,從之前以運營商定製聯合品牌為主轉向打造華為自主高端品牌,這是一個劃時代的轉折。

2011年的華為,市面上銷售的只有中低端入門智能機型和一些功能機,剛調任消費者BG的余承東提出打造自己的旗艦智能機。之前一直在負責功能機的我,被領導從西安召回上海,負責打這頭一仗。一下飛機,我就買了各友商的旗艦機一探究竟,那時我和團隊對智能機認知都很薄弱,我上一款使用的智能手機還是Windows Mobile平台的產品,對剛上市的安卓系統一無所知。

我們緊急向其他負責智能機的團隊學習和補課,對產品略微有些想法後開始著手規劃華為第一款旗艦智能手機P1,當時的想法非常「樸素」,瞄準友商已經上市的旗艦機,把所有能用的最領先的技術都用上,給消費者全方位頂級體驗。於是,手機造型,處理器、平台、內存、攝像頭、結構件、電池等各個環節,都選用最好的方案,整機架構也按照最緊湊,最激進的方案設計,P1成為華為當時使用新器件最多的手機產品,產品開發難度之大也遠超過我們的想像,最終產品上市時成本也超出了預期不少。

2012年,我們滿懷信心迎來P1上市,第一款在產品上領先業界的國產機。結果市場反應不啻當頭一棒,全球總共只銷售了50多萬台,銷量根本無法與友商競爭,比華為自己的中低端智能機也差了不少。

從期望到失望,只能阿Q式地安慰自己,第一次做,算是試水吧。可必須反思,做手機不能只考慮產品規格,不是說把所有先進的技術「堆」上去,就一定能成功。還涉及方方面面的能力,比如品牌能力,P1的定價是2999元,在當時國產手機里是最高的,可消費者對華為手機品牌還停留在「辦寬頻送手機」的階段,多數人不會願意掏三千塊錢買華為。再比如零售能力,那時我們剛從2B市場轉向2C市場,由於品牌認知度差,大部分的手機賣場都不屑於和華為合作,哪裡像現在這樣大街小巷到處都是打著華為LOGO的店面,一直到P1退市,都沒能成功進入國美和蘇寧銷售。記得那年終端公司開始搞「全員站零售店」活動,我作為P1產品負責人,站的幾個店面竟然都沒有P1可賣,太尷尬了。

不過無論如何,吸取了經驗教訓,華為旗艦機算是啟航了,大家都在展望著未來的成功。

一款只為養家糊口的產品

誰料,成功竟遙遙不可期,之後的近一年裡,多款高端機接連折戟,真是屢敗屢戰、屢戰屢敗啊。團隊壓力極大,士氣降至谷底,「為什麼我們老是做不好?」挫折感在瀰漫。還有現實問題,再不做出能掙錢的手機,團隊就要揭不開鍋了。

好吧,這種情況下,需要開發能養家糊口的產品,於是Mate 1代低調地開始孕育。當時每年手機屏幕尺寸都在小幅增長,我們能否一步到位,直接設計出適合人手握持的最大屏幕手機?另外智能手機帶給消費者的最大痛點就是電池不耐用,超大屏幕、超強續航手機在當年還是一個空白,我們緊扣這兩點,主打「6.1寸大屏」賣點。除屏幕和電池外,其他規格和器件滿足消費者夠用就行,盡量選擇成熟器件,嚴格控制整機成本。

產品出來後,線上和線下兩個銷售團隊都想賣這款產品,因為「大屏」確實是當時獨一無二的細分,產品賣點非常顯性。但兩個團隊又都有點信心不足,因為之前我們的幾款手機都銷售欠佳。在各種猶豫不決中,管理團隊決定把產品按照內存大小拆成兩個版本,線上線下同時銷售,可操盤上難以協同配合,兩個團隊你有你的口號,我有我的slogan,經常要協調各種衝突。備貨的節奏也沒控制好,前期銷售火爆但備貨不足,等準備的物料到貨後,產品已經賣不動了。那時華為手機整體體量小,第一代Mate的銷量雖不算優秀,倒也還算及格,但多出的物料(主要是長貨期的電池和屏幕)就把之前的利潤全部搭進去還不夠賠。

倉庫里有這麼多庫存的屏幕和電池,必須想辦法消耗掉。我們「被迫」開發了Mate 2。賣點依舊是超值「大屏」,不過這次使用了華為第一代內置4G通信能力的SoC晶元麒麟910,當時在業界也是領先的。但Mate 2整機競爭力不足,銷量依舊不慍不火,把兩代手機打包綜合起來看,經營上只能算盈虧平衡。

然而我們都沒想到,這不算成功的前兩代手機,竟為Mate找准了今後的方向。在智能機普遍續航能力不足的年代裡,Mate 1和2擁有大屏還能保持強大續航能力,讓消費者驚喜了一把,我們也收穫了第一批「Mate粉」。這批消費者的用戶畫像很清晰,後面我會詳細說到,他們需求就是產品「方向」,為Mate 7的爆發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切為了Mate「粉絲」

2013年一次例行會議,負責工業設計的同事拿出一款新的手機模型,我頓時眼前一亮,全金屬外殼、超大屏幕,整體感覺低調又大氣。我的心裡顫了一下,這就是我想要的產品。對,Mate 7的雛形。基於這個設計原型,我們開始規划下一代Mate手機。

前面提到,Mate 1和2為我們攢下千金不換的財富,一群忠實的消費者。通過用戶調研,我們可以這樣描述他們:多是職場精英,事業上小有成績,看起來些許風光,可是壓力山大,上有老下有小、有房貸有車貸,職業上正值向上突破的當口。

他們對手機的要求是什麼?經常用手機辦公,希望能有更大的屏幕,因為重度使用對手機的續航性能非常看重,他們會因為大屏幕和長續航而對Mate產生好感,這兩個優點我們要保持;手機是「生產力工具」,高性能就必不可少;因為屏幕大機身設計必須要緊湊,屏佔比要大,外觀要顯得穩重,符合職場人士的身份定位。

於是,代號「Jazz」的手機研發項目正式啟動。大屏、續航好,Mate系列一貫強項,不必多說;為了高性能,我們採用華為最新自研麒麟920晶元,這也是第一次在處理器方面真正領先競爭對手;為了讓機身緊湊,我們絞盡腦汁調整布局,大家甚至一度想把攝像頭移到手機下方,這樣整機長度能縮小2毫米,可思來想去,用戶自拍時從下往上的角度會讓臉部變形,嚴重影響用戶體驗,放棄。

此外,還有一觸指紋解鎖的全新功能,現在看來可能不叫事,可五年前市面上還沒哪款手機這麼設計(當時iPhone 5s還沒有發布,其他支持指紋的手機需要先按電源鍵然後滑動手指),也沒有成熟的指紋晶元供應商。是否要指紋在當時產生最激烈的分歧,「功能雞肋!成本高,還無緣無故加大手機尺寸!」「多實用啊!肯定是爆款!」一時爭執不下。我是支持指紋解鎖的一方,我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你上了一天班,身心俱疲,想給父母或妻兒打個電話,可這時你發現,還要先輸入一個「該死的」密碼,多麼影響心情啊。

一個小故事當然沒有那麼神奇的功效,不足以立馬說服反對者,但我們決定指紋一定要做好,後來把指紋前置還是後置也產生了不小的分歧,我堅持要把指紋放在手機背後,因為大屏手機的外觀尺寸至關重要,後置指紋可以不增加手機尺寸,還方便消費者使用。後來的市場反饋證明,背面指紋解鎖是受到熱捧的功能之一。

當然,這並不是一款十全十美的手機,基於成本上的考量,不能方方面面都使用最好的器件。我們把各項規格成本一條一條列出來,捨棄哪個都很心疼,可「刀子」必須下。最終,在攝像頭上沒有捨得大投入,當時的考慮是,職場人士對拍照應該沒有那麼高的要求。

就這樣,新款手機各項規格一一確定。與前兩代不同的是,我們在定義規格時,方向非常篤定,就是朝向目標用戶的關鍵痛點一一解決,也因此我們對它很有信心。

在產品上市前的操盤決策會上,好多人反對這款手機叫「Mate 3」,原因是Mate 1和2都銷售欠佳,渠道商對Mate系列沒信心,沿用Mate的名稱很可能依舊賣不好。有人建議改叫D系列,有人建議叫X系列,會上甚至已經決策通過叫D7。眼看就要跟Mate系列不相干了,會後我找各位領導逐個說服,我的理由很簡單,「Mate」是「伴侶」的意思,這款手機不需要用戶經常擔心它電量夠不夠、會不會卡機,讓用戶省心,是忠實的伴侶。溝通之後,給了新一代手機最後的正式姓名——Mate 7。這算一個小插曲吧,Mate系列差點就「二世而亡」了。

2014,險被「腰斬」的Mate 7終於要上市了。

爆款,意料之外,也意料之中

「小龍,你們預計Mate 7能賣多少?」手機上市前,其他團隊的兄弟問我。

「120萬台。」報出這個數字,我還是咬了咬牙的,能賣個八、九十萬台,就已經是大大的翻身仗了。Mate 7從產品角度來說算是業界領先,可屢次失敗的經歷早教會我們,手機賣得好不好,產品好的競爭力是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

當發布會上標配版2999元、高配版3699元的定價宣布時,台下一片寂靜,還沒哪款國產手機敢突破3000元,很多人表示質疑,認為華為的品牌能力不足以支撐超過3000元的手機,認定它會延續Mate系列的失敗「傳統」。

距2014年結束還有4個月,中國區各代表處集中上海開動員會,要「認領」未來四個月內能銷售多少台Mate 7。國內最大代表處的同事上台,伸出一根手指,「一萬台。」我的心都涼了,最大的代表處,只敢認領這麼一點,是對產品多不看好。可這時還有其他代表處的同事在底下喊,「這麼多,兄弟你悠著點啊。」

後來我還看到一位負責維護華為商城的工程師的文章,他寫到,在新款手機上市前,很擔心銷量太好,把在線商城「擠垮」了,後來獲悉定價,心中石頭才算放下,這個價格應該不會對華為商城產生太大的流量衝擊。

在一片懷疑中,我再次審視了我們最初的邏輯。一,從產品角度,手機談不上各方面都頂級,但絕對屬於領先產品,且優點突出。二,手機定位非常准,牢牢抓住特定消費者的痛點,而且這些消費者的影響力、口口相傳能力很強。三,產品和品牌能力確實應該匹配,但做一點挑戰、「產品定位向上夠一夠」是可以的,我們還算穩當,沒有冒進。四,經過這幾年的積累,華為的操盤能力已經有了較大提升,營銷、渠道、零售等方面已不是當年所能比擬。

把這些前前後後反覆地理了無數遍,把Mate7生命周期的備貨量全部壓到前三個月,如果銷售好,後續還有提拉的機會,如果銷量不達預期,也不至於產生惡性庫存。接下來就等待吧。

產品上市僅一周,全國各地就傳來Mate7已經售罄,要求補貨的消息;那位華為商城工程師的文章還有後續:看著華為商城搶Mate7的流量一天比一天多,心裡有點發毛,趕緊採取措施防止伺服器癱瘓。

再一周後,已經一機難求。我們過去難以進入的店面,現在紛紛主動找來要求合作,設置華為專區專櫃,門頭主動加上華為的LOGO;許多賣手機的店面,門口掛個小黑板,寫著「Mate 7有現貨」,作為招攬客戶的手段;我們團隊小夥伴們的「失散多年」的同學舊友,都突然恢復了聯繫,上來就是一句「能不能幫忙買到Mate 7」。

最終,Mate 7全球銷售700萬台,超出所有人預期,也包括我和團隊成員的。這支強心劑來得太及時了,團隊信心爆漲。也由於Mate 7大賣,讓我們在品牌、營銷、渠道、零售等各方面能力都得到進一步積累和提升。

想讓更多人愛上Mate

Mate 7成了「爆款」,Mate系列自此得到更多的資源投入。大屏、強續航、高性能、機身緊湊,也成為沁入Mate骨髓的DNA。從Mate 8到Mate 10,我們一直順著這條路,不斷「升級」處理器、外觀、拍照、屏幕等,每一款都用當時業界最領先技術,給消費者最極致體驗。成本提升,能給消費者更佳的產品;產品的口碑好了,品牌定位也跟著提升;品牌上升了,能承載的定價就更高了,有助於打造體驗更好競爭力更強的手機。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我特別想說一說Mate 9 Pro,它採用了5.5寸屏幕,是Mate系列向小屏進軍的第一款產品。大家可能有疑問,不是都說大屏是Mate的亮點嗎,難道要自廢武功?並不是這樣的,其實我們推出這款手機,是為了讓更多消費者體驗到華為產品的極致性能。

這得先從用戶習慣說起,全世界除了華為,所有品牌都是小屏比超大屏賣得好。從這個角度講,「大屏」手機其實仍是個細分市場,消費者的主流傾向還是小屏。比如國內許多女性消費者,都覺得Mate太大了,不方便拿在手裡。西歐地區Mate系列一直銷量不理想,重要原因之一是歐洲人嫌Mate屏幕大,不符合一貫的使用習慣。

所以我一直有個願望,希望能有更多的消費者願意去使用Mate,把好的體驗帶給不同消費者。於是規劃Mate 9時,我提出同時開發Mate 9 Pro,屏幕採用最主流的5.5寸大小,其餘各項規格則與Mate 9相同,瞄準最頂級的產品。

別小看只是把屏幕從5.9寸縮減到5.5寸,對於「寸土必爭」的手機,0.4寸會讓手機設計難度呈幾何級增長。最簡單的例子,尺寸減小了,Mate 9使用的4000毫安電池就放置不下去,用戶的續航體驗就會下降。我們對Mate 9 Pro的設計要求是減尺寸不減規格,如果做不到業界領先水平,不能給消費者帶來極致體驗,還不如不做。兄弟們最後發力,一點點去「摳」細節,終於把電池容量從3700毫安提升到4000毫安。

設計難度的增加,意味著成本的增加,為了在更小空間內完成相同布局,Mate 9 Pro使用了成本更高的柔性屏。華為終端管理團隊多次要把這款手機「斃掉」,原因就是成本太高,無法提供給消費者合理的價值。可我很堅持,對於Mate 9 Pro,我希望它能給我們帶來更廣泛和更高端的消費者,所以寧可利潤薄一點也要堅持做下去。有次開會時,我和團隊成員開玩笑說,「Mate 9 Pro要成為這樣一款手機,只有因為嫌貴不想要的,沒有覺得產品不好而不想要的」。

Mate 9 Pro最終定價4699和5299,我個人認為,它的意義更多不是體現在賺錢上。小屏手機還能保持大屏手機的性能和續航,這向外界展現了華為強勁的研發實力;同時,它拉升了華為手機品牌,讓更多高端消費者接受了華為,讓大家知道,華為的品牌是足以承載更高端的手機。,Mate9 Pro上市後我們做過用戶調研,Mate 9 Pro的確是吸引高端友商用戶比例最高的產品。

從2013年Mate第一代上市,到如今Mate 10系列,短短五年,我們推出的六代共十款手機里,有的市場大熱,有的不盡人意。單款手機能否成功,牽涉的因素非常複雜,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結合,我們也還在一直摸索。但縱觀整個Mate系列,我們可以驕傲地說,能取得今天一點點成績是必然的,因為無論我們摔過多少跤,每次站起來時,目光始終盯著一個方向:看,我們的消費者在那。

3月27日華為在巴黎發布Mate RS,最高版本歐洲售價高達2095歐元,合人民幣超過1萬6千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T之家 的精彩文章:

再受打擊!美零售商百思買或將停售華為手機
近期相機固件更新匯總:索尼,尼康在列

TAG:IT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