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陸遊愛寫詩,一輩子寫了一萬多首,不過被大多數人記住的可能不足百首,甚至幾十首?梁實秋說陸遊「佳作寥若晨星」是有道理的。

不過就在「寥若晨星」中,有幾首,其強烈的家國情懷、雄渾豪放的精神足以掩蓋「少佳作」的「不知趣」。譬如「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摔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不僅有悲愴蒼涼之感,更有錚錚鐵骨氣概,放到整個中國詩歌史里,也足夠耀眼。

陸遊出生在王朝的沒落時間,大宋河山被外敵如切瓜剁菜大片割去,燕雲十六州早已不見蹤影,他出生時,甚至連京城、開封都相繼陷落,王朝只好躲在東南一隅苟延殘喘,延續著半條命。

作為一個文人,從出生到長大,其耳聞目睹,到處都是國家屈辱離亂的殘破景象,內心的痛苦應該與抗日戰爭時的知識分子幾無分別。所以,他的詩大部分都與家國聯繫在一起,而家國也註定成為他一生中最為重要的精神內核。

在其後的七百多年裡,這片土地歷經數不勝數的戰爭,而家國情懷不僅出現在知識分子內心,也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普通民眾的心中,一如陸遊曾經在國難中的悲憤,形成一股強大的、不可小覷的力量,最後塑造出一個看似一盤散沙卻具有強大韌性且凝聚力的民族。

很多外國人一直對中國人不靠宗教來凝聚民族向心力感到吃驚,其實,這是他不懂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家國是一種用感性來表達的情感,而不是靠著理性來權衡的團結。它不是用耳提面命的口號或者竭力支持的朝廷宣傳,就在代代相傳的飲食中、節日里,在一個個古樸可愛的方塊字間,孕育出天然的本能。

CCTV4曾經在《遠方的家》中探訪馬來西亞的華僑,其中有個老人,在二戰時拋家舍業,回到中國,為抗日出一己之力,記者問他為什麼要回來,他只是說:「我是中國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其實,這個記者問的沒有什麼意義,愛國何來理由!

在海外的一些中國人,一聽到國歌,就莫名激動,不是國歌旋律或者歌詞如何讓人激動,而是那曲調中隱含著一股強烈的家國情懷。

讓·平,曾經是非盟的主席,他的父親是中國人,一位在三十年代去加彭「討生活」的中國人。讓·平曾經在一次接受中國記者的採訪時,講述他的父親。六十年代的有一天,朋友來訪,對他說:「看報紙了嗎?中國爆炸了原子彈!」讓·平的父親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連連問道:「真的嗎?!真的嗎?!」當他確認了中國原子彈爆炸試驗的消息後,激動萬分。

一個遠在非洲大陸討生活的中國人,對於遠隔千山萬水的故土牽腸掛肚的關懷,讓現在很多人看來覺得吃驚。中國原子彈爆炸的消息不會對他的家庭有什麼特別現實的助益,也不會增加一絲一毫的財富,但是,他還是高興,不為別的,就因為自己是中國人,與有榮焉。

梁實秋二十年代到美國留學,西雅圖換車時在一家中國餐館就餐,餐館老闆是一位早年去美國討生活的「豬仔」。當他看到幾個中國年輕人來到異國,這位不會說普通話的中國人,便用筆在紙上寫了「唐人自何處來?」梁實秋接過筆在紙上寫道:「自中國來!」,當他知道他們是一幫從中國來的求學的學生後,堅持不收他們的飯錢,並且還從櫃檯下面拿出幾支雪茄煙來慰勞他們。

這個老華僑,一輩子可能都在節衣縮食為生活打拚,此時,卻大方地對素昧平生的同胞免去飯款,還贈送他平日可能都捨不得抽的雪茄。他的慷慨,可能不為別的,就是希望眼前這幫年輕人當下的刻苦求學,將來能給自己那個多災多難的祖國帶來一絲希望。

而他,在異國他鄉,寄人籬下之時,某一天,當和一群洋人說起自己的祖國時,他會自豪地談他心中的老家,在別人羨慕的眼神中,得到一絲縹緲的無上榮光,就足夠了。

《遠方的家》攝製組跑到孟加拉國採訪,看到大街上有一家名叫「中國商店」的小鋪子,記者感到好奇,便走了進去。發現店主人根本不懂中文,經過交流才得知,原來他的父親是中國山東人,是三四十年代從中國來到當地,隨後一直生活在此。

他是父親與當地土著結婚後,生下的第二代。他的父親早已去世多年,他已經不會說中文了。他聽說記者來自中國,熱烈地和記者攀談起來,用英文大聲說道:他的祖籍是山東!雖然他一直沒有機會回去,但是希望在一兩年之內,回一趟中國,帶上自己的女兒,認祖歸宗。

他對記者說,他的父親在世時,他還是個孩子,每天晚上,他的父親都要喝點酒,然後借著酒勁開始大談中國。語氣堅定,不止一次地對他說:「記著,中國以後一定是世界第一,而且必須要世界第一!」他聽後暗自恥笑父親的天真,「誰知道,幾十年後,中國真的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了!」他現在想起父親曾經的話,感慨萬千。

曾經浪跡在孟加拉國的老華僑,一輩子都在與苦難的命運對抗,當年,他離開家鄉時,國家正值戰火紛飛。來到異國,想來一定困苦艱難,但是,內心那種「國破山河在」的精神始終不曾被消磨,反而隨著年紀增長更加堅定。

是什麼讓他如此熱烈地討論中國?是什麼又讓他如此樂觀地相信祖國的未來?如果非要有一個解釋的話,可能就是刻在基因中,發自本能的家國情懷給了他無窮的力量。

幾年前,在一個外國人拍攝的關於兩岸的紀錄片中,其中有這樣一個片段,當主持人採訪台灣金門縣的一位當地歷史學者,請他談兩岸曾經的兵戈過往,這位學者講完過往,突然在最後對洋人感嘆道:「我們中國人歷史上遭受無數次的紛爭,內部的、外部的,但是沒有一次氣餒過,我們從黃河流域的小部落,變成現在如此龐大疆域的國家,就是因為我們歷史上沒有一次害怕過,每一次戰鬥,結果都將會使我們更加強大!」

這位歷史學者心中的家國情懷,與七百多年前的陸遊別無二致。

中國也正是靠著無數默默無聞的普通人支撐起來,不管在內部分裂的戰亂年代,還是外敵入侵的危亡之秋,始終堅韌地,不屈不撓地,永不服輸地匯成一條奔流不息的文明大河,在礁石與險灘之間咆哮怒吼,塑造出一個即使亡國也從來不亡精神的中國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切角專欄 的精彩文章:

TAG:切角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