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明節掃墓宜早不宜遲

清明節掃墓宜早不宜遲

清明將至,所謂術有專攻,再博學的您,也會有所不知。如您真是一個有情有孝心的人,請耐心看完此文。

清明節時主要的活動是祭祀、祭祖,文化底蘊豐厚,經歷時間推移,遂形成了今日清明節掃墓的習俗。中華民族極其重視倫理、道德和文化,認為行孝義是人本精神、民族精神。這一優良傳統,正通過今日人們過清明節,來得到新的延承和發揚。

為什麼說清明節掃墓宜早不宜遲?

民間有「早清明,晚十一」的說法,「十一」是指農曆十月一日的「寒衣節」。台灣祭祖祭親從前天就開始了,上墳祭祖祭親燒紙要在清明節前,不能超過清明節當天中午十二點,上完墳才能回家吃飯。還有一個說法,說清明節當天上午上墳燒紙,一百頂兩百。

「早清明,晚十一」的說法,是有原因的,因為清明節當天陰間有重大會議活動,沒有陽間親人祭拜的鬼士是不能參加的,因為進入會場需要舉著旗子,旗子類似兩會的代表證,就是人們插在已故親人墳上紙剪的旗子。如參加不了會議,可能影響到鬼士在陰間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也有可能受到陰間領導的懲治,往生極樂和投胎重生將無限延期,禍及陽間親人。自古以來,祖墳對於很多人來說,是相當重視的。結仇深者往往以挖對方祖墳來泄恨,但是這種行為常常為世人所不恥和唾罵。

毛澤東將政治對手蔣介石趕到台灣後,也沒有去動蔣家祖墳,並囑咐當地官員要細心保護,這就是做人的基本道義。

郭璞《葬書》認為:「故葬者反氣納骨,以蔭所生之道也。經曰:氣感而應,鬼福及人。」意思是說,逝去的親人,雖然軀殼不存,但與陽間的親人一脈相承的生氣仍然存在,就像同頻率電波一樣,互相感應。逝者最大,尊重習俗,照顧好逝去的先人和親人,陽間的人也會受到蔭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禮尚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禮尚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