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同是北漂,你一個億都不夠活,沈從文身無分文,卻擁有理想生活

同是北漂,你一個億都不夠活,沈從文身無分文,卻擁有理想生活

作者:李昱微

視覺設計:大西

微博@北京大土豆 的博文刷了屏,令北漂青年一陣惶恐:

「我覺得網上很多人對在北京年收入100w好像有些誤解,這個收入,不客氣的說,在北京就是一個剛剛脫貧的水平。」

拋開房貸、養車費用、吃喝拉撒、孩子教育等,100w所剩無幾。那月薪6、7k的青年豈不和討飯無異?

更有營銷號危言聳聽道:在北京,你有一個億都活不下去!

某世相近日頻發《北京人加班的時候,上海人正在酒吧》、《杭州杭州,為你我和北京分了手》等文章,似乎北漂們身處泥淖卻不自知,一個個生活貧瘠、自甘忍受,都得了斯德哥爾摩綜合征。

「北京」二字被塑造得愚蠢可憐。「錢」為支點,離了它就人人自危。

於是想起20年代初到北京的沈從文,身無分文、衣衫襤褸,比當下所謂的北漂們窘迫多了,卻活出了一份理想生活。

或許你會說時代變了,對比從前毫無意義,況且我們又沒沈從文那麼有才。

但最初的沈從文沒錢、沒文憑、沒背景,連標點符號都弄不清,活脫一個空有理想的北漂青年,某種程度上,和你和我並無差別

那麼他如何支撐起了貧瘠的生活?

沈從文是湘西人,20歲獨身闖入北京。

當時他的心是凄苦的。在湘西老家常年直面官僚屠殺平民的場景:一個機關三百職員有百五十支煙槍,以平民為芻狗爛殺,鮮血直濺腳邊,抬起頭來,城門上掛著一顆顆剜開的頭顱。

於是早早領悟了人性的愚蠢殘忍,反激起美的嚮往。

受到五四運動鼓舞,1922年,他來到北京,希望通過讀書尋求救國之道。

| 20年代的老北京——天安門

可惜當時北京光景不好。五四運動進入低潮,城市裡遊盪著成千上萬窮學生和失業青年。而作為連標點符號都弄不懂的鄉下人,讀書救國顯得頗為理想,於是一入城,親戚就教育了他一番:

「嗐,讀書。你有什麼理想,怎麼讀書?你可知道,北京城目下就有一萬大學生,畢業後無事可做,愁眉苦臉不知何以為計。大學教授薪水十折一,只三十六塊錢一月,還是打拱作揖聯合罷教軟硬並用爭來的。大小書獃子不是讀死書就是讀書死,哪有你在鄉下作老總有出息!

……難道當真喝北風、曬太陽可以活下去?欠公寓伙食賬太多時,半夜才能回住處,欠館子飯賬三五元,就不大能從門前走過,一個人能夠如此長遠無出息的活下去?我問你。」

可他不為動搖:「為了證實信仰和希望,我就能夠。」

被這份淳樸的信念打動,親戚還是安排朋友接濟了他,但難以長久。當時他身上只有七塊六毛錢,且既無法半工半讀、又找不到工作,只好擠在小公寓里苟且:旁聽、寫作、讀一切書,以此建構生活。

沈從文居住的地方和如今的隔斷間有的一拼。當時北京與日俱窮,許多空房子無人住,便被分成一個個小房間租出來。

擠住的大多都是到大學旁聽的學生。他們彼此理解、互相接濟:「一切都用賒賬制度,租房、包伙食、訂報、買煤球,無一不用到。我們欠公寓的賬,公寓又欠煤鋪、小菜鋪、糧食店的賬……有時不開飯就餓一兩頓,不升爐子就讓它冷一些,或到學校閱覽室去取暖。」

| 20年代的老北京——俯瞰

1923年冬天,郁達夫去看沈從文,發現他住在一間極冷的屋子裡,沒有錢、不生爐子、也沒有棉衣,身體凍得紅腫,於是立刻把衣服脫下來穿在他身上,拉著他吃飯,還把多餘的錢都給了他。

在你一頓、我一頓的接濟下,日子一天天抗了下來。

這種互相接濟的人情味兒調和著沈從文的貧苦。當然,作為鄉下人的他屢屢遭到紳士的冷眼,去領稿費時,門房見他衣衫襤褸還要收幾毛錢過路費,但大多人是溫暖的。

| 20年代的老北京——抽煙的老人

1928年到上海後,他在給朋友的信中傾訴說:和出版社的經理見面,對方明明瞧不起窮困的我,還假裝親熱,讓我十分屈辱。而「我在北京就不一樣,問一個博士借五塊錢,博士馬上借給我了,北京人不把錢看得那麼重。」 「北京是可以欠錢的。」

如今北漂青年的痛苦源於龐大的不安感:節奏快、人才多,時刻都擔心被擠走,比上自卑、比下自傲,於是總有攀比、防備。朋友圈裡曬名牌、出國游和高端聚會,營造虛假人設。見面時拉著你說「有事找我」,真有事了卻聯繫不到。而為了維穩自我,處處存在由「錢」搭起的鄙視鏈,連逛商場都要遭受服務員的冷眼。住我對門的鄰居抱怨:「北漂最大的難處來源於不被尊重。房子快要到期,房東突然漲價,中介費與日俱增,有種時時在趕你走的感覺。」

20年代的北京不乏鮮明階層感,但由於簡樸緩慢的生活環境,人與人之間更為平等禮讓。他們享受茶館閑聊、遛鳥、下棋、唱戲等日常娛樂,在鬆弛開放的空間中消弭界限,養成和諧氛圍。

| 20年代的老北京——街邊小吃

林語堂細緻地描繪過那種人情美

「家中的僕人、餐館裡的服務員、黃包車夫和計程車司機。他們可能偶爾會由於芝麻小事或無緣無故地找你的麻煩,但平時他們循規蹈矩、溫和有禮、無償地創造快樂的生活。黃包車夫們一路上總是說個不停,若是遇到一位能聽懂的人,他們一路上會和你做一次漫長而愉快的談話。他們更多時候是喜歡給予而不是接受他人的建議。北京的保姆多是溫柔、樸素、極富自尊心的人。

北京的服務員遠近聞名,他們發明了既不失尊嚴,又周到熱情為顧客服務的秘訣。東興樓的服務員,身著藍色的禮服,胳膊上搭著條白毛巾,站立一旁幾乎是喊著而不是說出對顧客的親切問候,似乎你就是最偉大的人物,他盡最大努力將你服侍得舒舒服服的,用坦率的眼神望著你,用淳厚的語調與你談話。他心裡明白,你同他一樣也在努力謀生,而他卻為自己的職業而驕傲。

| 20年代的老北京——戲院

他們溫和熱情的天性為城市日常生活的運轉添加了潤滑油。當然還有些喜歡裝腔作勢、嘩眾取寵的狡詐政客和暴發戶,但如果他們久居於此,甚至也會變得隨和起來,並吸收城市古老生活方式中的樸素與莊重。北京就如同一位老婦人,教會人們如何去創造一種舒適、平和的生活。」

與當下都市化的北京不同,沈從文初到時的北京是奇妙的。一方面,城市化侵襲,興建起圖書館、劇院、電車等公共設施;另一方面,深厚的皇城文化拖著它城市化的步伐,當上海儼然一副洋城模樣時,北京仍保留著純粹的鄉野感

所以儘管住得逼仄,沈從文從未有「逃離北上廣」的念頭。

在小屋裡待不住時,他頗愛到大街上閑逛。

| 20年代的老北京——留聲機

穿過衚衕悠長的叫賣聲,來到公園觀察形形色色的男女,然後到圖書館讀書:北海公園的圖書館閱覽室、香山慈幼院圖書館都是他的鐘愛,尤其後者。在小說《棉鞋》中,他寫道:「這是一個拿來遂人參觀的大圖書館。一座白色德國式的房子,放了上千本的老版本古書,單看外面,就令人高興!房子建築出眾,外面又有油漆染紅的木欄干。」

| 20年代的老北京——北海五龍亭

除卻圖書館,他也欣然享受商業的繁榮。最愛的是西單牌樓:「一到黃昏西單牌樓就像格外熱鬧點。這時小姐少爺全都出了學校到外面來玩,各以其方便的找快樂,或是邀同情人上館子吃新上市的鮮對蝦,或是往公園,或是就在街上玩。車子來來去去像水流。糖果鋪初燃好的煤氣燈在沸沸作聲放淺綠色光。遠處電燈完全是黃色。」

| 老東四牌樓

在西單逛累了,又搭起電車遊覽。在小說《一天是如此度過的》中,他寫道:「我若能進城去,到馬路旁不怕汽車恐嚇的路段上去閑踱,把西單牌樓踱完,再搭電車到東單;兩處都有燈可看。亮亮煌煌的燈光下,必還可見到許多生長得好看的年青女人們,花花綠綠,出進於稻香村豐祥益一類鋪號中。……實在西單東單都到了無可擠時,我再搭乘二等電車到前門,跑向大柵欄一帶去發汗,大柵欄不到深夜是萬不會無人可擠的。」

|1924年12月19日,北京電車業於開行,此次僅系西大幹線先行通車,由正陽門直達西直門

此般都市漫遊也是當時相當一部分青年學生的消遣方式。當然,這樣的漫遊有一定排斥性。若不是公寓逼仄,不會整日上街來,可上了街、看到了富裕人家的小姐先生,又覺自己只是個邊緣人。宛如如今的許多青年,無論身處何處都有種異鄉感。

但別忘了,北京還有鄉野感的調和。

林語堂將這種鄉野氛圍描述得十分迷人:

「北平是清凈的。這是一所適於住家的城市,在那裡,每一所的房屋有一個院子,每一個院子里有一個金魚缸和一棵石榴樹,那裡的蔬果是新鮮的……這是一個理想的城市,那裡有空曠的地方使得每個人都得到新鮮的空氣,那裡雖是城市卻調和著鄉村的情景,街道、狹衚衕、運河,這樣適當的配合著……在晨光熹微中,種植著蔬菜,還同時可以望見西山——而離開巨大的百貨商店,也不過一箭的遠近。」

| 20年代的老北京——十三陵

這樣的鄉野感喚醒了沈從文的鄉愁。「西山一切,小麻雀的聲音,青綠色的天空,山谷中的溪流,晚風,牽牛花附著的露珠,螢火,群星,白雲,山泉的水,紅玫瑰都令我想起了夢裡的美人」——即湘西老家。

它也頗符合中國傳統文人的理想:浸淫儒道,崇尚「大隱隱於世」和「隱逸超脫」的田園自由

同時,北京又因皇城基奠而兼具歷史迭代、文化傳承的豐厚。這樣多元、豐厚的環境令沈從文時時充滿好奇:

「我從會館出門向西15分鐘就到達中國古代文化集中之地,就是琉璃廠。那裡除了有兩條十字形的街,然後還有十幾家大小古董店,小衚衕里還有許多不標店名分門別類的、包羅萬象的古董店,完全是一個中國文化博物館的模樣。然後再往東20分鐘來到前門大街,那裡是一個北京繁華的街市,還保留了明清六百年的市容和規模。在那裡看見許多大鋪子,各具特色,金碧輝煌,斑駁陸離,令人眩目,這使我這個來自六千里以外小小山城裡的鄉巴佬無一處不深感興趣……」

|位於楊梅竹斜街的酉西會館是1923年沈從文到北京後的第一處住所 馮雷攝

細膩敏感的沈從文無論走到哪裡,都能發現有趣的東西,它們抵消著生活的貧瘠。

當然,最能支撐他的還是遠大的文人理想,一種在當下青年眼中多少有點可笑的東西。

區別於當時許多少年得志的文人,他是愚笨而緩慢的,卻勤奮好學、苦中作樂,進一步有一步的歡喜

初寫作時,每一稿都要改五六遍才成品,在第一部作品發表前,他已經投了上百回稿。難以為繼的時候,偶爾也有乾脆去做軍閥的念頭,卻想著為五四運動和文人理想而來,至少不能忘了初心。

| John.D.Zumbrun 拍攝的20年代北京視覺記錄——五四遊行

而儘管最初發表的稿件至多給編者填篇用,賺得七毛多錢,卻已令他興奮,畢竟有了出路。

「工作最得力處,或許是一種『鍥而不捨久於其道』的素樸學習精神,以及從事這個工作,不計成敗,甘心當『前哨卒』和『墊腳石』的素樸工作態度。由於這種態度,許多時候,生活上遭遇到種種不易設想的困難,統被我克服過來了。許多時候,工作上又遭遇到極大挫折,也終於支持下來了。

這也應當說是得力於看書雜的幫助。千百種不同門類新舊中外雜書,卻綜合給我建立了個比較單純的人生觀,對個人存在和工作意義,都有種較素樸理解。覺得個人實在渺小不足道,但是一個善於使用生命的人,境遇不論如何困難,生活不論如何不幸,卻可望在全個人類向前發展進程中,發生一定良好作用。

| John.D.Zumbrun 拍攝的20年代北京視覺記錄——女學生遊行

由於五四運動低潮,文人理想式微。打倒孔家店的學生多已得到各種公費出國或搞文史研究轉入各大學教書,報紙不敢亂說話,副刊表面上學術性加強,戰鬥性卻日低……初入文壇的沈從文卻深深相信新文學可以作為動搖舊社會的武器。他大量閱讀翻譯小說,又受到魯迅鄉村回憶的影響,時刻探尋新的寫作方向。

「現實生活雖過得十分狼狽,一腦子幻想卻支持了我,總以為只要能活下去,努力下去,明天會有個轉機。並深深相信得戰勝面臨一切困難,包括生活上和知識上的困難。」

ID:reknow24

日 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日刻 的精彩文章:

想了解正宗的嘻哈文化,繞不開這些人和歌
我們發現了戰後日本畫的秘密

TAG:日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