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中的等值交換
是不是每個人都樂意幫助他人?
是什麼驅動助人為樂這種行為呢?
---------------------------------------------------------------------------------------------------------------------------------
當單位宿舍到期,你自己跑上跑下搬家時,聽到同在一個部門的A主動幫B搬家,你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被排斥、憤怒這類小情緒肯定會有,然後就是怨恨……..
Clam down!!!
排除A不知道你也在搬家、A想追求B之類的原因,在A知道你和B同時搬家的情況下,為什麼他選擇幫助B,而不是你。
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看,A如此選擇,是因為他覺得幫助B比幫助你對自己更有利,也就是說他判斷從B得到的回報要比從你這兒得到的要大。同時等值交換不僅僅指的是財富、權勢、名利,也包括精神層面的回報。
這是基於「等值交換」的理論,即人在幫助他人時都在期望得到同等或者更大的回報,例如呂不韋選擇資助秦宜人,是為了有朝一日獲得赫赫的權勢,號令一國。
你也許會說,那匿名資助山區兒童的資助人能從一貧如洗的山區兒童得到什麼呢?咋一看,確實不能得到什麼,實際上資助者得到的是一種心靈上的慰藉,是一種精神上的滿足。
SO,
A的選擇是正確的,他選擇了最有利於自己的行為。不要譴責利己思維,另一方面,你接受了他人的幫助,亦會不自覺地給予對方同等的回報。人類在數千萬年進化過程中演化出了這種有效的思維邏輯,不斷促進人類社會進步。
---------------------------------------------------------------------------------------------------------------------------------
Tips:
被人利用是可悲的,但如果你連被利用的價值都沒有,那就是悲慘了。
如果他人幫助了你,你要記住並回報至少同等的價值。
多做「雪中送炭」,也不忘順手「錦上添花」。


TAG:紅塵中的道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