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紫砂發展之契機——新文人紫砂脈絡?

紫砂發展之契機——新文人紫砂脈絡?

若有心梳理下紫砂發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對紫砂壺干預的用心良苦的手段脈絡,會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事實——白相趣味。

從明代正德、嘉靖年間的供春到清康熙年間陳鳴遠再到當代顧景洲,當中經歷了陳曼生和楊澎年,後來又發生了梅調鼎召領著如任伯年、胡公壽、徐三庚、何心舟這些個段位的文人群體所對紫砂壺做出的一系列個人行為的參與動作,使得紫砂器的發展通道,似乎有一條不經約定的軌跡。

貫穿這條軌跡的,便是白相趣味(改作普通話,即「玩耍」)。

事實上,這些所謂的文人並不企圖推動紫砂壺的發展與傳承,他們在創製紫砂壺時所追求的僅僅是個人趣味,所追求的是對自己思想精神的極力表現,試圖表現自己審美趣味的超凡脫俗,他們關注的是自身趣味、關注的是內心。

而這種對個人趣味的極力表現卻使他們無意間創作出具有時代里程碑意義的作品。

昔人,是愉快地玩壺。今人,卻是費心表演制壺。

源自明武宗正德年間的紫砂壺,如果要究其個人趣味,其實從它誕生之日(所謂的供春制壺),這種屬性就已經明確具備,但被公認的文人徹底接受還有一段距離。直到乾隆、嘉慶年間,方始所謂「文人壺」(其實嚴格地講應該理解為文人參與的壺)大行其道。

阿曼陀室的出現,解決了大牌文人親自

動手遊戲紫砂的名正言順問題。直至今日,「阿曼陀室」依然在各大拍場風騷無限。

個人趣味在紫砂壺上的優秀表現,讓這種工藝從內在秉性上完成了它最需要升級到下一階段的基本構建條件。儘管這些具有人文價值趣味的表現發展到二十一世紀幾近表演。

文人合作參與一把壺的設計、製作甚至作文陶刻完成,這一系列動作如今已經沒多少做壺的願意這麼幹了。估計是這種合作方式雙方溝通經常會因為文人不通壺藝,做壺的不解文心誰也不服氣而屢屢作罷。

其實,今天還在滿世界表演的「曼生十八式」,壺只是皮肉,而陳曼生在紫砂壺上的那一系列個性很強的動作才是髓。

今人得肉忘髓,甚至只是追得一副皮,阿曼陀室精神早已傳承盡失,這是一個問題。

過去幾年,紫砂壺價格暴漲,風頭正盛的幾年也是喧囂的幾年,這幾年費盡心思的表演和折騰已讓它成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一盤雞肋。

即便演員也需情緒的積累,需要掌握一個一觸即發、恰到好處的點,僅守著「古法」、美其名曰「精益」,終將使這場表演變得空洞乏味。

如今的紫砂,到底是文人與匠人的遊戲、還是藝人的表演,值得深思。

紫砂行業的未來,是否還能出現如陳曼生般承前啟後的人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純色紫砂 的精彩文章:

你看過會「動」的紫砂壺嗎?

TAG:純色紫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