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發生在幼兒園的心理虐待,或許比體罰更可怕!

發生在幼兒園的心理虐待,或許比體罰更可怕!

近日,媒體又爆出福建寧德幼兒園發生虐童事件:寧德一名家長的孩子就讀於寧德市蕉城區陽光中英文幼兒園小班,其20日晚上在幫孩子洗澡時,發現孩子的手腕部有針眼狀傷痕;其孩子稱是園裡的楊老師扎的。該報道稱,不少同班孩子的家長也反映自己的孩子都曾出現過類似的傷痕,之前因為沒人說,還以為是孩子自己磕碰到。經寧德公安局初步查明,該園保育員楊某某為了制止兒童在休息期間吵鬧,用牙籤扎多名兒童手腕、手掌等部位。目前,楊某某因故意傷害已被公安機關依法行政拘留。

紅黃藍幼兒園虐童案的餘波未平,竟然又發生了這樣惡劣的事件,實在是令人痛心疾首。實際上,幼兒園虐童事件時有發生,這個話題也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據新聞大數據顯示,自2010年起,媒體曝光的幼兒園虐童事件從2010年的9起,增加到2014年的28起,再到2017年的73起。每年都在不斷增加,而且曝光在大眾視野中的虐童事件,只是其冰山一角。

在我國2013年出台的《虐童行為的類型分析及刑法規制》中,對虐童的分類劃分為四種類型。其中與幼兒園虐童相關的有以下兩種:

一、身體虐待

是指對兒童身體有意的傷害,一般指對兒童拳打腳踢、掐脖子、開水燙、用繩吊起兒童、捆綁、灼燒等行為造成的打傷、內出血、骨折、燒灼傷等外傷和內傷的總稱,是兒童虐待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

二、心理(情感)虐待

由於幼兒園老師的言行和舉止而引起孩子的不安、恐懼、無視或拒絕孩子,用語言反覆傷害孩子,挫傷孩子的自尊心,與其他的幼兒相比,有明顯地怠慢等行為,稱為幼兒園心理(情感)虐待。

相對於被虐兒童身上觸目驚心的體罰傷痕而言,發生在幼兒園的心理虐待則顯得悄無聲息,也很少引起關注。但實際上,心理虐待往往會對孩子的性格和人生觀形成難以癒合的傷害,需要每位家長給予足夠的重視,提高警惕性。

發生在幼兒園的心理虐待有以下幾種典型的表現:

一、威脅恐嚇

有些教師對比較調皮、不聽話或犯了錯誤的哈子, 缺乏耐心的引導, 而是進行恐嚇,比如,「你再不聽話, 這些玩具就不給你玩。」「你這麼調皮, 其他小朋友以後不許和你玩。」等等。另一種形式的恐嚇是示眾,比如,一個教師拉著一個小朋友到另一個班去罰站、亮相或罰睡, 另一個班的教師也很配合, 抓住時機進行現場教育:「要是你們不聽話, 我也要把你們送到別的班上去的。」 嚇得孩子們一個個瞪大眼睛望著, 大氣也不敢出, 生怕災難落到自己頭上, 久而久之, 就會形成膽小怕事的性格, 壓抑其創造性。

二、疏遠冷落

疏遠冷落是指對一些性格孤僻、能力較差、不太聽話的幼兒或其家長比較愛提意見、不太與教師交談的幼兒, 教師常常給出一副冷麵孔,不理不睬更不去親近, 以致造成對幼兒心理傷害的現象。長此以往, 這些孩子只會更孤僻、更懦弱、更膽小, 發展更慢。

三、武斷誇大

有些教師在處理幼兒間的一些「 狀況」 時, 往往是運用她們頭腦中已有的模式去武斷地評判, 因此同一件事情發生在不同的幼兒身上。教師的處理方式常常是時褒時貶不盡相同, 可謂「 對人不對事」 。 如當幼兒來告訴教師說, 「A 和 B 打架了」 時, 若教師認為 A 是調皮愛惹事的, 教師便毫不猶豫地把 A 叫來。 不問青紅皂白地訓斥一頓, 不給幼兒以申辯的機會。 有的教師在批評幼兒時, 總愛帶上「 從來」「 每次」 「 總是」「 沒有一點」 等誇大的字眼, 如「 從沒看你干過一件好事。」等等, 對幼兒進行全盤否定, 其結果只能是挫傷孩子的進取心、自信心、自尊心, 使孩子自暴自棄, 孩子那種悔改之意也就蕩然無存了。

四、壓抑剝奪

有些教師為了抓好「 常規教育」 ,而對幼兒的一些天性進行無情地壓抑、扼殺、剝奪。有的孩子愛提一些奇怪的問題, 愛尋根究底, 甚至敢於與教師爭論, 這便使教師大為惱火, 常對這樣的孩子說:「就是你嘴多, 以為這就是聰明。」 當幼兒不理解或不服時, 教師就發火了:「你還還嘴, 不行就是不行, 不準就是不準, 沒什麼理由可講的。」這種只顧個人顏面、專橫的做法, 已把幼兒的創造性、獨立性、自信心無情地扼殺在搖籃之中了。

五、要求苛刻

要求苛刻是指教師以求全心態、成人標準來衡量、評價、要求幼兒, 給幼兒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目標, 從而導致幼兒頻繁地產生挫折感,摧毀幼兒的自信心,這會極大地挫傷孩子的上進心, 其心理傷害是無法估量的。

六、愛算舊帳

當某個幼兒犯了錯誤之後, 教師在進行批評教育時, 總愛把過去的陳穀子爛芝麻一起搬出來進行數落, 上次犯的那個錯誤已經批評過了, 但教師還是念念不忘,這次乃至下次還會翻出來:「 上次你打小朋友, 這次你又搶玩具, 你看你有什麼好!」 ……這些錯誤就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 搞得幼兒總是背著極大的思想包袱, 永遠抬不起頭。

身體虐待往往伴隨著明顯的傷痕,平時給孩子洗澡時,各位父母留個心眼,若發現傷痕及時追問,如發現孩子有被老師體罰毆打的跡象,請及時跟幼兒園領導反應,如果無果可以請求警方幫助。但如果孩子遭受到心理虐待,家長卻很難發現,因為孩子往往會選擇隱瞞。

小孩的腦迴路和大人不一樣,他們處理事物的方式更加簡單、直觀、感性,為什麼孩子會隱瞞家長呢?一般來說是這三種原因。

一.孩子不知道自己受到的虐待是不合法、不能接受的,受限於對這個世界規則的認知,他們會認為這是生活里的正常現象,所以即使受到欺凌也不會跟家長說。

二.孩子可能會覺得這樣不好、不對,但不知道誰能幫自己,甚至不知道父母能不能幫助他。所以孩子不會有求救的想法,包括不會向父母說。他們只會在老師的威脅之下不跟任何人講——因為「不許告訴別人啊」這句話是一個他心目中非常有權威的成年人對他下的命令。

三.孩子遇到問題不敢跟家長說。在一些家庭里,家長粗暴的打罵教育方式讓孩子難以對家長啟齒,在他們眼裡,家長善意的責罵與老師惡意的虐待本質上是一樣的。為了保險起見,只好遇選擇對家長隱瞞。孩子自我表達的能力需要隨著成長而提升,正確的溝通方式會把小孩逐漸引導向邏輯、抽象和理性表達方式,這樣才能消除彼此之間認知的鴻溝,還原出被孩子隱瞞的真相。有兩種方法可以增強與孩子溝通的效果。

啟發式提問

父母可以這麼詢問孩子:「寶貝,幼兒園裡有很多玩具,有很多小朋友和老師陪你一起玩,你很開心吧?」不管寶寶如何回答,大家可以進一步往下問:「你玩了哪些玩具啊?為什麼開心(不開心)?」接著還可繼續問:「玩這個的時候,有沒有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老師說了哪些話?」

誘導式扮演

父母可以和孩子玩角色扮演遊戲,誘導他把在幼兒園的情景再現出來,比如讓孩子扮演老師、自己扮演小朋友。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自然而然的把幼兒園裡發生的事情展現出來,從而使大家了解寶寶在幼兒園裡的真實情況。

當然,很多家長可能會有疑問,僅靠從懵懂無知的孩子口中得知幼兒園的真實情況,是不是有點不靠譜?總不能在幼兒園安個攝像頭吧?其實,我們不僅可以在溝通中了解真相,也可以在孩子的日常行為中發現蛛絲馬跡,如果孩子在幼兒園遭受到了虐待,他們會有這幾種反應。

不想去幼兒園: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人類更傾向於呆在安全的地方,這是一種生理自我保護機制。若孩子剛入園,早上不願意去幼兒園很正常。但如果孩子已經上幼兒園有一段時間,突然不願意去幼兒園,那就要引起警惕了。這種情況說明寶寶在幼兒園一定遇到了什麼事情讓他覺得不開心,甚至讓他認為那是一個不安全的地方。

晚上經常做噩夢:

如果孩子在晚上睡覺的時候煩躁不安,經常半夜被噩夢驚醒的情況,那麼各位家長可要當心了。建議及時詢問孩子在幼兒園裡究竟發生了什麼,讓他睡覺都感到恐懼。

情緒反常:

在大腦發育完全之前,孩子缺乏對自己情緒的控制能力,情緒容易外露,家長平時應多留心。如果孩子突然間脾氣變壞、變得頤指氣使,突然一入園就哭鬧,很少和其他小朋友交流,甚至看到你表現得很委屈,那麼他很可能對你隱瞞了一些讓他非常不高興的事情。

看老師的表情不對:

從孩子看老師的眼神里,大家能感覺到老師對待寶寶的態度好不好。如果孩子面對老師的時候,出現眼神閃躲或者低頭不敢看老師,大家就要多注意了。

如果發現孩子的心理狀態異常,則應該進一步與老師進行溝通,有些心理上的傷害可能是在無意當中造成的,跟孩子講清楚就行,打開孩子心中的結;如果是老師有意為之,則應該直接與老師交涉,講明利害,同時也讓老師知道,你作為家長非常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讓老師以後有所忌憚,但一定要注意溝通的態度,以講事實講道理為主,不要責罵威脅老師

智爸的一位朋友,他的兒子在幼兒園就曾經因為沒有好好吃飯,在做集體課間操的時候,被老師拉到講台上示眾。當他知道這個情況下後,第一時間就跟老師就進行了溝通,讓老師知道孩子回家後非常難受和委屈,甚至第二天出現了不願意去幼兒園的想法,而老師了解情況後也意識到這種方式對孩子的心理的確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表示以後不再採用這種教育方式,而在此之前,並沒有家長向老師溝通過這件事,老師還以為這種管教方法很有用。

最後要重點提到的是,對幼兒的教育一定是需要家長和老師共同努力,前面提到幾種心理虐待方式,很多家長本身就在有意無意當中有過這些行為,因此,要保護孩子幼小的心靈,需要從各位父母本身做起。同時,智爸也願意相信,大多數幼兒園的老師都是有愛心有責任心的,但世界上總會有惡的一面存在。而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努力將這種惡對孩子的影響降到最低。對於3-6歲的兒童來說,幼兒園的經歷,對他們的性格和人格的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們不僅僅要防範孩子身體上的被虐待,更應該多注重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 [中]楊世昌,杜愛玲,張亞林. 《國內兒童受虐狀態研究》. 《中國臨床心理學》,2007 年第 8 期

[2] [意]瑪利亞.蒙台梭利. Pedagogical Anthropology

[3] [美]德斯伯里.比較心理學. 金光華譯. 台北:亞洲出版社 1987.204

[4] 幼兒園心理虐待問題之研究. 《學前教育研究》1999 年第 2 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爸爸的智慧 的精彩文章:

孩子為啥不好好吃飯?這些原因你可能沒想到!

TAG:爸爸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