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好多父母都在無意識地傷害孩子……

好多父母都在無意識地傷害孩子……

別成為傷害孩子的父母

父母們總是擔心別人傷害自己的孩子,其實有時候對孩子傷害最大的就是父母……還記得前段時間,那個令人痛心的新聞。

這樣聞之心驚的新聞卻不止一件。前不久,泰州市有個9歲的男孩弄丟了媽媽的手機被媽媽毆打致死,在美國一開中餐館的母親殺死了自己5歲的女兒……這樣的新聞,大家都看到過,但這樣極端傷害自己孩子的事件,畢竟不是主流,好多時候,父母對孩子的傷害是默默無聲的,潛移默化到父母以及孩子都感受不到的程度。

你的期待焦慮正在傷害你的孩子

九十年代,有一個電影叫《失去的夢》,女工李夢秋因兒子陳曉飛在統考中未得滿分,隱瞞了成績,氣憤地毒打兒子至死。曉飛有個叫葉波的同學,他的母親袁冰怡接手了李的案子,通過調查和訪談,袁了解到了李打死兒子的動因和真相:李是個勤勞善良的剛強女人,她愛兒子,希望兒子能出人頭,但李所處的社會地位使她將改變自身命運的希望寄托在了兒子身上,一旦兒子出現閃失,過分的愛就變成了極端的恨,將兒子誤傷至死。

藝術來源於生活,雖然很多父母並沒有像影片中的母親一樣做出那樣極端的事,但是,卻有著大多數父母的通病——對孩子期待過高,一旦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期待就會焦慮暴躁。

A同事有個五歲多的女兒,特別乖巧懂事,同事經常在朋友圈曬孩子學數學,背唐詩,學英語的視頻。小小的孩兒,一本正經學習的樣子特別可愛,下面一片點贊之聲,稱讚孩子教育得好。有一次,和同事一起加班,幼兒園放假,同事把女兒也帶來了。孩子見到我,有點害羞,一時沒好意思打招呼。A同事特別著急地推孩子說:「見到阿姨怎麼不打招呼啊?說阿姨好。」

孩子羞怯怯地看了看我沒說話,我連忙誇寶寶漂亮,把孩子帶到沙發上坐,給拿了水果,孩子特別乖巧地在沙發上看書。我和同事忙了一陣,休息途中,同事讓孩子背首詩。孩子背的挺好的,中途有一句忘記了,一直卡在那,我要給提示,A同事擺擺手,對孩子說,自己想。孩子急得絞手指,好在最後想起來了。我連忙說這麼長的詩,寶寶都能背下來,太棒了,獎勵一塊巧克力。聽到我的誇獎,孩子並沒有開心的表情,拿著巧克力低著頭。A同事拍了下孩子肩膀說,原來不是背的挺熟練的了嗎?再去看幾遍,一會兒我再提問你。同事全程黑臉,像一個嚴厲的監督者,特別嚴肅。孩子默默地去看書了。

我打圓場誇道:「孩子已經夠優秀了,咱們小時候四五歲哪會背這麼長的詩啊。」A同事擺擺手說:「她這才哪到哪啊,跟我們樓上孩子比差遠了,人家都能自己讀書了,英語也說得溜,你還沒做媽媽你不懂,從小就得讓他們多學東西,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現在,我看她注意力不集中,學東西學不會,我都急得睡不著覺。」

孩子在看書的時候有點走神,A碰了一下她的肩膀,孩子整個人一抖,馬上好好低頭看書。可以想見,孩子在家的日子是怎樣的,面對著媽媽的各種期待,稍有不足就要面對冷暴力還有不時的拍打。

望子成龍的期待誰都有,但是也要尊重孩子心理發展階段,而且也要承認不同的孩子智力水平,發育程度的不同,給孩子定下適合孩子的目標,否則對孩子有過高的期待,不光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也會磨滅孩子對學習的熱情。從小就在高壓狀態下學習,對孩子來說絕對是一種折磨。

你的情感忽視正在傷害你的孩子

情感忽視指,家長沒有提供給孩子自己本應該給予的情感支持。面對孩子的情感需求,家長是不回應、不可及和遺漏的。

「養育養育」,既要養,還要育。對待孩子,不光要餵養他們長大,還要有一個育得過程,這個育,最大程度上是通過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達到的。但是,很多時候,孩子們表達出來的情感需求卻被父母們忽視了。

有的父母在孩子有情感需求的時候,採取迴避批評的態度,比如當孩子表達撒嬌害怕等情緒時,總以孩子長大了,要勇敢,不能哭等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有的父母工作太忙,基本和孩子沒有情感交互,只給孩子提供物質基礎,最大的交流就是共同生活在一個房子內。

有的父母性格使然,不懂得如何表達情感,也接收不到孩子的情感信號。

還有的父母對孩子表達出的情感需求回應得不走心。有些家長平時下班沒事,手裡就拿著手機。孩子跟他們表演新學的舞蹈,唱歌,背詩,熱情洋溢地表演,他們眼睛都不抬,只會嗯嗯啊啊地說不錯,跟孩子連眼神交流都沒有。

情感忽視是一種「不明顯的傷害」。被忽視的人身上沒有傷痕、父母也並沒有大吼大叫。所以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哪裡有錯,孩子也無法清晰地表達出自己對忽視的不滿,長此以往,傷害就被潛移默化了。

長期遭受情感忽視的孩子,會變得不懂處理自己的情緒,有可能變得內向沉默也有可能會變得脾氣暴躁,或性情冷漠。不願意與外界有情感交互,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情感,也不想回應別人的情感,這種傷害是伴隨人一生的,而遭受傷害的人往往意識不到。好多成年人不懂情感表達,不懂如何處理別人表示出的好感或者惡意,其實都是小時候遭受情感忽視而潛移默化造成的後果。這一後果也可能會進一步影響自己的下一代,也就是所謂的代際相傳。

父母們常常對已經長大,懂事了的孩子無可奈何,不知道如何與孩子交流,發現和孩子溝通成為困難,孩子也不願意與父母交心。其實這些問題至少有一個原因是孩子在小時候——不懂事時期,沒有與父母有良好的情感交互,最終兩方情感聯繫斷鏈導致的。

你的壓抑脾氣正在傷害你的孩子

好多年輕父母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力圖讓自己變成開明平等的父母,盡量使自己不對孩子發脾氣。但是來自上一代原生家庭的影響——大多數60年代的父母是以強勢的教育方式見長,在面對孩子的各種狀況外的情況時,潛意識裡還是會不自覺認同,呵斥,打罵等形式可以制止孩子的不聽話,而這與自己平等開明的人設又有衝突,於是,平等和平的表象要基於壓抑才能夠維持。

閨蜜家有一個四歲的男孩,正是精力旺盛,活力四射的時候。經常把家裡弄得底朝天,調皮搗蛋,小狀況不斷,閨蜜每天都焦頭爛額。最近,她給我打電話說,對自己的孩子實在是沒有辦法了,她已經按照好多育兒書上說的,要平等,要交流,要共情,可是最近孩子的狀況反而變本加厲了,一點也管不了,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她盡量不與他發脾氣,而是耐心地問他為什麼要那麼做,可是孩子卻閉著嘴巴不肯吐露一個字。她感覺自己的情緒再壓抑下去,不是徹底爆炸一次就是要抑鬱症了,問我怎麼辦。

聽了她大段的訴苦,能把一個媽媽逼到抑鬱症的程度,足見養育一個孩子的艱辛。但是在她的話裡面,我也捉到一個重要的詞——壓抑。她是有脾氣的,但是她不想讓自己的脾氣傷害孩子,盡量壓著自己的脾氣力求和孩子和平交流,但是孩子拒絕交流,拒絕共情,讓閨蜜更壓抑,更暴躁,如此循環。

其實壓抑本身是一種有害的防禦,基於壓抑的情感溝通是難以「觸摸到」孩子的情感內核的。我們的大腦邊緣系統有兩個重要的結構:「杏仁核」和「海馬」。簡單來說,杏仁核負責本能反應,海馬負責控制情緒,平衡本能反應。當父母壓抑著脾氣,以和平的假象與孩子溝通的時候,孩子們開足馬力的杏仁核已經本能地感受到了危險,感受到了壓抑下的波濤洶湧,所以,他們的內心更害怕了,拒絕與家長共情,因而情感溝通是失敗的。大人應該也有那樣的體驗,當自己做錯事情的時候,等待處罰的那段時間反而是最難熬的,就像等待懸在頭頂的鍘刀。

杏仁核長期受不良刺激,呵斥,責罵,懲罰,冷暴力或者心理上的厭煩,壓抑的情感氣氛等,會影響孩子海馬的發育,海馬是孩子長時記憶工作記憶的神經基礎,影響孩子的注意力品質,從而影響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和學習能力。在學習階段,如果一個孩子拖延,注意力不集中與孩子的家庭氛圍和父母的教育方式關係密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一說什麼 的精彩文章:

TAG:三一說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