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留園技術詳解手冊

留園技術詳解手冊

大家好,我是小螞哥。

上期我們聊了留園的歷史,明白了今天的留園是在400年間不斷的修繕,調整的結果。所以留園的每個部分都浸透了設計者的心血,每一幅畫面都凝結著造園者的巧思。可以說從你踏入留園門開始,你已經開始享用幾百年前能工巧匠為你打造的饕餮大餐。

那麼對於小螞哥這種專業人士,怎麼欣賞留園才算是高段位呢?這期我們就用技術流的手段剖析,讓你完全讀懂留園的設計精髓,記住下次再到古典園林中別只會指著水面說一句話:看,好大的魚!

留園經過400餘年,幾個家族的歷練,今天的規模已經十分龐大。雖然不及拙政園的52000㎡,留園的23300㎡也足夠令其他古典園林咂舌。

不僅如此,在這2萬平方的天地中,你可以領略到不同的景色。留園大體可以分為入口加東、中、北、西,四個部分,每一個部分都有一類景色統領展開。分別是東部的庭院景觀,中部的山水景觀,北部的田園景觀,西部的山林景觀。

從格局上就壓倒了一眾園林,不虧是園林中的蓋中蓋,一園頂四園~不同於皇家園林集錦的布局,留園這幾部分又有主次之分,節奏之感。

留園的住宅和祠堂的部分夾在入口兩側,面積大致為園林的一半,這是很少見的。(大多園林住宅都遠大於園林本身)這裡小螞哥給大家解釋一下,古人建園大多如同現代人買奢侈品,它不僅是歸隱的需求,更要彰顯身份和地位。

所以園林其實使用率不高,主人大多還是生活在住宅,只有來了重要賓客或者偶爾怡情才會去園子里走上一遭,住上幾天,所以一般住宅的面積都要比園林大,比如我們看拙政園:

園主經濟狀況好的時候還能維持園林,一旦經濟不好,第一個捨棄的就是園林。這就是中國園林容易荒廢的根本原因。而我們回過頭看留園,它的住宅部分很少,園林中的建築卻是所有園子中最多的。這就說明留園是一個經常被使用的園林,而研究這樣的園林對我們設計者來講,才是最有價值的~

下面我們就把所有部分拆開來,給大家剖析留園設計的精髓。快隨著小螞哥的視角往下看吧:

之前我們說過瞻園的入口設計富有節湊感,而留園把這種節奏感做到了極致。任何進入留園的人都會被這條長50m的入口所吸引,並逐步提升對園林的期待。

留園的入口巧妙的利用建築空間的開合收放,光線的明暗變化,心理的由鬧到靜,漏窗透景等手法,達到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效果。如果我們把入口可以說的景點全部羅列出來,有滿滿的一張圖。

總的來說就是一收一放,空間一開一合。打你一巴掌,再賞你一顆糖(哈哈,可能不是很恰當,但就是這麼回事)

我們經常聽到新聞中說「胡蘿蔔加大棒」這個詞,大致意思就是獎勵與懲罰並存,這是一種激勵機制,以引導人們做出所要求的行為。

留園入口設計就是這樣通過空間變化讓你對於之後到來的景觀產生強烈的期待感。

為了讓大家有身臨其境的代入感,小螞哥特地找來爾康,我們跟隨他的視角來走一遭~

入口正門十分平淡無奇,門也故意收窄,誰曾想到門內竟藏有如此美妙的一番天地。此為「一收」。

進了門廳有一巨大的屏風遮擋,嵌有一幅綴玉的留園全景圖。高懸的「吳下名園」匾額點出了留園在蘇州園林的地位。

經過昏暗的前廳,天井突然明亮了起來,兩顆三角梅在陽光下綻放,讓遊人感覺園林似乎近在咫尺了。此處為「一放」。

不料,門廳後面並沒有什麼園林,反而是一條幽長的夾道,光線昏暗,此處為「二收」。

兩拐之後,通道漸漸明亮了起來,雖然還看不見園林,但兩側的蟹眼天井中植有花木,無論是光線還是植物都在提醒你,園林將近了!

沒想到穿過通道後還是一個小天井,雖然還是望不見園林,但已有園林之意,心情未免隨之開放。敞廳懸掛「留園」匾額,至此園林氣息開始流露,此為「二放」。

穿過敞廳,左側有一小門,上有「長留天地間」的匾額。空間再度收窄,還是沒有見到什麼園林~此為「三收」。

穿過小門,左手邊就有一組小景,靠牆植山茶,翠柏各一棵,開花時紅綠交映,是為「古木交柯」,之前古柏山茶兩樹枝幹交錯纏繞,可惜已經掛掉了。

遊人至此,心情漸次開放,已覺園林氣息直入肺腑。此為「三放」。

窗外已是美景,但始終有漏窗阻隔,快步左折延長廊前行,是綠蔭。兩隻八角窗可見亭台樓閣,飛檐翹角。

站在綠蔭,留園的景色第一次完全徹底的展現在遊人面前。多少人在這裡駐足流連。

面對眼前的美景,再回想一路的曲折,真可領略設計者的一番苦心。

讓我們感謝爾康童鞋帶班,下面還是由小螞哥來介紹(爾康這是跑錯片場了~)

就這樣入口通過空間,光線,讓遊人經歷了一個「一收,一放,二收,二放,三收,三放」的過程,欲揚先抑,引人入勝。

回過頭來,與綠蔭相對的是華步小築。無論是古木交柯還是華步小築都是用粉牆做畫布,植物置石形成的三維圖畫,和其他古典園林相比,留園的小景在意境上還是構圖上都屬上乘。

據說「華步小築」的「華」「步」為通假字分別為「花,埠」因為留園離虎丘不遠,而虎丘在當年是以出產茉莉花和玳玳花等名貴花材聞名,留園附近就有裝卸花木的合埠,所以留園叫做「華步小築」是極為自謙的說法。

清明上河圖清代臨本局部

在整個入口的景觀序列中還有一條岔路,如果從「長留天地間」的小門直接向前走,就能看見前方長廊上大大小小的漏窗,我們知道留園的核心區是中部和東部,而這面漏窗牆就是連接兩個園區的紐帶,兩個區域也因為這面牆相互滲透,在景觀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在書中經常提到的相互滲透,在這裡得到了完美的詮釋。

過入口區,下面我們就進入留園中部。

中部是留園的核心景觀區,清代劉恕花了20年傾力打造的地方,可以說處處以水景展開,說它是一副全景的山水長卷一點都不為過,下面小螞哥就一點一點的分析給你看。

中部如果我們把建築,水體,和山體以不同的顏色區分,你會發現水池的東南面均為高低錯落,連續不斷的建築群,它與北面和西面的假山形成呼應之勢,這是江南園林宅院中常見的「南廳北山,隔水相望」的模式。

回想一下,寄暢園和瞻園都是這樣的手法,如果不記得了請點擊轉送門:

這種模式其實就是把最佳視點替你選擇好,一般來說,站在建築一端隔水眺望,都能得到較好的景觀層次。

由於留園當中的建築實在太多,沒有辦法一一介紹,我來挑一些有趣的給大家重點聊聊。

首先是在南側中部的主要建築,涵碧山房和明瑟樓。

還記得小時候80後的回憶嗎?六神合體的雷霆王,那一聲「我來組成頭部」至今小螞哥還是記憶猶新。

我們知道留園當中是沒有石舫的,但其實這兩個建築組合起來,就是一個巨大的船舫。

我們上期說留園的最初建造者徐泰時是明朝的建設部部長,他追求的是皇家的貴氣,同時又符合規矩的存在。在這兩個建築中就能看出,涵碧山房和明瑟樓分開來看,體量都不算很大,但合起來卻又是一個規模超大的船舫,這種巧思真的不知道比中國現在的有些建築高明到哪裡去了~

比如~

酆都玉皇大帝雕像

玉皇大帝真的知道了,也會默默點上一根煙吧~

不光如此,這兩所建築的朝向也很講究,涵碧山房面北,遠眺山水風光,明瑟樓面東,近看建築錯落。

山林景緻

假山東西延展,山體橫向展開,具有平遠之感,山中部偏右設置可亭,為尖頂建築,用以抵消山勢過平造成的平庸感。

建築之美

通過兩個不同的建築朝向得到了兩組截然不同的畫面,妙哉~

能形成這種空間層次,這是和中部的理水分不開的,留園水池中通過一個名叫「小蓬萊」的小島把水池分成了兩塊:一個狹長水池,和一個相對閉合的庭院水池。

蓬萊、方丈、瀛洲是傳說中的海外三座仙山,不知從何時起中國人理水掇山就離不開它們,尤其以皇家園林表現的最為明顯。

清-袁耀-蓬萊仙境圖屏

而留園中把三山減為一山,還在蓬萊前加了一個「小」字,是不是為了合乎尺度,就是見仁見智了~

不過這個小蓬萊所圍合的小空間還是值得一說。

紫藤廊架作為了分割虛隔空間的手段

庭院內建築凹凸有致,而水面變成了聚攏視點的介質,坐在濠濮亭或者清風池館不由自主的看向水面,就是自由自在魚兒。

清風池館,取自蘇東坡的《赤壁賦》「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比喻面對靜水,透風之處。

濠濮亭,「濠濮」都是水的名字,濠梁觀魚,濮水垂釣。其實指的是《莊子·秋水》「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比喻超脫世間的煩惱,歸隱江湖。

小池和大池相互滲透,其實紫藤廊架是建國後建造的,在明清時候只有一座平橋,還引起了不少的爭議,有人認為通往留園中部水池小蓬萊島的小橋,原為一三折貼水石板橋,以江南水鄉常見的「纖橋」為原型,使池水呈現平遠開闊的意境。後被加上廊棚,植以茂密的紫藤,貌似美景,實則違反了造園法則。(摘自中國國家地理)

小蓬萊形似主山余脈,伸入水中,對平衡畫面有著重要作用。

anyway,不管怎麼說。因為有了小蓬萊,才使得中部的景色更加豐富和富有變化。小蓬萊自身也變成了遊人照片中的常客(怎麼照都有它~哈哈)

我們知道園林的景觀布局是以建築展開的,所以如果我們把東南西北的主要建築用線連起來,兩條線的焦點剛好就是湖中的小蓬萊。這就形成了中部景觀的骨架。

我們站在小蓬萊向西看去,只見遠處的廊架順著山勢高低起伏,在最高處有一半亭,這就是留園中部的制高點——聞木樨香軒。

「奇石盡含千古秀,桂花香動萬山秋」軒外幾棵桂花香味清新淡雅,園林不僅注重視覺上的均衡,少被人感知的聲音,味道都是園林的主題之一。

假山的轉折是水源,池上架橋,橋身通透,水面空間貫通,有似分非分的效果,增加了層次。

假山把中部分成了南北兩個空間,一個開敞一個靜謐,風格截然不同,但都可以通過廊子達到東園。

好了, 我們這期就到這裡吧,下期我們著重分析東部,北部和西部的園林空間,大家不要錯過哦~

最後說兩句,景觀筆記是對於基礎知識的收集和整理以及小螞哥個人的一些想法,並不是研究課題,如果大家能從中獲得些東西,各取所需,那就太好了~好了,我們下期見吧~我是小螞哥,一個熱愛景觀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螞蟻景觀 的精彩文章:

螞蟻景觀2017年終盤點,你要的文章都在這裡

TAG:螞蟻景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