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史學大講堂通訊 | 陳廷湘:從大歷史視角看國民黨文化選擇與轉變的出成敗

史學大講堂通訊 | 陳廷湘:從大歷史視角看國民黨文化選擇與轉變的出成敗

原標題:史學大講堂通訊 | 陳廷湘:從大歷史視角看國民黨文化選擇與轉變的出成敗


2018年3月25日晚七點三十,四川大學史學大講堂第五講「從大歷史視角看國民黨文化選擇與轉變的成敗」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文科樓二區負一樓學術報告廳舉行。本次講座由陳廷湘教授主講,鮑成志副院長主持。陳廷湘教授講課氣勢恢宏,吸引了我校大量師生前來聆聽,現場座無虛席,氣氛熱烈。


(圖為鮑成志副院長在主持講座


鮑成志副院長首先簡要介紹了陳廷湘教授的學術背景。陳廷湘教授現任四川大學中國西南文獻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現代史學會副會長,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他在中國近現代觀念演變史、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中國近現代政治史、晚清民國社會史等領域耕耘三十餘載,成果頗豐。



(圖為陳廷湘老師在進行講述)

首先,陳廷湘教授指出,大歷史就是在用廣闊視野把握歷史的同時,又具體從分析細節入手,以比較長的時段看歷史,從而找出人類歷史發展重要節點間的邏輯關係。而任何政黨在領導政治革命和創建政權過程中都必須做出明確的文化選擇,把自己的政治綱領建築在相應的文化地基之上。基於這樣的思路,陳廷湘教授緊接著便從三個方面來討論了國民黨在領導改變皇權政治過程中對新文化地基與新政治形態選擇之間的錯位與成敗。



(圖為同學們在認真聽講)


一、 對西方文化的選擇與挫折


陳廷湘教授認為同盟會擬定的基本綱領和其建設現代國家的目標,表明同盟會的成員們選擇了西方現代文化作為觀念基礎。儘管在具體設計中國國體政體時,孫中山指出了西方制度與中國實情的一些不適應,但是,從總體上看,孫的思想仍然未超出西方自由民主的價值觀。

站在上述文化地基上,辛亥革命的宣傳家們在領導革命時期,也曾對西方價值觀作了一定的闡論與宣傳。這進一步呈明同盟會領導辛亥革命的目標是要在西方自由主義、個人主義文化觀念的地基上創建一個現代民主國家。後來,為了使動員大眾反清更加方便有力,他們選擇了全力宣揚反滿革命,但在孫中山的主觀意識中,按西方自由民主理念建造中華民國的基本觀念卻並未改變。


在孫中山心中,他理解的西方價值觀及如何在此基礎上建構中華民國的舉措顯然是對美國革命模式的仿效。一個重要表現就在於他反覆把共和的全部希望寄託於一紙《約法》的恢復和一個象徵性國會的重開。甚至到了西南護法時期,他也沒有完全醒悟過來,這註定了他前些年的奮鬥終會以失敗告終。


二、對俄國文化選擇的曲折經歷


陳廷湘教授接著講到,面對西南護法無望的現實,孫中山對中國革命的理解終於開始發生了一些變化。孫中山此時雖然尚未與俄國發生政治關係,但他已基本認定革命必須由國民黨領導,而且在推翻偽政權後還要經過「訓政」時期才能建成真正的民國,「訓政」時期仍然要強化國民黨的領導。也就是在孫的意識中,創建真正民主共和國的方式和途徑都已與俄國革命建設布爾什維克政權非常接近。


儘管孫有意無意地在一定程度上選擇了俄國的文化基礎。卻尚未在奠基於俄國文化土壤上的俄國革命方式與中國文化之間找到合理的結合點,這最終導致他在廣東領導重建民主共和的努力走入絕境。

在陳炯明翻臉後,孫中山公開與蘇維埃俄國結盟,正式走上了俄國革命的道路。明確提出了要「效法俄人」「以黨治國」。在選擇俄國道路的同時,孫中山明確表示不再效法西方革命與建國的思想與方式。


孫中山對俄國文化與其革命建國理念的關係究竟理解到什麼程度,陳教授認為這還頗值得懷疑,但孫確乎抓住了俄國布爾什維克黨革命建國的要領:建設一個有權威性的國民黨,一支純粹的國民黨黨軍,把 「軍法之治」、「約法之治」、「憲法之治」三階段論改為「軍政時期」、「訓政時期」、「憲政時期」三時期論。


陳廷湘教授進一步指出,深懷共和理想的孫中山在無力捍衛共和時,以建構一個真正有力量的、有權威性的國民黨來掃平內亂並向民主共和過渡,應該說不失為一個正確的選擇。這並不是一些學者所說的倒退,而只是選擇了另一條實現民主共和的道路。


不過,陳教授認為,就孫中山的一些言論來看,他在主觀上並不接受俄國布爾什維克的思想,而是仍依從中國的文化傳統。這就給國民黨帶來了一個極大的難題:指導革命建國的文化觀念與踐行革命建國的政策策略之間存在巨大差異。孫中山還未來得及完全理解上述對立就早早去逝了,留下了一個關係到他的理想最終能否實現的歷史難題。

三、國民黨轉向傳統文化的全面回歸與失誤


國民黨在俄國的直接支持下踐行俄國革命建國方略成效十分顯著,但二者之間矛盾衝突也迅速爆發。孫中山事業的繼承者很快就與俄國走向了絕裂,陳廷湘教授認為,這一事變深層的原因就在於思想文化的衝突,其表徵則是戴季陶主義的出現。


緊接著,陳廷湘教授便給同學們詳細分析了戴季陶主義中「能作」和「所作」兩部分內容,從而指出戴理論的形成實際上進一步放大了孫中山效法俄國革命建國方略時留下的文化不相合問題。


之後蔣介石運用政權的力量全面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復原,卻沒能提出一套可以完全取代俄國革命建國政治方略的治國政策方針。這就導致儘管國民黨此時與俄國政府早已絕裂,但其制訂的法規和大政方針從基本原則到操作程序都未脫離俄國布爾什維克黨的治國範式。如此一來,國民黨便把文化基礎與實際政治體系的不相容轉化為正式的國家體制。


陳教授指出,蔣介石無能力,也無思想依據造成一個像斯大林的黨一樣能威加全國的執政黨,只能靠他一派國民黨和黃埔黨軍控制政權,實際上就陷入了「黨同伐異」格局,而且一直行進在「黨同伐異」的軌道上。這就使國民黨治國的思想文化基礎與現實政治制度的分裂更為嚴重。


接下來,陳廷湘教授將中西地方自治論進行了詳細比較,認為二者性質完全不同。孫中山在轉向俄國拋棄西方之際,保留了地方自治論,蔣介石在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時也就把這種西式地方自治納入了治國方略。蔣看到了在中國實行西式地方自治存在文化衝突,但他只是把西式地方自治生硬裁在家族文化之上,不能解決地方自治在中國水土不服的問題。陳教授舉了當時四川基層自治所引發衝突的實例,再結合其他一些數據,指出這些證據表明中國鄉村的真實情況與法制社會還存在十分遙遠的距離,西方建立在社會契約觀念基礎上的地方自治在中國尚根本無立腳之地。


此外,陳教授還引用了艾奇遜的說法,即蔣介石本人心懷「保守的觀念」又企圖「在做領袖的同時做聖人」,也就是說蔣的人格同國民黨的文化選擇與政治選擇一樣處於分裂狀態。這就在更深的層次上決定了國民黨大陸政權的崩潰早已註定。


而後,陳廷湘教授回答了在場同學所提出的民國基層自治有無成功實踐、國民黨內部對文化選擇的看法是否都與蔣介石一致等問題,列舉了大量實例,形象生動地解答了同學們的疑惑。



(圖為同學提問)


至此,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


作者:王璋


責任編輯:一點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健文史社 的精彩文章:

王學典 | 意識形態與歷史: 近 50 年來農戰史研究之檢討
桑兵 | 民國學人宋代研究的取向及糾結

TAG:天健文史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