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將,緣何最後一戰如此潰敗?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唐)哥舒歌
安史之亂時,唐玄宗時期的大將哥舒翰,率領二十萬常年和吐蕃作戰的隴右精兵,出潼關和叛軍作戰,反而被崔乾佑以數萬人擊潰,兵敗被俘,卒被誅。學者們都認為,當時玄宗皇帝選擇讓哥舒翰出戰是唐軍戰敗的根本原因,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場改變安史之亂局勢的戰役。
大戰前,戰況果真只宜堅守嗎?
我們可以先來觀察一下當時的客觀情況。
在潼關大戰前夕,叛軍的攻勢已經被徹底遏制在了潼關東側和南陽一帶,叛軍連續攻擊潼關長達數月,都一無所獲。除了地形險峻的潼關難以攻克,叛軍還面臨被合圍的危險:唐朝另外兩位堪稱中唐最善戰的將軍——李光弼和郭子儀已經率領唐軍從朔方出兵,直接抄了叛軍的老巢幽州。
這兩位將軍可不是已經非常年邁且重病在身的哥舒翰能比的,如果任由其端了自己的老巢,估計安祿山就只有直接投降或者在洛陽自殺謝罪了。
所以在這等情形下,哥舒翰是應當等待時機,伺機出擊的,而不是一味固守。真正適合出擊的時刻應當是安祿山率軍回救幽州,唐軍立刻出關尾隨攻擊,這是叛軍遭受前後夾擊之勢,必定一舉而定。
為什麼最後被打得一潰千里呢?
唐軍幾乎犯了所有的常識性錯誤
我們可以用孫子兵法中陳述的各項用兵原則來審視這場戰役。
首先,根據孫子兵法核心的五事七計來看,唐軍從道(上下一心)、天(時機)、地(地勢、地利)、將(統帥本身)、法(部隊編製、指揮權、指揮方式)五個核心基本面都是落下風的。安史之亂時,整個唐朝已經籠罩在衰落的陰霾中,因為寵信楊貴妃和姦臣楊國忠,玄宗皇帝的威信已經大不如前,關中軍隊已經很難做到上下一心。同時無論唐軍出擊時機(被迫出擊)還是交戰地勢(被叛軍佔領了制高點),都處處被叛軍牽著鼻子走,哥舒翰老弱多病,對戰爭的準備是心有餘力不足,已經無力統帥這隻新組編的大軍。廟算各種基本面,就已經敗了五成。
玄宗:你要是不出戰,我就把你嘿嘿嘿
縱觀整個靈寶之戰,唐軍犯的致命錯誤,就是「致於人而沒有致人」。意思是你沒有調動敵人到你希望的地步,反而被敵人調動,跟著敵人在走。這是兵家大忌。楚漢時期韓信在井陘口背水戰趙軍,用盡各種辦法,才把趙軍從營壘里調動出來,從而給伏兵插旗、擊潰趙軍創造了條件。
唐太宗在跟李靖討論軍事的時候說,「多方以誤」,意思就是要讓敵人失誤。想盡辦法去讓敵人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地形與你交戰,而唐軍可好,本來守到幽州被攻克,再一舉出擊即可。偏偏唐玄宗急功近利,想要立刻收復洛陽,這樣就落入了「致於人」的陷阱,一看到有利可圖,一激動,就什麼都忘了。
孫子曰:夫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唐軍從出關的時機開始就受制於人,擊敗了叛軍誘敵的老弱殘兵,又盲目前追,導致到了靈寶一帶險峻的山谷中,最終被叛軍包了餃子。地利上唐軍又輸了一道。
所以,縱觀整場戰役,表面上看這確實是玄宗皇帝貿然下令出關應敵的重大決策失誤,但更大程度上是基本面廟算的嚴重不足,和出關後唐軍犯下的一系列致命失誤造成的。
其實哥舒翰和部下都知道,出關前後的那些老弱殘兵,根本就是引誘他們前進的。但他們真的不能退啊!封常清和高仙芝的教訓他還記得,可能當時的哥舒翰已經決定以死報國,才不顧一切向前沖罷!
哥舒翰:哇呀呀呀呀來殺我呀!


※以胖為美的唐朝人民,看到他卻只想減肥!
※唐人街探案2:續作的不能承受之重
TAG:汀若讀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