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願你往深里讀

我願你往深里讀

孩子到了二年級的第二學期,他們的閱讀內容里,不再是「小雞、小鴨」或者是「米小圈」,而是有深度的名家篇章,比如:冰心、馮驥才的時候,我們要如何去滲透這類有時代代溝、卻依舊可以通過其精神內涵與現在的孩子進行聯結的文章?

最近順著孩子的下發的配套材料《小學語文讀本》中選材的兩篇:《歪兒》(馮驥才)和《父親的「野」孩子》(冰心),來看看二年級下學期,孩子對這類課文的理解。

我們來看看這個教材的編寫:浙江省基礎教育課程教材開發研究中心,還是非常靠譜的,是經過專業人員的精心選擇,因此在孩子這個年紀去接觸,是有其合理性的。

合理性,不代表孩子就能接受,在閱讀的興趣上,很多孩子對這樣的篇章,根本就不肯投入其中細細去讀,其實,這是非常能夠理解的,最主要的原因:

1、遣詞造句不淺顯,二年級的孩子讀的故事,輕鬆幽默的為主,比如

像孩子最喜歡的《米小圈》,讀起來猶如一個個自我逗趣的寫照小電影,孩子們喜不自禁。而這些名家經典,讀起來有點晦澀難懂,需要孩子靜下心來,好好品味。像《父親的「野」孩子》里,「出門便聽見濤聲,新雨初過,天上還是輕陰」這樣的景色描寫,的確是雋美卻深刻,孩子不容易主動去閱讀

2、故事裡所涉及的年代有代溝,比如在《歪兒》里「踢罐電報」的遊戲,離我們年代比較遠,孩子對於遊戲規則讀不懂,於是就作罷。

那麼讀不懂,我們就不去引導了嗎?或者說,是不是有必要花費這樣的時間,去講解一下,還是把這個時間節約下來去讀更多的其他兒童故事?

我的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不僅要讀,而且要讓孩子反覆多讀,佶屈聱牙,卻歷經時間打磨的篇章,其內容又是穿越了時空,和孩子站在同一年齡水平線上的文本,是不可多得,一定要把握住。

我在和孩子一起進行早讀的時候,看到名字和作者,我的直覺就是,孩子讀不懂,於是,我就開始大聲朗讀給孩子聽《歪兒》,慢慢讀,慢慢解釋。讀到,我們進行的遊戲規則這段文字的時候,我讀得特別慢,自己覺得雖然具體生動,但表達有深度,所以主動放慢了節奏,後來了解到,其實孩子在讀遊戲規則的時候,真的讀不懂。但是,我慢慢讀,有些孩子在我的朗讀中,卻一下子明白了,說明,不是孩子真的不懂,只是這樣的語言表現手法,孩子很少接觸,靠著自己的能力,沒有耐心去細細體會,這個時候,老師大聲朗讀給孩子聽,就尤為重要,讓孩子覺得這樣的文章,原來也是那麼有趣。在讀到歪兒「活像一個蒸熟了的小紅薯」的時候,我也停下來,和孩子去體會這樣別出心裁,卻又精準奇妙的比喻。讀到最後,「這時忽見窗子一點點開啟,跟著一個東西扔下來。」時,很多孩子和我一樣,都感動了。而感動的孩子,是真的讀懂了的孩子。

當然,這其中還有一部分孩子不明白為什麼感動,我又繼續說給孩子聽。慢慢孩子們就都聽懂了。

而其實,這篇《歪兒》撇開他的用詞,他所傳達的那種,「我」因為自身的優勢,以嘲笑歪兒的身體缺陷,最後因為歪兒的饋贈,而讓我第一次感受了內疚,這樣的一種成長體驗,對孩子來說,是非常有可讀性和可思性的。因為這樣的事例,總是發生在孩子的身邊,孩子無意識,覺得是好玩的嘲笑,對他們來說,只是一種玩樂而已,這和「我」是如出一轍的。可是,我們有時面對被嘲笑者的告狀,是很難去說服的,而這樣的作品,可以給孩子很多的啟發,以及「歪兒」的精神力量。

而《父親的「野」孩子》,我帶著孩子讀了之後,孩子們非常嚮往我的「野」,那種在他們的生活中從來沒有體驗過的奮不顧身馳騁馬背的「野」,是多麼貼近孩子內心對自然的嚮往。最終他們都通過文字體會出來了。

因此,名家之言,真的在經歷了時間的洗禮後,還是有那麼強大的人文性,真的值得,老師和家長攜起孩子的手,帶著他們進入更加廣袤的文字天地,汲取經典,豐富自己的精神家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不發火做媽媽 的精彩文章:

兒童書籍《寫給孩子的哲學啟蒙書》第一冊

TAG:不發火做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