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白立新:破解「知行合一」密碼(下)

白立新:破解「知行合一」密碼(下)

(本文節選自白立新老師新書《陽明心學的管理智慧》第一章)

知行合一具有非常積極的哲學成就,表現在思維意識與實踐行為的統一上。知的內涵有感知、體察、認知,行的內涵有認同、體履、踐行,從認知到認同,其中的微妙區別正是知行合一,認知是知,認同是行,知行本是一體;從感知到踐行,是一條長長的知行一體的循環鏈條,周而復始,無窮無盡,推動者知行合一不斷進入更高的維度。

道德意識層面的知行合一,是良知彰顯、良知放大之後,自覺自發的體履踐行一體化過程,知行合一成了絕妙的修身心法,有多少知就有多少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並舉,推動修身進階,不斷提升個人的道德境界水平。

知與良知的進一步結合,是陽明先生50歲以後重點倡導的「致良知」,是知行合一的升級和延續,給知行合一強調和增加了良知的屬性,良知良行,心學修身的功夫更上一層樓。

現代人的「知識」在知行合一里是什麼地位和作用呢?

學習陽明心學的人,很多人容易把「知識」和知行合一的「知」混淆。知行合一的「知」是意識層面的內心活動,是感知、體察和認知,是人的內在靈性由內及外的意識活動;而「知識」,僅僅是人們認識世界和自己的工具和方法,是知行合一里「行」的幫手和工具。「知識」和「知」是兩個維度的不同範疇,知識能夠改變命運,良知也能改變命運,中國文化里的修身立命,主要就是指在「知」的層面的改善和提升;兩個「知」,都要硬,都要不斷日日新,才是人生正道!

在一般性知識越來越公開、共享的互聯網時代,知行合一中「知」的重要性,越來越超過「知識」的重要性,這也許就是中國文化螺旋式上升的內在原因吧。

知行合一的終極價值是什麼呢?構建明德、明心、明志的主體世界。儒家思想修身的目標,在於「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如何實現這個修身境界,《大學》給出了「定靜安慮得」的修身階梯,和誠正格致、修齊治平的內外雙修路徑圖,如何更進一步細化、落實這套修身系統,後世儒家有過長期的探討,其中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和王陽明為代表的心學,在如何細化修身步驟和源頭上,有了些許的分歧。朱熹理性提出「性即理」、「窮究事物之理於事事物物」,而陽明先生在龍場悟道之後,提出「心即理」、「吾性具足」,「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如何實現這種「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呢,陽明先生給出的答案就是知行合一,就是把本體世界普遍存在的天理良知,以自己的行為體履、驗證、實踐起來,存在於本體世界的、有古往聖賢所發現、認可的「天理良知」、『普世價值』,就會轉化我的「天理良知」、我的「普世價值」,從而把「我」的主體世界構建起來。

這個主體世界什麼樣子?簡單說就是明德、明心、明志。所謂明德,就是在自己身上把古聖先賢的發現的「良知良能」光大、彰顯起來,成為道德世界的主流;所謂明心,就是省察克制,去人慾存天理,把自己身上的私慾和不好習性割除掉,格物而致知;所謂明志,就是明確人生的志向,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做一個向聖賢看齊、向聖賢靠近的人。

知行合一,重在培養知的能力、提升知的能力,需要從義理上清晰心學思想的發展脈絡、內涵核要,從靜的狀態提升靜中感知洞察的能力,從動的狀態提升動中有定,動而有靜的體察認知能力,從事上磨礪狀態提升致知的能力,在「必有事焉」中驗證和提升致知的能力。

知行合一,還要提升知行合一的一致性。知行本同步、靜動本一體,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之明覺精察處亦是行,行之真切篤實處亦是知

靜中靜易,動中靜難。儒家功夫是一種動中修靜,於危微處盡精一的高深功夫。只有經歷靜動結合的修鍊和事上磨礪致知,才能做到靜亦定動亦定,才能在身處混沌與變化的世界時,依然能隨時隨地保持定靜安慮的禪定狀態。

笑笑生註:為更好的為心友提供豐富多彩的內容,本平台將會以「智為天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為主體變更為企業認證,歡迎廣大心友繼續關注、批評與指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王陽明《傳習錄》:克服自我的惡習
王陽明:我一生就講了這三個字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