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列國人物底片之榮啟期

列國人物底片之榮啟期

前天看央視的國家寶藏節目,其中南京博物館鎮館之寶-南朝磚畫《竹林七賢和榮啟期》(南京市西善橋宮山南朝大墓出土,長2.44米,高0.88米)將榮啟期與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放在一起,寓意著其為七賢之楷模。竹林七賢想必大家都很清楚,榮啟期估計就沒幾個人知道了,榮啟期到底是誰?為何榮啟期會被尊稱為七賢的楷模呢?

春秋隱士

榮啟期,字昌伯,生於公元前公元前571年(周靈王元年),死於公元前474年(周元王三年),享年98歲,春秋時期郕(cheng,今河南范縣、山東寧陽縣東北一帶,伯爵國,處於齊魯之間,公元前408年被齊國所滅)國人。祖先榮伯與周天子同宗,封其食邑在榮(今陝西戶縣),後人以其食邑榮為姓。

榮啟期是當時的貴族,家教自然不錯,從小飽讀詩書,博學多才,精通音律,頗有見解,可惜在政治上並不得志,未能一展宏圖。年老後,常在城郊野外鹿裘帶素,鼓琴而歌,自娛自樂。

榮啟期在當時並不是很出名,留下的事迹也不多,但在魏晉那個動蕩時期,卻備受推崇,留下後世的映像是,披頭長須,腰系草繩,席地而坐,面對垂柳,鼓琴高歌。陶淵明曾有詩寫到,『榮叟老帶索,欣然之彈琴』。

到春秋後期時,郕國已經淪為魯國三桓孟孫氏的采邑之地,郕君也淪為魯國大夫,依附於孟孫氏。魯定公為集權於公室,下令三桓不藏甲,不修牆(城牆)。引起孟孫氏反對,魯定公親率大軍攻打郕邑,卻攻而不克,榮啟期此時就在郕邑。

榮期三樂

榮啟期之所以記載於史冊,這還得感謝孔夫子。孔子當年周遊列國十幾載,自己東奔西走,卻一直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卻如喪家之犬,惶惶不可終日。這天,孔子帶著弟子登臨泰山,路過郕地,見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坐在一塊大石頭上。這老人神態自若,身披鹿皮,腰系麻繩,抱著琴邊彈琴邊引喉高歌,一副怡然自得的樣子。孔子很是羨慕,上前與榮啟期交談。

孔子問曰:「先生所以樂,何也?」對曰:「吾樂甚多:天生萬物,唯人為貴。而吾得為人,是一樂也。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故以男為貴;吾既得為男矣,是二樂也。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己行年九十矣,是三樂也。貧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終也,處常得終,當何憂哉?」孔子曰:「善乎!能自寬者也。」(列子.天瑞篇)

榮啟期這段話的意思是,自己有幸生為人,而且是男人,又平平安安的活了九十多歲,超過很多人,已經是很開心了。雖然窮,但這是讀書人的正常狀態;雖然也會死,但這是所有人的終極狀態,故此又有什麼好擔憂的。

一席話點醒了困惑的孔子,人貴在知足,知足者常樂。據說,正是這次談話之後,孔子不折騰了,遠離政治,潛心著書立說,教育學生,終老一生。

也正是這段對話,成為讀書人出仕不成,隱居山林的最好狀態,故此,經常被後世所引用,所推崇,被譽為竹林七賢的楷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周列國志講 的精彩文章:

列國人物底片之鄭莊公

TAG:東周列國志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