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悲觀主義會盛行?

為什麼悲觀主義會盛行?

想著你

 飛行器的執行周期

郭頂 

00:00/04:15

我這幾年都在從事著銷售的工作,從面像To C 到面像To B ,總的來說這些年和人打交道的過程比較多,與人產生聯繫,溝通,建立關係,談需求,談判,到合作再到雙贏。與人建立關係的過程中,當然也不只能是聊工作,很多人的觀念也會漸漸向我表達,從而影響到我,對脾氣的後來也都成了很好的朋友。漸漸的我自己也形成了一些屬於自己的與人打交道的經驗和規則。

很多年前,我師姐告訴我「人心和晶元比起來,還是太複雜了」,與人相處的過程是不可控的,我曾經也遇到過很多這種問題,前一秒大家還在一起歡天喜地的聊合作談項目,後一秒別人就會翻臉不認人。世界是不可控的,與人相處更是不可控的。但是,世界就是不可控的,怎麼辦呢?我又離不開它。

我想要離這個世界在近一點,就要接近他們。我想要和城市發生更多的聯繫,就要去尋找那些我喜歡的人,並和他們發生聯繫,產生記憶。與人相處是不可控的,當你接近他們時,他們有可能不友好,可能輕慢,可能拒絕,甚是可能提出非分的要求。那些可能性都存在,但我不會任人宰割。我有我的權利,我有可能接受別人惡意,但我也有我的靈活。關於人際關係這一塊,從很多年的悲觀,從我自身說起我漸漸形成了自己的理性樂觀:期待愛情,主動尋求愛情,但覺得自己應該很難遇到愛情;喜好交朋友,但從不依賴朋友;熱愛工作,對工作中遇到的人報以善意。

那麼為什麼,在物質生活極度豐富的今天,為什麼悲觀主義會盛行呢?

我覺得首先是互聯網上硬生生的造出了一大批辭彙,比如中年人的中年危機,年輕人的喪,還有一大幫人有目的的製造一些大眾焦慮,房價焦慮、知識焦慮、變化的焦慮、時代的及焦慮。因為焦慮而導致非理性消費,因為焦慮而導致另一種觀念:懷疑主義,懷疑主義可以說是悲觀主義的孿生兄弟了。因為懷疑主義,他讓本該踏踏實實做好當下本應該做好事情的人,變得患得患失,讓人亂了方寸,對未來、對世界、對人不同的看法,絕定了我們不同的做事方法。

我還有另一個觀點是悲觀總要樂觀容易一些。年輕人獨自一人生活在大城市裡打拚,遇見挫折和沮喪本來是很正常的事情,人都是這樣一步步走過來的。白天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夜裡沒有愛的人相互傾訴,很容易陷入沮喪的情緒,但怕的就是因為眼下的這一點沮喪而忘記自己目標。其實我一直不能理解,很多人為什麼總是去做一些和自己目標相反的事情。後來我個人發現這也和不同的人有關係,比如我認識的清華北大的朋友都在堅定的完成自己的一個又一個目標。當然這也不是充要條件,但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很多好公司會願意招聘985/211的學生,因為他們自我驅動力強,願意為了工作主動付出,而不是願意把時間花在泛娛樂上,比如追劇,追綜藝,我也不理解,很多人明明工作都完不成還不忘一定要追劇,忘記自己正真的目標很可怕,因為悲觀很容易,躺一天,喪一天,一會就過去了。

還有一個觀點是「人們更願意沉浸在負面情緒里」。這點在知乎有一段非常經典的回答:

問:為什麼人們願意沉靜在負面情緒中?

答:

作者:王雪岩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444778/answer/3360102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在精神分析理論中,有一個詞叫做「強迫性重複」,意思是說人傾向於不由自主的重複一些早年的創傷性體驗,比如曾經因為被羞辱的孩子,當他成年後,他會不斷無意識中去創造曾經被羞辱的類似場景,然後會被再度羞辱;曾經因為媽媽抑鬱而不能得到很好照顧的孩子,當他成年後會不斷與受苦的女人交往,從而不斷重複曾經需要不斷照顧母親時痛苦的那些體驗等。

其實,沒有人願意讓自己一直重複體驗那些痛苦的體驗,但是,如果沒有人幫助,又很難從那些體驗中逃出來,這是因為:

1、那些體驗是熟悉的,即便那是讓人痛苦的體驗,但是因為它熟悉,所悉我們還是願意不斷重複它,因為熟悉可以帶來安全感。對於那些可能會更舒服的方式,我們理智上知道可能會更好些,但是因為在成長中沒有積累起相關的經驗來,所以,很難讓自己去試一試新的方式,所以被限制在了舊有模式中,不斷重複體驗到不舒服的體驗。

2、人傾向於以自己曾經經驗到的模式去評估和感受現在的環境,比如,如果一個人在成長中總是被父親批評,他因此對爸爸有很多的恐懼,那他長大後,可能就會對權威有類似對父親那樣的恐懼,所以,當他面對領導時,可能會被得很緊張,生怕做錯什麼被批評,可是越緊張可能會越出錯,於是真的導致了領導批評他,於是這就進一步驗證了他最初對領導的恐懼:權威是可怕的。其實,這個結局的產生,有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 導致的。這個過程,在精神分析里,叫做投射性認同。

3、有時候一些負面的情緒會帶給我們自己 一些特別的滿足,比如一個人在成長中當他遇上困難,比如生病,就會吸引父母幫助照顧,他可能就學會了用讓自己受苦的方式吸引來自外界的關愛。也就是說受苦成了他自己的某種資本,可以吸引別人關愛他,或是他就可以因自己在 受苦而感覺具有某種特權,可以責備他人等等。這是在婚姻中常常會看到的現象,比如女人為家付出了很多很多,後來男人出軌,女人曆數男人的不是,卻不知道,她的付出背後,暗地裡可能有許多是對男人的指責:你不如我能幹,不如我負責,男人雖說不出什麼,但這暗中流動的責備,可能恰是他出軌的一原因。

4、某些痛苦的體驗曾經帶來過保護,比如當一個孩子被批評,他很傷心,於是他減少了與別人接觸,從而幫助自己遠離那些不舒服的體驗,這在他成長中,至少在那一刻,對他是有保護意義的。但是隨著年紀長大,這樣的方式可能會讓他的社會功能受損,於是帶來了新的苦惱,於是他又陷進了新的不舒服體驗中。如果他一直沒有辦法找到更有效更有建設性的人際方式,可能他就會不斷陷在各種各樣的苦惱里。

5、不斷重複體驗痛苦發生時的情景,也是我們內心處理痛苦的一個方式,不斷重複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不斷試圖改寫的過程。比如經歷地震後的孩子,有時會看到他們不斷把積木搭成高樓,再不斷推倒它,這實際上就是他們將自己 不斷帶回到創傷情境,並在不斷重複中消化代謝那些恐懼悲傷,並在不斷的重建中重新找回控制感的過程。

若要改變上面的這些情況,需要做出很多努力,首先需要積累足夠的勇氣做出改變,因為任何改變,對我們來說,可能都是一次冒險;其次需要在改變中積累經驗,哪怕是改變中的一點點經驗,都可能讓我感受到改變並不像幻想中那麼可怕,這一點點成功的經驗就可能帶領我們再進行更多的探索,從而引發更多的改變,最終可能完成內在模式的重新塑造,將自己從舊有痛苦模式中解放出來,也就脫離了那個在痛苦中的循環,從而完成對過去創傷的修復,用新的,更適應的方式去生活。

到北京生活一年半後,我知道在一個充分自由又沒有人管束的城市裡,一個人想要墮落太容易了,一個人忘掉自己的初心也太容易了,悲觀主義和懷疑主義就像毒素一般,會很快的腐蝕我們的靈魂。凱撒講,勇士只死一次,而懦夫在倒下以前已經死了很多次。

目標很多,生活很累,拋棄悲觀主義和懷疑主義,當沉浸在負面情緒的時候停一停,任何一次觀念上的選擇都是一次冒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魏家的自留地 的精彩文章:

李誕所說的「自洽」-「self-consistent」
什麼地方才叫家

TAG:魏家的自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