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美貿易爭端升級第二天,兩國專家支招中國應對措施

中美貿易爭端升級第二天,兩國專家支招中國應對措施

隨著美國於北京時間3月23日宣布對至少5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徵稅,中美貿易摩擦驟然升溫。兩國學者官員如何看待特朗普政府的這一做法?兩國未來的合作前景又將如何?

3月24日晚,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和新經濟思維研究院(INET)共同組織了國際交流晚餐會,主題為「中美貿易衝突與合作前景」。哈佛大學教授、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前主席Martin Feldstein,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Stephen Roach,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Martin Wolf,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特聘研究員、美國前貿易代表Michael Froman,CF40學術顧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原副總裁朱民,CF40學術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等進行了主題交流。CF40學術顧問、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主持了晚餐會。

以下為此次交流會的精彩觀點摘錄。

01

美國貿易逆差的真正原因

特朗普一直強調美國貿易逆差主要來源於中國,但在Martin Feldstein看來,「美國貿易失衡是由國內原因造成的,我們想消費的超過自己可以生產的。這是很基本的邏輯,但華盛頓政策圈裡的人不理解。而且減少雙邊失衡並不能夠解決全球貿易失衡。比如降低美國和阿根廷的貿易赤字,只會導致美國與另一國的貿易赤字上升。」

Martin Feldstein

在他看來,特朗普是一個擅長談判的人。「他的技巧就是開始說一些強硬的話,但這並不意味他真會這麼做。在貿易政策上,可能也是這樣。」

Stephen Roach認為,美國貿易赤字上升的重要原因在於美國的主要矛盾,即在沒有儲蓄的情況下追求增長。與現代經濟史上任何發達國家相比,美國國內儲蓄率最低。從凈國民儲蓄率這個指標即企業儲蓄、家庭儲蓄和政府支出的凈值來看,2017年前三個季度美國的凈儲蓄率為1.9%,而20世紀最後三十年的平均值為6.3%。所以,目前的凈國民儲蓄率還不到過去長期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在缺乏儲蓄情況下,還要保持經濟增長,所以美國要從國外進口資本,同時必須面對經常賬戶赤字和多邊貿易不平衡。

Stephen Roach

2017年,美國對102個國家是貿易赤字,其中中國佔比最大,但美中之間的逆差,實際上根本沒有特朗普誇張得那麼大。Stephen Roach指出,去年美國的貨物貿易逆差為7960億美元,其中47%即3750億美元是來自中國,而特朗普誇張說是5000億美元。需要看到,47%中至少有40%來自於中國以外國家製造但在中國組裝產品的供應鏈效應。如果考慮來自中國以外的投入,使用經合組織和WTO提供的貿易和增值矩陣進行調整,則可以將47%份額降至28%。儘管這個數字遠低於比總統和美國財政部所用的數字,而且順差是由於中國的比較優勢導致,美國政界並不買賬。「我們的政治家不關心統計數字,指責中國是更容易的事。」Stephen Roach說。

他指出,美國的主要矛盾當前並沒有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我們正在實行財政刺激,而現在並不是一個好的時點,因為美國經濟表現良好,也接近充分就業。」他說,在國內儲蓄率很低的情況下採取刺激措施,只會使美國儲蓄率從2%下降到0%,推動經常賬戶赤字進一步上升,以及多邊貿易失衡擴大。隨著多邊貿易赤字的增加,美國開始對貿易盈餘國實施保護主義政策,而這些國家為美國經濟提供了資本。

美國對主要矛盾視而不見,也並沒有拿出有力的解決措施。朱民總結時指出,「現在是美國調整自己國內經濟政策的時候了。」

02

美國為什麼要發動貿易戰?

如果貿易衝突不可避免,那美國主要的「抱怨點」在哪裡?Martin Wolf認為,美國的抱怨主要包括:中國的巨額貿易順差,匯率操縱,強制性技術轉讓,非市場經濟,過剩產能,非國民待遇,非互惠貿易政策等方面。

Martin Wolf

這些問題也在動態地發展。Wolf指出,從歷史來看,大概十到十二年前,美國對中國經濟政策的主要不滿在於中國有巨額經常賬戶盈餘和外匯儲備,操縱匯率。但中國也沒有故意維持低匯率,實際上現在中國不希望人民幣貶值。現在特朗普對此沒有不滿,但美國總會找到其他不滿的地方。「當你解決完一個問題,新的問題總會出現。這就是常態。」

Wolf認為,美國現在的焦點是雙邊順差,但這個抱怨並不合理。強制性技術轉讓是個重要的問題,這是美國的合理訴求。

針對技術轉讓問題,3月23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美國的確是當今世界創新強國,但這不等於創新和知識產權只能是美國一家的「專利」。事實上,中國在高鐵、量子通訊、電子支付等領域都已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朱民指出,如今幾乎只有中美兩國擁有IT行業的巨頭公司,「我認為我們應該更多地合作和分享,而不是彼此指責。」

03

中國如何應對?

中美貿易摩擦升級,但與會專家普遍認為貿易戰很可能並不會爆發,因為雖然當前特朗普簽署了備忘錄,但還有一個90天窗口期,需要等國會聽證取證等程序。這是否意味著不必過度擔憂貿易戰?

朱民認為,目前短期內不會有貿易戰出現。但是,特朗普實在是太不可預測了,中國需要準備底線方案以應對可能的特朗普衝擊。「我們仍然要考慮更長遠一點的未來,在可見的未來里,我是指未來10-20年,中美貿易摩擦會始終存在, 有時候緊張狀況也會加劇,風險依然很高,中美雙方都要有長期談判和長期合作的戰略, 共同承擔大國責任。」

朱民

對於未來可見的貿易摩擦風險,中國應該如何應對?Martin Wolf建議,首先中國要保持戰略耐心和淡定,雖然這很難。「因為最終中國一定會贏的,只是時間問題。體量在經濟學上是決定性要素,採取同樣的政策時,大國一定比小國的發展更有優勢,而中國是美國的四倍,這是重點。」他說。

第二,在具體做法上,貿易方面,中國要在WTO框架下做出合理反擊,無動於衷不是好的策略。但同時中國也要關注美國的合理訴求,做一些理性讓步,這對保護本國利益也是有利的。比如中國要理解美國保護本國企業知識產權的動機,因為隨著中國企業的發展,他們也會提出對知識產權進行保護的要求。

第三,中國應該明白自己將成為世界大國,要理解美國的情緒反應,同時主動承擔相應責任,加大開放本國市場,成為國際貿易體系的領導者。很多貿易問題需要通過多邊的方式解決。

隆國強也提出了三種可能的應對思路。第一種思路是減少中國對美國出口,「但這個思路解決不了雙邊貿易失衡問題。」目前美國政府想通過限制措施減少從中國的進口,打開中國市場。特朗普希望把工作機會帶回美國,但是對比一下中美工人工資,就會發現,中國出口部門工人的工資只有美國的七分之一。所以,「我認為特朗普並不想把這種勞動密集型工作帶回美國。即使中國因為額外的關稅原因減少了對美國的出口,美國本土企業不可能替代中國出口產品騰出的市場,美國需要從其他國家如越南等進口。如果美國的保護措施受到中國的反制,美國也不可能擴大對華出口。」

隆國強

第二種思路是中國開放自己的市場。這有助於中國增加從美國進口,但是美國的收益可能有限。為什麼呢?不妨回顧一下新世紀以來美國對華出口情況。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增長非常快,中國是美國出口增長最快的主要市場,2000年來,對中國出口佔美國總出口的份額已經從2%增長到目前的8%。 但是,美國在中國總進口中所佔比重卻下降了,尤其是在中國的高新科技產品進口市場,美國產品的市場份額下降了50%。這說明美國企業相對其競爭對手,主要是其他發達國家的企業,在中國進口市場的競爭力是不足的。如果未來中國進一步擴大對外國開放進口,而且是對各國均等開放的話,美國公司在中國很難佔據很大的市場份額。所以要考慮其他方案。

第三個解決思路,就是中國只對美國擴大市場開放,那麼美國公司就可以得到更優惠的待遇。前面講到美國在華市場份額下降,那麼,究竟輸給誰了呢?不是輸給日本,也不是歐盟,而是輸給了韓國和台灣。為什麼,因為中國和韓國有自貿協議,海峽兩岸有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十年前,我曾建議中美之間進行自貿談判,沒有得到回應。現在中日韓以及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正在進行相關談判,日本都有參與。日本是美國技術密集型產品的重要競爭對手。如果我們沒有和美國達成協議,而是和日本達成了協議,那麼中美貿易失衡狀況會更嚴重。所以中美兩國應該儘快把自貿談判放到日程上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的精彩文章:

「拉拉隊長」特朗普:美國優先並不意味著美國獨行
星合資本郭宇航:信仰與投機之爭,誰來拯救幣圈的罪與罰?

TAG: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