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語》1.3-1.8讀書筆記

《論語》1.3-1.8讀書筆記

1.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偽善的面貌,這種人,「仁德」是不會多的。

筆記分享:子,在這裡指孔子,是《論語》中對孔子的特指和尊稱,孔子認為話不要隨便說出來,有把握做到的話再說。在1.6中說到謹而信,寡言稱為謹。在2.13中也說到要做到君子就是對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再說出來。還有類似的有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這些地方都說明了一個問題,不能光說漂亮的大話,能做到才是最重要的。對於君子來說,怕他做不到,所以說話比較遲緩,而作為小人,隨意答應別人,但往往做不到。因此在這裡孔子說,這種人是仁德很少。這一句話,既是提醒我們自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這種人,另外也是教我們觀察識人的方法。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來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我的學業是否複習了呢?」

筆記分享:曾子,是孔子的學生,名參,字子輿,南武城人,比孔子小四十六歲,在這裡三,是表示多次的意思,忠是盡心竭力的意思,而不是對某人的盲目服從,而是在其崗位上能盡自己的全力來做事,可能每個人的能力大小有別,但要能盡自己的力量去做,都可以稱為忠;信是誠信、守信,是一種與社會交往中必須要遵守的原則。《論語》中也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一句也曾被引用到四大名著的西遊記中。當孫悟空發現了水簾洞後,給眾猴也說過這一句話。在《論語》1.5中也說到,要敬事而信;《論語》1.6中說到要謹而信;《論語》1.7中說到言而有信;《論語》1.8中說到主忠信。類似這樣的句子也很多。可見信對於一個人的修身是多麼重要。細心的朋友就會發現在這一句說的三個方面,第一句為人謀,相當於我們現在的職業;第2句與朋友交,相當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為人處世;第3句傳習,相當於我們的學業。想一想,這三個方面都是影響人個人發展的重要的三點。通過反省,一方面發現自己做得不夠好的地方,另一方面也發現自己的亮點,一個人經常性的對自身總結一下,就會不斷進步,減少錯誤出現。王陽明《傳習錄》一書的書名就是來自論語這一句。

1.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文:孔子說:「治理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肅認真地對待工作,信實無欺、節約費用、愛護官吏,役使老百姓要在農閑時間。」

筆記分享:道,在這裡有導引的意思,翻譯為治理,乘,是古代兵車的單位,指用四匹馬拉的兵車,千乘之國,表示大國的意思,敬事而信這句話,敬表示內心存在一種恭敬,信是它的外在表現,大國有節約費用的習慣,就會減少很多浪費;愛人的人在這裡指官吏,與使民以時的民表達的意思有所不同。民,表示普通的老百姓。役使老百姓要有一定的時間,因為在古代中國是個農業為基礎的國家,無論是兵役、勞役都是向國家義務付出,沒有任何補貼,甚至一些兵器等都要自己花錢去買,比如《木蘭辭》中所寫木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等。在收種莊稼只是盡量不役使百姓,這樣有助於生產和財富的積累。這裡的「使民以時」與孟子中所講「不違農時」意思相近。這一句話也表達了一個意思,治理一個大國,就是從內心到外在的行為,都要表現出一種謹慎的態度才行。

1.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文:孔子說:「後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要孝順父母;離開自己的房間。就要敬愛兄長;寡言少語,說則誠實可信,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就再去學習文獻。

筆記分享:讀到這一節時,很多人很疑惑,為什麼不先學文獻,再實踐呢?這是因為在古代教育當中,從8歲開始入小學學習,學習的是洒掃進退應對這些生活的禮節,以身體力行的實踐為主。就好比我們在西遊記中看到孫悟空剛到靈台方寸山,先學的是打柴一樣。而中國古代教育中先要從孝順父母、敬愛兄長、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這些行的範疇做起。孔子在這裡強調這一點,也再次說明了他對於行先於言和行多於言的肯定。文,表示的是文獻,特指的六藝:《詩》、《書》、《禮》、《藝》、《樂》、《春秋》。當有一定的實踐生活基礎後,再看這些書就有所體會了。就像如來佛非要唐僧師徒步行來取經,因為有了一定的生活經歷,那些經書才會看的懂。

1.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子夏說:「對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盡心竭力;服事君上,能豁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守信。這種人,雖說沒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筆記分享:這一節說了處理五倫關係的態度,首先說到對妻子的態度是要重品德,而不重容貌,特彆強調了這一點,是因為夫婦關係是五倫的開始,夫妻關係最親密,處的時間還最長,我們都知道,這也是不容易長期處理的一個原因,離得近也容易發生各種矛盾影響夫妻關係,但要能把這一層關係處理好,才有可能處理好與父母、君主、和朋友之間的關係。這一節給出了處理五倫關係應該遵守的原則。本節與1.4吾日三省吾身那一句在行文中有照應。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這一句話很微妙,就是說我們所有學的目的其實就是要處理好這五倫的關係。如果沒有學習聖賢的理論,我們都能夠做到,那當然太好了,說明道德修養已經在人身上體現出來了。這本身也是學習聖賢學說的目的所在。反過來講,如果我們表面上學習了,其實沒有落實到生活和工作當中,也沒有用相關的知識來化成一種自覺的好行為,那麼就是學得再多,那和沒學習過的人也沒有什麼區別。

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譯文: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即使讀書,所學的也不會鞏固。要以忠和信這兩種道德為主。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筆記分享:君子,在論語當中指兩種人:第一種說法是指道德修養高的人;第2種說法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因為這兩種人,都會成為社會榜樣,論語的受眾群體在之前不是針對所有的人,而是那些想當官或者已經在當官的群體。相當於古代的公務員必考科目。作為一個君子,在外表上不莊重,相當於對自己的輕視,也會招致別人的輕視,從而影響到君子的行為。前邊我們也說了,學習是為了讓自己的行為符合禮儀,促進五倫關係的良好發展。而本身在行為上放任自己,那麼所學的聖賢思想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這裡又再次提到忠和信是主要的道德。對於無友不如己者這句話,歷來有多種理解,在這裡說兩種:第一種:就是說不要和道德修養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在這裡強調的是交一個朋友,我們要對朋友存有恭敬之心,看到朋友身上的長處;第二種:就是說沒有朋友不和自己一樣,意思就說你的朋友就是你的寫照,人以群分,你要想交到道德修養高的朋友,你也要做這樣的人。幾種解讀,只作為一個參考。另外,對於最後一句過,則勿憚改。這裡揭示了人性中的一個弱點就是害怕別人知道自己犯錯誤,一種情況是害怕受到懲罰,另一種情況就是對錯誤感到羞恥,怕別人笑話。所以採取的行動也就有兩種,一是隱藏錯誤,二是把錯誤推給別人。本來是自己犯的錯,非得要抱怨他人。這樣做的壞處就是,現有的錯誤危害越來越大;自己沒有反省自己,致使錯誤很有可能再犯。所以說,只有勇於改正錯誤,反思自身,這樣才會找到錯誤的原因,從而讓自己能及時改掉身上的缺點。

以上是今天的《論語》讀書筆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濤之音 的精彩文章:

《傳習錄》徐愛錄5-9讀書筆記

TAG:海濤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