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月經不調、高血壓特效穴

月經不調、高血壓特效穴

足厥陰肝經

太 沖

概 述

太沖歸屬足厥陰肝經,為足厥陰肝經之輸穴,在五行中屬土,又為原氣所過和留止之原穴。具有疏肝解郁、潛陽息風、理氣調血的作用。主治作用廣泛,是臨床常用穴,無論肝實證,肝虛證均可用之。本穴首見於《靈樞·本輸》。「太」,大的意思;「沖」,要衝,重要的部位。本穴為足厥陰肝經之輸穴、原穴,為沖脈之支別處,肝主藏血,沖為血海,肝與沖脈,氣脈相應合而盛大,故名「太沖」。

穴 性

疏肝鬱,理肝氣,通肝經,益肝虛(根據其穴性,本穴主要用於西醫學中的頭痛、面癱、高血壓、膈肌痙攣、咽喉腫痛、失眠、癲癇、精神類疾患、婦科病症等)。

定 位

在足背,第1、2 趾骨間,跖骨底結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觸及動脈搏動。

取穴方法

由第1、2 趾間縫紋頭向足背上推,至其兩骨聯合前緣凹陷處取穴。

主 治

操作方法

直刺0.5~0.8寸。可灸,但一般不用灸法。

經驗總結

(1)太沖是治療婦科疾病之常用要穴。

肝藏血,主疏泄,具有調節血量的作用,若肝不藏血,疏泄失職,沖任失調,則見婦科諸症,與婦人經、帶、胎、產相聯繫,太沖為肝經之原穴,具有疏肝解郁、清瀉肝火、調補肝血的作用,臨床用於月經不調、崩漏、痛經、經閉、帶下、惡露不下等婦科病。

(2)太沖是泌尿系統疾患之常用穴。

足厥陰肝經環陰器,抵小腹,和生殖泌尿系統聯繫密切。尿液的正常排泄,與腎的氣化和膀胱的制約功能相關,而膀胱的制約功能與肝的疏泄有關,又因肝腎同源、肝腎相生,故生殖泌尿疾患多責之於肝腎。本穴是本經原氣所留,所以當肝脈失調,肝經濕熱下注所致的癃閉、淋證、遺尿、疝氣均可用之。

(3)太沖是治療高血壓、眩暈、頭頂痛等病症之要穴。

太沖為足厥陰肝經之原穴,肝經真氣之所匯,當針刺瀉之既能平肝降逆,通經行瘀,又能平肝息風,臨床常和風池、百會、曲池相配平肝潛陽,清熱息風,凡因肝火旺盛,風陽升動所致的頭頂痛、眩暈、耳鳴、耳聾、高血壓皆能治療。臨床針刺時多向湧泉方向透刺,以滋水涵木,取滋補肝腎之陰、治病求本之意。這樣可達標本兼治、虛實並調,既可平肝潛陽息風,迅速起效,又達治病求本之目的。

(4)太沖是治療咽喉腫痛、面癱、顳頜關節紊亂症之特效穴。

上述疾病用太沖治療是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之用。足厥陰肝經「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又從目系下頰里,環唇內」。故治療上述疾病特效,在歷代有相關之記載。《百症賦》言:「太沖瀉唇歪以速愈。」《標幽賦》言:「心脹咽痛,針太沖必除。」

如筆者曾治一患者,女性,40 歲,張口受限3 日,來診後經針雙側太沖,得氣後囑患者逐漸張口,幅度逐漸增大,經針1 周而愈。筆者在臨床曾以本穴為主穴治療相關病例十餘例,獲效滿意,這是根據「從目系下頰里,環唇內」而用。可見,經脈循行是針灸最基本的內容,既是針灸治療學的基礎又是核心。

(5)太沖是治療肝胃不和之病有效穴。

肝經「夾胃」而行,與此緊密聯繫,又因太沖在五行中屬土,為木經之土穴,有疏肝調中的作用,肝脾同調,是疏肝和胃之要穴,對肝胃不和之胃痛、胃脹、呃逆、嘔吐、噯氣皆有甚效,是臨床相關疾病首選穴。

(6)太沖是治療肝膽疾病之常用穴。

太沖為足厥陰肝經輸穴、原穴,「五臟六腑有疾皆取其原」,故可用於治療與肝膽相關的疾病,如膽囊炎、口苦、脅痛、脂肪肝、肝炎等。

常用配穴

(1)太沖配關元、血海、三陰交治療月經先期。

(2)太沖配中極、膈俞、血海、三陰交治療月經後期。

(3)太沖配肝俞、中極治療先後不定期。

(4)太沖配氣海、三陰交、隱白、血海治療崩漏。

(5)太沖配關元、氣海、隱白治療崩漏帶下。

(6)太沖配歸來、三陰交、中極治療經閉、痛經。

(7)太沖配大敦、歸來、三陰交、百會治療疝氣。

(8)太沖配合谷稱為「四關」穴,可起到調和氣血、協調陰陽的作用,具有鎮靜、鎮定、止痙、鎮痛的功效。

(9)「四關」穴配大椎、風市治療周身關節疼痛,痛無定處。

(10)太沖配百會治療頭頂痛。

(11)太沖配足三里、中封治療行步艱難。

(12)太沖配內關用於一切血瘀疾病。

注意事項

太沖處布有腓神經、第1趾背動脈,針刺時應注意避開。本穴有降低血壓的作用,故低血壓患者應當注意使用。本穴一般不用灸法,《循經考穴編》言其禁灸,故慎用灸法。

古代文獻摘錄

(1)《針灸甲乙經》卷七:痙互引善驚,太沖主之。

(2)《千金翼方》卷二十八:不得尿,灸太沖五十壯。虛勞浮腫,灸太沖百壯。

(3)《針灸大成》:四關者,太沖、合谷是也;寒熱、疼痛若能開四關者,兩手、兩足刺之。

(4)《醫心方》:主腰痛,少腹痛,小便不利,腸中悒悒,丈夫頹疝,女子少腹腫,溏瀉,黃疸,癃,遺尿。

(5)《百症賦》:太沖瀉唇歪以速愈。

(6)《標幽賦》:心脹咽痛,針太沖而必除。

(7)《玉龍賦》:行步艱難,刺足三里、中封、太沖。

(8)《醫宗金鑒》:太沖主治腫脹滿,行動艱辛步履難,兼治霍亂吐瀉證,手足轉筋灸可痊。

(9)《肘後歌》:股膝腫起瀉太沖。

(10)《勝玉歌》:若人行步苦艱難,中封、太沖針便痊。

(11)《通玄指要賦》:且如行步難移,太沖最奇。

(12)《素問·上古天真論第一》:女子二七天葵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能有子。

(13)《雜病穴法歌》:赤眼迎香出血奇,臨泣、太沖、合谷侶;鼻塞鼻痔及鼻淵,合谷、太沖隨手取;舌裂出血尋內關,太沖、陰交走上部;手指連肩相引疼,合谷、太沖能救苦;七疝大敦與太沖。

(14)《素問·至真要大論第七十四》:太沖脈絕,死不治。

(15)《席弘賦》:手連肩脊痛難忍,合谷針時要太沖;腳痛膝腫針三里,懸鐘二陵三陰交。更向太沖須引氣,指頭麻木自輕飄;咽喉最急先百會,太沖照海及陰交。

(16)《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太沖足大趾,節後二寸中。動脈知生死,能醫驚癇風,咽喉並心脹,兩足不能行;七疝偏墜腫,眼目似雲朦,亦能療腰痛,針下有神功。

(17)《十二經治症主客原絡歌》:氣少血多肝之經,丈夫潰疝若腰痛,婦人腹膨小腹腫,甚則嗌乾麵脫塵,所生病者胸滿嘔,腹中泄瀉痛無停,癃閉遺尿疝瘕痛,太(太沖)光(光明)二穴即安寧。

(18)《玉龍歌》:行步艱難疾轉加,太沖二穴效堪誇,更針三里中封穴,去病如同用手抓。

(19)《針灸聚英》:若患者脈弦,淋溲,大便困難,四肢經脈不通,腹脹,此為肝病。倘若全身關節疼痛,則可刺太沖,調氣血以利關節。

(20)《醫學入門》:配大敦,治七疝;配合谷,治鼻塞、鼻痔、鼻淵。

(21)《卧岩凌先生得效應穴針法賦》:神門去心內之獃痴,應在太沖。且如行步難移,太沖最奇,應在丘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血壓 的精彩文章:

這些地攤菜,一直不被重視,卻是高血壓的剋星,每天吃點,血壓穩降!
原創:高血壓才是健康最大殺手,這些高血壓病因你知道嗎,快快預防起來

TAG:血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