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唐代盛行的「卻扇」,起源於晉代,宋代取而代之「卻扇」的則是「蓋頭」

唐代盛行的「卻扇」,起源於晉代,宋代取而代之「卻扇」的則是「蓋頭」

「卻扇」是來自「掩扇」。這一風俗的傳說源頭是女媧婚配神話故事,而真正起源於魏晉時期。晚唐傑出詩人李商隱的《代董秀才卻扇》詩:莫將畫扇出帷來,遮掩春山滯上才;若道團團似明月,此中須放桂花開「。這是董秀才結婚時,李商隱作為儐相,代之而寫的詩歌。詩作的目的,是要把此」扇「除」卻「(拿開)。李商隱的詩句,已告訴我們」卻扇「,是來自」掩扇「。民間又稱作」去扇「、」除扇「;而」掩扇「,則又稱之為」遮扇「、」隱扇「。

在唐代李冗的《獨異志》里記載:昔宇宙初開之時,只有女媧兄妹二人在昆崙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妻,又自羞恥。兄即與妹上昆崙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於是煙悉合。其妹即來就兄,乃結草為扇,以障其面。今時人娶婦執扇,象其事也。從這段文字中看出,這只是傳說而已。中國人發明扇的時代很早,《黃帝內經》里就有」五明扇「名的出現,晉人崔豹《古今注》中說:「雉尾扇,起於殷世高宗「,並說」周制以為王后,夫人之車服。輿輦有翣,即緝雉羽為扇,以障翳風塵也」。這些扇,都不是拿來「遮掩春山」的扇,婚禮上的「障面」用的是「團團似明月」的團扇。大量的出土文物證明,漢代及漢代以前的扇,一般都是半個「門」字,扇面呈現長方形,扇柄偏於一側,也稱之為「偏扇」。

晉中書人令王珉,好持白團扇,與嫂婢謝芳姿發生戀愛,情好甚篤。嫂撻婢過若,王珉聞而止之。聰明的謝芳姿再也見不到王珉了,則寫了這樣一道詩寄贈王珉:「團扇復團扇,許持自障面。憔悴無昔容,羞與郎相見」,這便是《團扇郎歌》。南朝宋人劉義慶《世說新語》記載,東晉的溫嶠娶其姑母之女,「既婚,交禮,女以手披紗扇,撫掌大笑曰:我因疑是老奴,果如所卜」。這裡「以手披紗扇」,正是說明晉代時已有「團扇遮面」的婚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統婚禮何正剛 的精彩文章:

TAG:傳統婚禮何正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