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爭議中力推生物身份證計劃 信息泄露醜聞不斷政府遭質疑
【環球時報駐印度特派記者 鄒松 環球時報記者 鄭璇】「這一計劃會令世界銀行羨慕!」近日,印度最高法院對爭議中的「全民生物身份識別」計劃做出肯定評價。這一覆蓋12億印度人的計劃自實施以來就爭議不斷:政府希望通過生物身份證更加高效地分發福利物資,然而卻有人因為無法獲得證件餓死;雖然印度已經初步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生物身份識別庫,然而卻多次傳出信息泄露醜聞。印度將該計劃看作在數字經濟時代實現「彎道超車」的一個機會,但相應的配套措施卻不斷「掉鏈子」,使得印度在實現自己宏圖大志的道路上顛簸不斷。
「反窮人計劃」
從今年1月1日起,印度民眾的銀行卡、手機卡、各類電子錢包、駕照以及社保福利等統統要跟一種名為「阿達爾」的生物身份證掛鉤,否則就不能使用。「阿達爾」在印地語里有「基礎」、「 支持」和「食物」等多重含意。2009年,時任印度總理辛格以此為名發起一項生物身份識別計劃,旨在通過收集民眾的指紋、虹膜等生物信息,輔以照片、出生證明等,創立一種更具唯一性的「生物身份證」。該系統的好處在於,每一個印度人都會擁有一個12位數字的「生物身份證」,政府通過將其聯網並與相應的稅收、福利、證照等系統掛鉤,可以做到更具透明化的社會管理。
然而英國廣播公司(BBC)27日的調查報道卻顯示,很多印度貧困人群卻因為難以獲得生物身份證而挨餓,甚至死亡。原來印度很多救濟物資發放點將生物身份證和救濟卡關聯,沒有新型身份證,就不能領取救濟物資。然而在民眾申領「阿達爾」身份證的過程中,卻遭遇種種問題,比如行政人員索賄、偏遠地區網路連接不上等。
住在賈坎德邦的德維一家就是受害者之一,一家五口每個月都有近一周時間斷炊。在他們村子裡,有350人依賴救濟食品生活,但是60人沒有「阿達爾」身份證。「好的時候,他們能吃到米飯和咖喱土豆;但壞的時候,就什麼都沒有。飢餓常伴左右。」BBC指出。去年9月,該邦11歲女孩庫瑪麗餓死。在此之前,因為沒有生物身份證,她家已經數月未能領到救濟食品。類似的案例在印度大約有6個。
印度社會福利保障協會副秘書長拉茲丹就此批評稱:「一刀切式地將社會福利與生物身份識別系統捆綁,使得社會中很多特殊情況被忽略,由此造成很多混亂。」他舉例稱,印度農村有不少勞動者因手指受損造成生物信息採集不全,他們很可能由此被排除到福利體系之外。
信息泄露頻發
印度生物身份識別資料庫的合法管理機構是該國唯一身份認證管理局。該部門在去年11月聲稱,資料庫絕對安全可靠,不會發生任何數據泄露問題。然而在今年1月和2月,卻相繼爆出10億多民眾信息泄露醜聞和「阿克賽斯銀行事件」。
《印度論壇報》今年1月報道稱,只要花500盧比(約合人民幣51元),就能在社交軟體「WhatsApp」上買到印度10億多民眾的個人信息,包括他們的指紋、姓名、身份證號等。不僅如此,如果再加300盧比(約合人民幣30元),還能獲得可加快列印相關信息的「軟體」。
阿克賽斯銀行是印度的第三大私有銀行,該機構的一名生物信息採集員利用職務之便,複製了397個客戶的信息。儘管警方聲明這些信息最終沒有被商業利用,但印度生物身份識別系統的可靠性再度成疑。
在印度理工學院德里分校教授信息管理課程的斯坦特里向記者分析稱,從2017年後,印度生物信息採集器都加裝了政府統一認證的晶元,理論上做到了生物信息本身與採集渠道均可查,但事實上從採集器到存儲器再到聯網系統都存在被「克隆」的可能。另外對黑客而言,生物身份識別系統核心存儲器的加密系統並非無懈可擊。
繼續推行
儘管面臨著各種風險,印度顯然並不打算停下快速推行「阿達爾」身份證的腳步。印度工業聯合會產業政策部主管普拉卡什表示,這是印度在數字經濟時代實現「彎道超車」的又一機會。他分析稱,印度初步建成的全民生物身份識別資料庫已成為世界性的數字經濟實驗場,從名牌IT企業到初創信息公司,均試圖依賴這一資料庫開拓服務市場。目前印度政府、科技、法律等各界共同努力的目標是減少可預知的風險。
儘管今年年初,一些反對生物身份證的民眾將該計劃告上印度最高法院,但目前印度社會保護個人隱私的意識普遍不強,因此政府繼續推行「阿達爾」身份證的阻力並不大。拉茲丹稱:「印度任何一家超市,結賬時都會問你手機號碼,沒有人覺得這有什麼不妥。而類似的個人信息販賣越來越普遍,手機詐騙越來越多。」印度最高法院對於民眾上訴的回應也是傾向於支持「阿達爾」身份證:「墜機的風險一直都存在,但我們不能就此不坐飛機。」


※法國蜘蛛人攀登187米大樓 曾成功挑戰迪拜最高塔
※又有中國漁船被扣押 韓媒:涉嫌「無許可」作業
TAG: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