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是三國末期最為傑出的軍事家,是關懷君主的一個好謀臣

他是三國末期最為傑出的軍事家,是關懷君主的一個好謀臣

鄧艾於曹魏政權的鞏固,於司馬氏政權的建立,於天下的統一,實在是功不可沒。鄧艾(197-264)字士載,義陽郡棘陽(今河南新野)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公元263年他與鍾會分別率軍攻打蜀漢,最後他率先進入成都,使得蜀漢滅亡。後因擅自行事,遭司馬昭疑忌而被收押,被衛瓘派遣的家將田續所殺害。

鄧艾是三國末期最為傑出的軍事家,其才能可比諸葛亮與司馬懿。鄧艾在戰爭中目光遠大,見解超人,具有難得的戰略頭腦。作戰中料敵先機,始終能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在與姜維的數次交戰中未嘗敗績。其偷度陰平一役,堪稱中國戰爭史上歷次入川作戰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為軍事史上的傑作而載入史冊。但鄧艾雖善於作戰,卻不善自保。史學家陳壽在《三國志·魏書·鄧艾傳》中對此作了客觀的評論:「鄧艾矯然強壯,立功立事,然暗於防患,咎敗旋至,豈遠知乎諸葛恪而不能近自見,此蓋古人所謂自論者也。」

鄧艾小時候曾全家舉遷過一次,不過還是沒有遷出今天的河南省,只是相當於跨市遷而已;鄧艾小時候其實曾是一個放牛娃,因為年紀還小,再加上沒有父親支撐家裡,所以當了一段時間放牛娃。但是這並不影響他內心的發憤圖強,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他才在心裡下定決心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出人頭地。起先,他也不叫鄧范,鄧范是他後來在今天河南許昌讀書時自己改的,但是後來因為與別人同名才又改鄧艾的。因為鄧艾家庭階級在那時候相當於農民,在那時候也多是種田的份但是鄧艾卻通過自己的努力當上了在當時看起來身份遠遠觸不到的不可能的官職,所以現在還流傳的寒門出貴子在當時是經常可能的,但是如果放在今天就很難實現。鄧艾雖是從小官開始做起,但是即便是小官也是上天給他這種出身卑微的人的一個天大機會。

鄧艾自幼喪父,鄧艾生活在戰爭頻仍、社會動蕩的年代,生活在土地高度集中、豪強兼并劇烈的中原,日子的艱難是可以想見的。不過,鄧艾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這對他的一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攻下荊州後,曾強行將當地人民北遷,鄧艾及其母親、族人便在這時被強遷到汝南(今河南上蔡)作屯田民因年幼,鄧艾最初是當放牛娃。但他從小有大志向,決心通過奮鬥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十二歲時,又隨母至潁川,讀到已故太丘長陳寔碑文中的兩句:「文為世范,行為士則」,欣然向慕,於是自己命名為鄧范,字士則。後來,宗族中有與他名字相同者,遂改今名。

鄧艾家貧,到汝南後為地主放牛度日。與眾不同的是:鄧艾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中竟能看能寫,可能他母親是識字的,家道敗落後並沒有忘記教孩子讀書認字。鄧艾做過都尉學士,因為口吃,不能在主官身邊做事,而被分配去管理稻田和牧場。有個同事的父親可憐他家太窮,送給他很多財物,鄧艾又一次與眾不同:他當時沒有表示感謝。與眾不同的還有,他每次看到山川大澤,總是籌劃軍隊紮營的地方。一個因口吃而上不了台盤的小窮官,竟然想帶兵打仗,看到的人沒有不笑話他的。也許,鄧艾是太窮、太自卑、太孤寂、太渴望出人頭地了,所以才一門心思鑽研這些似乎很不靠譜的事。

景元三年,即公元263年秋,司馬氏的南征,遭遇蜀漢姜維的頑強抵抗。大將軍鍾會於劍門關外七百里踟躕不前,眼看魏軍的南征將功虧一簣,是一個被鍾會瞧不起的鄧大將軍,定計智取,偷渡陰平,為司馬江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鄧艾渡陰平,取成都,歷盡了千辛萬苦,流盡了血汗,多次險些丟了性命,九死一生啊!史書記載:冬十月,沓中地帶,朔風凜冽。鄧士載攜同司馬師纂和兒子鄧忠,率三萬魏軍,選擇七百里毫無人煙的陰平荒徑,悄然出發,劍指西南蜀漢劉禪。

鄧艾天生剛直而才思敏銳,因說話結巴,青少年時代的鄧艾頗受人嘲笑。然而鄧艾志存高遠,喜讀兵書,每到一處,即指點山川,好像自己真的是個將軍。他的舉動在周圍人看來很神經。由於出身貧困,加之口吃嚴重,所以晉級之路漫長,做到汝南這個地方的典農功曹(負責屯田的管理)時,老兄的歲數就已經不小了。鄧艾的命運轉折與司馬懿有關。有一年,鄧艾從汝南到洛陽,向朝廷主管農業的部門報告情況,被時任太尉的司馬懿看到,後者眼光獨到,一眼就發現:這個鄧艾太有才了!在司馬懿的提拔下,鄧艾升為尚書郎。雖說話不利索,但他多獻奇計,受到領導好評。

鄧艾之所以想當將軍,恰恰是因為他出身貧賤,在亂世,當將軍是威風八面的事情,屬於弱勢群體的鄧艾當然很神往,何況,金戈鐵馬本就是男兒的志向。司馬懿的賞識,給了鄧艾一展所學的機會,但是終究是個文官,和鄧艾的志向有些不符合。司馬懿確實很欣賞鄧艾,委派他到蜀國前線,公元243年,鄧艾出任參征西軍事,轉任南安太守。

司馬懿並沒有看走眼,鄧艾在魏國戰略儲備和軍糧運輸方面的貢獻是巨大的,可以說:是鄧艾解決了魏國在戰爭中的後勤保障問題。在巡視陳縣(今河南淮陽)、項縣(今河南沈丘)以東直到壽春一帶時,鄧艾認為「 田良水少,不足以盡地利,宜開河渠,可以引水澆溉,大積軍糧,又通運漕之道。」於是作《濟河論》來參述自已的看法:「昔破黃巾。因為屯田,積穀於許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軍征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以為大役。陳、蔡之間,土下田良,可省許昌左右諸稻田,並水東下。令淮北屯二萬人,淮南三萬人,十二分休,常有四萬人,且田且守。水豐常收三倍於西,計除眾費,歲完五百萬斛以為軍資。六七年間,可積三千萬斛於淮上,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以此乘吳,無往而不克矣。」

司馬懿全部採納了他的意見。從正始二年(241年)起,魏國在淮南、淮北廣開河道,大舉屯田。北以淮水為界,自鍾離以南,橫石以西,至沘水源頭之間的四百多里範圍的土地上,五里設置一個軍屯營。每營六十人,一面屯田,一面戍衛。同時,淮陽、百尺兩條河渠也拓寬了,從黃河引水注入淮水和潁水,潁南、潁北修成了許多陂田。淮水流域挖掘了三百多里長的水渠,灌溉農田二萬頃,從而使淮南、淮北連成一體。幾年之後,從洛陽到壽春,沿途兵屯相望,雞犬之聲相聞,一改過去的荒蕪景象。從此,淮水流域的水利和軍屯建設得到飛速的發展。每當東南有戰事,大軍便可乘船而下,直達江淮。靠近前線軍資糧食有儲備,又沒有水害。這些,都是鄧艾的功勞。

鄧艾在滅蜀之戰中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靠運氣。但是他要死,這是肯定的,無論滅蜀之戰是否能夠成功,司馬昭都會搞死鄧艾,這是必然的。因為關中地區在地理上和中原是兩個板塊,只有潼關這一條主要的大通道保持聯繫,從南陽走武關進入關中都是山路,不大好走。所以,關中地區是很容易形成割據的。雍涼地區是司馬懿後來賴以和曹爽叫板的基本盤,在司馬懿離開之後,郭淮、陳泰等人先後執掌雍涼地區的軍權。

司馬懿離任之後,一度由曹真信任的夏侯玄擔任征西將軍,都督雍涼二州諸軍事,全權負責對蜀漢的戰爭。高平陵之變後,夏侯玄被征入朝,郭淮、陳泰等人相繼擔任征西將軍,全權負責關中戰區。此外,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和司馬孚的兒子司馬望也曾先後擔任征西將軍,駐守關中地區。郭淮、陳泰是司馬懿的老部下,司馬懿還是比較信任的。但在司馬懿死後,司馬師主政時期,淮南地區發生了毋丘儉、文欽的叛亂。其中文欽曾寫信給時任征西將軍的郭淮,約郭淮一起騎兵,從東西兩面夾擊,希望能夠一舉消滅司馬師的勢力。但當時的郭淮實際上已經死了,只是文欽不知道。但這顯然引起了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對關中地區的警惕和懷疑。

魏齊王正始四年(公元243年),四十六歲的鄧艾被調往西北,後就任南安太守,掌握地方軍政。六年後,蜀國姜維率軍攻重鎮雍州,魏徵西將軍郭淮與雍州刺史陳泰疲於應對,調令鄧艾參與軍事行動,後者的軍事才能終於有了發揮的機會。在作戰中,鄧艾顯示了作為一個將領的最大優勢,即判斷準確。在敵人未行動之前,便已猜測出對方的動向。依此作戰,取勝自然。這個厚積薄發的中年人至此開始走紅。在魏蜀相持的歲月里,有一段時間,鄧艾回到青年時代待過的地方,任汝南太守。衣錦而還,鄧艾別有一番感受在心中,心中生出驕傲,也是人之常情:閉嘴吧,當年嘲諷我的人們,你們都閉嘴吧!他們真的都閉嘴了。人生快意之一,即是把當年輕視你的人踩在腳下!當然不是打擊報復,我所說的踩在腳下,只是說把當年的那些輕蔑的神情踩在腳下,讓它們永世不得翻身。

公元249年,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派雍州刺史郭淮取代夏侯玄的軍事長官職務,引起右將軍夏侯霸的疑懼,夏侯霸投奔蜀國。鄧艾作為司馬懿的心腹到,前線掛職鍛煉,他在白水關第一次遇到了日後的大對頭姜維。鄧艾以南安太守的身份對麴城進行圍困,姜維引兵救援,結果被陳泰堅守牛頭山,郭淮抄襲蜀軍洮水後路,姜維被迫撤退。

鄧艾在西部的駐守,使司馬氏能夠西顧無憂,得以放心剿滅淮南地區的軍事勢力,而不用兩線作戰。軍事上的得勢使鄧艾對於政治上的敏感下降,當年司馬懿之所以能夠在魏國得勢,就是因為有對蜀國的戰功和對公孫淵的討伐,鄧艾對於蜀國屢戰屢勝,無論是戰功還是威望都已和當年的司馬懿不相上下。伐蜀有功的大將鄧艾以謀反的罪名被拿下了。後來他的兒子鄧忠以及其他兒子一樣被殺。只有妻子和小孫子流放。可惜啊,雖然後來被平反昭雪但是對於鄧艾來說沒有用了,鄧艾死的時候彷彿又看到了那個在夕陽下,在山坡上對著小河和山丘指揮作戰的自己的身影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紅薯說 的精彩文章:

小米USB充電器60W快充版對比Anker5口USB充電器:小米更具性價比

TAG:紅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