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醫不是慢郎中:鄧鐵濤治療急腹症經驗

中醫不是慢郎中:鄧鐵濤治療急腹症經驗

幾天前被中研學子李小嬌在高鐵上應用針灸急救乘客的新聞刷屏,在高鐵上西醫束手,李小嬌經過簡短的望診和切診,發現患者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四肢逆冷,左寸脈微欲絕,已是厥逆狀態。現場西醫大夫測不到血壓,詢問家屬得知患者平素血壓較高,近日患腸胃炎,身體不適,未吃早飯,已口服硝酸甘油。由於列車上沒有急救藥物及設備,西醫大夫此時束手無策。列車長緊急通知福州站準備120救護車,然而從福清到福州還要近半小時,患者命懸一線。危急關頭,李小嬌告訴家屬,自己可以扎針試試。在徵求家屬與現場西醫大夫同意後,她重新號脈,發現左脈全無,人中已平,陰陽隔離,已是危象。

第一針,李小嬌選「鬼門十三針」的第一穴:鬼宮人中穴。一下針,患者便大叫一聲,已醒神開竅,陰陽相交,回厥。第二針,選取左側內關穴,並囑患者吸氣、吐氣配合呼吸補瀉法以催針行氣。第三針選取左側中指的十宣穴。三針後,患者神智已恢復。隨後,又在右手內關穴行第四針,重新號脈左脈已平,西醫大夫測血壓已基本正常。拔針後,患者可以走動。傍晚時分,列車到達濟南站,患者提前下車前往醫院治療。一個月後,家屬寄來感謝信,讚揚李小嬌同學見義勇為、膽大心細。

中醫不是慢郎中,中醫治療急症宜有其優勢,現節選鄧鐵濤治療急腹症的診治經驗,分享給大家。

(以上文字摘自「中國中醫科學院學生處」)

ps:封面圖片來自李編輯,攝於卧佛寺

急腹症

作者/鄧鐵濤

急性闌尾炎

急性闌尾炎來勢凶急,患者腹痛難忍,煎藥費時,應先施針刺,在闌尾穴(足三里穴下壓痛點是穴)用瀉法深刺之(用一進三退的瀉法),運針10~20分鐘,接電針機半小時,再留針1小時。此時病人痛已大減。然後進大黃牡丹皮湯1劑,若3小時後不瀉下,可再煎1劑服之,意在必瀉下,瀉出物如河泥或帶紅色,不忌。若每天1劑,一般3天癥狀已消失,但仍宜服藥3劑,以求根治。曾有人認為中醫治療複發率高,倒不如手術能根治,其實是未治徹底所致。故當癥狀消失,白細胞亦已正常,而患者舌苔仍白厚或脈仍數者,則應服至苔薄脈不數才能停葯。筆者近年來治闌尾炎多採用下述治療方法:

1.單純性闌尾炎

針刺闌尾穴(雙側),如上述手法(一連3天,每天1次)。

方葯:生大黃9~15g(後下),蒲公英15g,冬瓜仁30g,桃仁9~12g,丹皮9g,皂角刺12g,芒硝6~9g(沖服)。水煎服。每天1劑,重症每天2劑。

治療3天後,一般病者多已無自覺癥狀和腹部體征。可隨證加減再服3劑。或用大黃四逆散(自擬方)

生大黃(後下)9g,冬瓜仁30g,桃仁9g,柴胡9g,赤芍9g,枳殼6g,丹皮9g,甘草6g。若脾虛、氣虛者,可加大棗或党參、黃芪之屬,但不宜重用,以免滯邪。

2.闌尾膿腫

可按上法治療,並加三黃散外敷。方法是用蜂蜜適量加水調勻,敷在闌尾膿腫之腹部投影處,即麥氏點。葯干即換,若葯未乾,可在12小時內將葯取下攪拌1次再貼上,24小時後換藥。癥狀消失後,仍應服大黃四逆散3劑,以鞏固療效。

3.闌尾炎合併瀰漫性腹膜炎

(1)針刺闌尾穴同前法。

(2)用地膽頭90~100g,水煎約200ml保留灌腸。

(3)外敷三黃散(如上法)。

(4)內服方葯:生大黃(後下)12g,桃仁15g,冬瓜仁45g,金銀花30g,蒲公英18g,連翹30g,皂角刺15g。水煎服,每天1~2劑。

(5)癥狀消失後,可加減上方再服數天,以鞏固療效。最後用健脾法,如四君子湯合四逆散之類數劑,以作善後。

慢性闌尾炎

可用大黃牡丹皮湯:生大黃9g,丹皮9g,冬瓜仁30g,桃仁9g,芒硝6g。待疼痛發作時服3~5劑。如此停停服服,可以治癒。若慢性闌尾炎急性發作,則可按急性闌尾炎處理。方法同前。

膽道蛔蟲

本病屬中醫「蛔厥」的範圍。確診後,可按下法順序治療:

(1)選粗針針刺四縫穴,每穴捻轉1分鐘,並擠出水液或血點。同時給予葡萄糖滴注,患者多在輸液後開始安靜。

(2)食醋30~50ml微溫服。如無食醋,可用30%醋精稀釋100倍,每服30~100ml。

(3)煎服膽蛔湯。本方是筆者下鄉巡回醫療時所擬,曾刊於1974年版《方劑學講義》中,療效尚好。本方有安蛔與驅蛔作用,是治療本病的主方。方葯:烏梅12g,檳榔18g,使君子(打)30g,榧子(打)30克,苦楝根白皮15g,鬱金12g。水煎服。每天1~2劑。

如患者出現發熱、黃疸,可另用雞骨草、柴胡、茵陳、鬱金、大黃之屬治之。宜禁食1~2天。

膽囊炎與膽石症

中醫無膽囊炎和膽石症的病名,但可根據它們的癥狀辨證,得出治法。它們的臨床表現近似於中醫文獻所說的「結胸發黃」,一般屬於肝膽鬱結兼濕熱內蘊的一類疾患。如膽絞痛,是痛有定處不移,痛處近脅部屬肝膽部位;寒熱往來,是少陽膽經病證的特徵之一:腸胃癥狀,則是肝氣鬱結,侵犯脾胃,運化失常所致。由於濕濁停留,郁濕化熱,而成「瘀熱在里身必發黃」的黃疸。關於膽石症服藥治療的報道不少。如遵義醫學院、天津南開醫院等的排石湯,證明均有效。最近報道用服藥加電針治療,效果也不錯。

我認為:治療此二病苦寒葯不宜常用,否則易損傷脾胃,影響病人體質。特別是慢性炎症時期,過於苦寒攻下則有虛虛之弊,此時的治療方法,應舒肝利膽排石兼予健脾活血。可常用以下方:柴胡9g,太子參15g,金錢草30g,鬱金12g,白芍15g,蒲黃6g,五靈脂6g,甘草3g。

熱盛者去太子參加黃芩、梔子;

濕盛者去太子參加茵陳、木通;

大便秘結者去太子參加元明粉、枳殼或大黃;

脾虛多者加雲苓、白朮。

上方可以多服,病人脾得健運,疼痛減少,飲食增加,身體自復。以後可以每月連服五七劑或每半月內連服四五劑,以防膽石停留引起複發。上方已治癒多人,其中有些是手術後疼痛一再複發,擬再進行手術治療者。

尿路結石

尿路結石與中醫的石淋基本相同,往往引起急腹痛或腎絞痛之癥狀。中醫認為此病的病機,是由於濕熱下注,蘊蒸日久所致。治療宜用利水通淋法。用方如八正散(車前子、木通、瞿麥、萹蓄、滑石、甘草、梔子、大黃)之屬。單味葯(如金錢草)治療已有很多報道,肯定有排石的作用,近人多用。筆者不太贊成多服大劑清利濕熱之葯,原因是往往石未攻下而正氣先傷,因而喜用導赤散加減。

方葯如下:金錢草30克,生地15克,廣木香6克,海金沙3克(沖服),小甘草3克,木通9克。此方有生地,能利水而不傷陰。若小便刺痛,可加小葉鳳尾草24克,此外琥珀末或砂牛末可與海金砂交替使用。砂牛與雞內金有化石的作用,宜研末沖服。

對於腎絞痛或腹痛甚者,可當即用拔火罐法治療,其效如桴鼓。痛在腰背者罐口放在腰背部痛點處(罐口余部偏於下方);痛在腹部者,罐放腹部。此法不僅能止痛,而且能使結石往下滑。筆者曾治一病人,3次絞痛,拔罐3次後使結石入膀胱。

此病雖因濕熱所致,但有些病人,因久服清利之劑,反見虛寒之象。此時的治法,則應更改。有些屬氣虛的要在排石葯中重用黃芪;有些腎陽虛的,則需附桂或附桂八味丸加金錢草、琥珀末之類治之。總之應辨證而加減化裁,不可執一。

腸套疊

此病多發於體胖色白的嬰兒。體胖色白形似健康,實多屬氣虛體質。氣虛脾失健運,轉樞逆亂而致本病。治療方法為:

(1)方葯:旋覆花5g,代赭石(先煎)15g,党參9g,炙甘草5g,生薑2片,大棗3枚,法半夏9g。上藥慢煎,服後半小時,繼用下法。

(2)蜂蜜100ml,加開水200ml,待溫度為37℃時,灌腸。與此同時,用梅花針扣擊腹部腫塊。筆者曾治2例,1次即愈,效果甚佳。

蛔蟲團梗阻

本症臨床表現多為陣發性腹痛,多位於臍周,常兼吐蛔,腹部可捫到繩索狀團塊,但易改變形狀和部位。

治療可按下法:

(1)花生油或豆油30~40ml,或用食醋30ml,口服或胃管給葯。

(2)針四縫穴。用粗針,每穴入針後捻轉1分鐘左右。

(3)上法治療約2~3個小時後,再服膽蛔湯以驅蛔。

(本文為1973年講稿)

(本文刊於《新中醫》1975年第2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杏林墨香 的精彩文章:

人到中年,養生該吃點啥?

TAG:杏林墨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