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我們現在那麼容易生病?為什麼現代女性健康會出現這麼多複雜問題?

為什麼我們現在那麼容易生病?為什麼現代女性健康會出現這麼多複雜問題?

薛長勇301醫院營養科主任醫師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營養科主任醫師、教授、研究員,中國營養學會臨床營養分會主任委員、全軍醫學專業委員會營養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營養學報》編委。本文專家之一。

樊正倫北京崔月犁傳統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1946年生。原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古籍研究室主任,有從醫40年的經歷,現為北京崔月犁傳統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平心堂中醫門診部法定負責人。本文專家之一。

導讀

發胖會帶來很多問題,高血壓、高血脂等等。高血壓,年輕時沒什麼太大感覺,但十年以後,心、肝、腎、腦都要受到影響,我們常見的中風、腦梗大都是高血壓引起的。

1

發胖不是發福,是發禍

中年發胖,很多人都稱「發福」了,其實是「發禍」。發胖會帶來很多問題,高血壓、高血脂等等。

高血壓,年輕時沒什麼太大感覺,但十年以後,心、肝、腎、腦都要受到影響,我們常見的中風、腦梗大都是高血壓引起的。一旦腦梗、癱瘓,生活不能自理,全家都跟著受累,所以,我常說,一人腦梗,全家癱瘓。

我在門診碰到過很多有錢人,四十幾歲腦梗好多次。如果四十多歲出現一次大的腦梗,這一輩子就毀了,有再多的錢有什麼用?帶不走,也花不了。我們往往以這個人掙錢的多少來判斷他的成功和價值,實際上,錢的作用只是讓我們活得更長久、更健康、更有意義。

以粗茶淡飯養養胃,

用清新空氣洗洗肺,

讓燦爛陽光晒晒背,

忘卻塵世的苦和累。

2

吃好早午飯,睡好子午覺

人和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一年四季如此,一天也是如此:

半夜相當於冬至,陰氣最盛;

正午12點相當於夏至,陽氣最盛。

脾胃偏弱的人,早上、中午的飯一定要吃好,因為可以藉助自然界的陽氣幫助你促進消化吸收。晚飯切記少吃點,別早上、中午都湊合,晚上吃得豐盛。

吃得太飽太好,就易得富貴病。《黃帝內經》講「膏粱之變,足生大疔」,老吃大魚大肉這些東西,就會出現糖尿病的癰、瘡、疽。

糖尿病在中國古代叫消渴病,老百姓很少得,都是富家人得。人吃得太好了,不能消化,就會變成內熱,出現了消渴癥狀。「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咱們現在跟過去帝王的生活差不多,天天都吃好的,所以很易導致血糖、血脂高。

一些老年人,平常孩子們不在家,就對付著吃,早上、中午都吃剩的,晚上孩子回來了,就做頓好的,孩子吃得挺香,他看著也想吃,孩子也說您累了半天多吃兩口吧,老人於是多吃了兩口,結果,半夜就叫120了。

這是因為什麼?早上、中午吃得多了,心氣可以借自然界的陽氣,晚上借不了。脾胃屬土、心屬火,土和火是兒子和媽媽的關係,火生土。心是媽媽,脾胃是兒子,本來媽媽這兒一高興,心氣就散,力量就弱,您這邊又多吃東西,吃完東西要消化,脾胃要加大工作,但脾胃功能弱,自己沒勁了就要跟媽媽借勁,中醫講這叫子盜母氣。本來媽媽就已經很弱了,你這邊再增加它的負擔,半夜可不就犯病么?

中國人特彆強調老年人要睡子午覺,就是子時和午時,這是兩個很重要的時辰:

半夜12點至1點:是子時,這時陰氣最盛,陽氣初生的時間;

中午11點至1點:是午時,是陽氣最勝,陰氣初生的時候。

陰陽兩氣只有生才有升,有了升才有化、收、藏,如果在生的時候你就轉化了它,那就找不到感覺了。所以子、午兩時對老年人尤其重要。中國古代很多人吃兩頓飯,不是因為沒糧食,早上9點至10點是脾胃最好的時候,下午2點至3點是小腸功能最好的時候。所以建議老年人最好睡子午覺,吃兩頓飯,對老年人的養生極其有益。

3

年輕時,你找病;年老時,病就來找你了!

今天想喝酒,猛喝一番,明天不想吃早餐,又不吃,這樣太隨意的生活可不行。

就像開車,路好,車也好,但一腳猛踹油門,車速達200邁;一腳又猛踩剎車,立馬停下。車不舒服,人也不舒服。

這酒啊,

看起來像水,

喝到嘴裡辣嘴,

流到肚裡鬧鬼,

走起路來絆腿,

半夜起來找水,

早上醒來後悔。

人的健康要靠平常定期維護,而不是等到出了毛病再找醫生。好比都知道要經常給車做保養,如果你不保養,車就會出毛病。剎車片不經常換,車就剎不住。

記住:年輕時,你找病;年老時,病就來找你了!

4

愛開空調不出汗,遲早要作病

常說夏天不熱,冬天不冷,遲早要作病——這是什麼意思呢?

冬天由於氣血閉藏,儲藏營養,為明年的生髮做好準備。冬天冷的時候毛孔處於閉塞狀態,有助於氣血內收;夏天熱的時候毛孔開放,有助於氣血往外走,這時候如果常開空調,代謝不暢,能不得病嗎?

農村很多上百歲的老人都住平房,因為平房冬暖夏涼,這些老人得地氣,能長壽。在平房裡消暑,我不主張用空調,最好是用扇子,小大由之。

現在大家都住樓房,不得不用空調,空調出來的是透骨頭的風。年輕人陽氣旺盛可能不覺得,男同志過了32歲,女同志過了28歲,再老呆在空調房裡,就覺得透骨的涼氣。「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冬天的熱風,夏天的寒風都是和時令季節不同的風,就是賊風,對身體健康特別不利。

夏天,人的氣血由內向外走,外面的氣血越來越旺盛,而裡面的陽氣就相對不足了。所以這時候要用點西洋參這樣的藥物輔助你的陽氣。

夏天特別熱,出汗特別多的時候會覺得心慌氣短,因為汗液出去的同時,你的陽氣擴散了。中醫大夫這時候叫你吃點生脈飲:

人蔘,補中氣

麥冬,清肺氣

五味子,收心氣

這是唐代中醫大家孫思邈創造的方劑,是治療暑熱非常有益的方子。夏天多喝點生脈飲就不會感到很疲勞。

5

種子就是生命力,多吃五穀可養命!

無論以肉食為主的民族,還是以纖維性食物為主的民族都得吃穀物。為什麼呢?維持人的生命不僅僅靠脂肪、蛋白質,還需要無數具有生命力的種子。農村孩子吃的都是當年的新糧,即第二年的種子,儘管這些孩子很少吃雞鴨魚肉,但身體長得很健壯。現在城裡孩子什麼好吃的都有,卻老是吃陳糧爛穀子,養出的孩子不是小胖墩就是豆芽菜。

我們東方人是以穀物為主,老祖宗給我們消化纖維性食物的肚子不是一代人能改變的,但今天,我們的孩子們天天用這樣肚子去對付牛排、雞腿,能不長胖嗎?

說到吃飯,大家覺得很簡單,其實一點不簡單。五穀就是具有生命力的種子。《黃帝內經》講得很清楚,「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

五穀,是養命的,人要健康一定要吃五穀;

五果,是我們吃的水果、蔬菜,是幫助你消化的;

五畜,為益,肉類是起到補益作用的。

在穀物中,我特別要強調一下吃小米的好處,大家知道社稷的「稷」字就是小米的代稱。在所有的穀物里,我們的祖先是把最好的糧食供奉給上天。為什麼拿小米供奉上天?根據現代科學的研究,小麥、稻米就其營養成分,都比小米強,小米是粗糧。

但您看看小米,一粒小米就是一粒生命,一碗穀子種到地里是一大片。小米在任何貧瘠的土地上都能生長,具有極強的生命力。過去女人生完孩子為什麼喝小米粥?因為小米粥的補養效果特別好。維持生命要靠無數具有生命力的種子,所以大家一定要以五穀為養,五穀中的首選是小米粥,而且不要撇掉米油。

蔬菜的「蔬」,是草字頭下一個「疏」字,因為蔬菜有疏通的作用,當你覺得腸道不通暢的時候吃蔬菜有助於消化,再看葷菜,草頭下一個「軍」字,古代暈字和軍字是同源的。葷菜天天吃,越吃越糊塗,蔬菜越吃越疏通。

6

健康不能太機械

「牛奶里含激素,吃西紅柿可降解;西紅柿含殘留農藥,可服阿托品;服阿托品,小心生物鹼中毒,吃點扁豆吧;扁豆也有毒性呀!喝牛奶吧,牛奶能中和扁豆的毒性……」這是網上流傳的一個段子。

很多人都是這樣,擔心這個有激素,那個有農藥,於是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喝的。

其實,健康不能太機械,堅持一個正確的大方向走下去就可以了。

就像要從北京去上海,只要往南走,坐飛機也好、乘高鐵也行、還可以開車,甚至走著去都沒問題,目標都是一致的,都能到達,只是方式不同。

7

孝順父母,別請保姆

現在很多年輕人,因為工作忙,覺得照顧不上父母,心理有愧疚,於是花錢給父母請保姆,這也不讓干,那也不讓干。

這一點,我堅決反對。

給父母找保姆,未必是孝順。我一直強調,老年人能自食其力的時候,一定要讓他幹活。有句古話「人老先老腿」,當這個人不能動的時候,活動受限制,很多病就來了。

8

少吃一點、多動一點、開心一點

少吃一點 控制慢性病,首先要控制體重。

1、多食用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曾在報告中估計食用富含蔬菜和水果的膳食可以使全球癌症減少23%(最佳估計)、7%(保守估計)和31%(樂觀估計)。

2、粗糧至少佔全天主食的一半以上,而且要搭配細糧一起吃。

粗糧可以清除體內多餘的物質,具有減肥、降脂、降糖、通便的作用。粗糧主要包括穀物類、雜豆類、塊莖類,像玉米、小米、燕麥、蕎麥等都是市面上常見粗糧。

多動一點「民以食為天」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已經吃得很好、吃得很飽。缺乏運動是現代人的通病,所以提倡「民以動為先」。

建議每人每周進行相當於23個健身活動量的運動:

做飯、洗衣服、擦地板等,可達到3個活動量;

快走60分鐘、打網球35分鐘,可達到4個活動量;

一天一萬步,一周就能達到23個活動量。

開心一點 家庭生活的負擔、人際關係的緊張、社會競爭,日積月累,往往會造成某種障礙或生理機能失調。給您幾個緩解壓力的招:

沒樂找樂:培養興趣和情操,如唱歌、看電影;

體育運動:與同事、朋友、家人一起投身到運動中;

溝通交流:與最信任和親近的人訴說煩惱和憂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岐伯有道 的精彩文章:

胡希恕講傷寒論15
胡希恕講傷寒論1

TAG:岐伯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