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
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給你好運,但它們能讓你悄悄地成為自己。
——赫爾曼·黑塞
」
前半生的瘋狂,後半世的救贖
你能看出更深的東西
你就看
你不能看出更深的東西
起碼也讓你樂一樂
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
永失我愛
無人喝彩
過把癮就死
文|張策
越來越樂於接納更多不一樣的東西
最近讀書實在有趣,沒有了以前的「隨性」,看了一本書後就會反覆借閱,看個好幾遍——或許,這也算是一種進步,自己自然挺高興的:
高興於自己越來越樂於接納更多不一樣的東西:就像王朔的這本《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初拿起這本書,先是被它的外表吸引住了——封面幾近全黑,而在背封面上,某幾位君評論道:「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壇,沒有王朔就會失去很多趣味」「王老師常常把別人不敢說的和小聲說的真理大聲地說出來,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云云。
反正吧,第一印象就是王朔這個人「非主流」,還把自己標榜得老高。老實說,看的時候,第一遍完全「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第二遍看的時候,情節算是捋了一遍,明白點兒了;第三遍看,有了引起自己注意的細節;第四遍再翻一翻,忽然間有了自己的理解,也就是在這時候,才猛然間發覺——欸?背封面上那些人的評論真沒恭維那麼簡單,仔細想想,倒還蠻有意思的……
我「還算早」地知道了這條路不是這麼走的
不急,且聽我慢慢道來。布局很套路,一本中篇小說集,四篇也較為從容適中。先說第一篇,講的是一個靠冒充警察敲詐的無恥皮條客張明與兩個清純女大學生之間的情感故事。一開始女生吳迪死心塌地愛上張明,但張明自己都覺得對待「愛」這個字就像「屁」一樣,結果傷心欲絕的吳迪在張明被捕後割腕自殺。等張明出獄後,又上演了同樣的劇本:在張明借外出旅遊擺脫吳迪死亡的陰影帶給自己良心的譴責時,又被另一個女大學生愛上了。兩人相處情緒變化神似於之前一次,可謂十分精彩的反覆。最後,張明選擇了放手,讓欺負女孩的犯罪團伙得到了應有的制裁,自己則回到了故事開始的地方——自己的故鄉。
我一直認為這是這本書里最為出色的一篇,在閱讀的過程中,它帶給我一種強烈的焦灼,爾後合上書,總是不禁悲涼地嘆一口氣,內心陷入到一種空虛中。王朔戲謔反諷的獨特風格被體現得淋漓盡致,用第一人稱視角可謂把「我是流氓我怕誰」的立場擺得那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很複雜,難以言說。他明知勾搭女生不對卻仍然無法放手,致使自己越陷越深,放手之後本來毫無感覺,在知道吳迪「墮落」走上自己走的黑路時,又憤怒到要把引吳迪入行的人給捅了——也就是這樣一個壞人,他在公交車上主動把座位讓給抱小孩的婦女……書名起得實在好,主人公在入獄前的部分,有如攻擊性的火焰,而在出獄後的部分,則猶如包容性的海水。說心底話,我很替他悲哀,隨之而來的,是對作者王朔的同情。能把這樣的一個形象塑造得如此成功,我反而更不知道該如何剖析作者。我想,主人公,也是他內心的真實映射。因為這種故事,毋容置疑的「有故事」,也讓讀者有較普通作家之輩而言更為強烈的共鳴。但——真的有一點文化、思想,亦或內涵嗎?上文也說了,每次看完這篇,我都會覺得很空虛,空虛得令人頹廢,空虛得令人慶幸,空虛得覺得有趣。
當去了解王朔這個人的生平簡介時,我很逗地發現:王朔其人,沒上大學,很早就去闖蕩社會了,參過軍,當過衛生員,經過商,都不成功,才走上了寫作這條路-顯而易見,教育對他而言,是「不完整」的。所以——一個人過早地歷經大風大浪,體會世態炎涼,就成這樣一種態度的人了。我這個人,也玩世不恭,也黑色幽默,也愛諷謔,但也實在不想效仿-亦或者說是欣賞他。至少很慶幸——我「還算早」地知道了這條路不是這麼走的。
那我就不敢多說了,畢竟,還是沒經歷過。
咳咳,言歸正傳,還有三篇。第二篇《永失我愛》,一個患絕症的工人為了愛人與朋友的生活偷偷選擇「自我毀滅」,還在別人的誤解與鄙視下把一切都給了別人,高尚而凄涼;第三篇《無人喝彩》,我是解讀為高、中、低產階級的男男女女唧唧喳喳上演的一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鬧劇;最後一篇《過把癮就死》訴說的則是一對夫婦從相識、相慕、相愛、相厭、相恨、相離、相合的一系列過程。後來我又上豆瓣看看大家的觀點,顯然,王朔對愛情顯然有更深的理解-「你能看出更深的東西你就看,你不能看出更深的東西,起碼也讓你樂一樂」說得的確不錯,比如像第一篇就有網友解讀為「命運的海水波濤洶湧,愛情的火焰不堪一擊。」……有人說:「愛情這東西經歷過才能看懂」……好吧,那我就不敢多說了,因為畢竟,還是沒經歷過。
王朔完完全全站在了一代人的思想立場上
這本書我琢磨了很長一段時間,又覺得王朔之所以受很多讀者歡迎,是因為,他真的完完全全站在了一代人的思想立場上——「沉默的」60年代人。或許,歷史,讓那個時代的人有了心靈上的烙印,他們選擇了沉默。說到沉默,就不由得想起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那本書當時也給了我極大的影響。王小波即將高考時因為66年的文革,被派遣到鄉下當知青,也就是在那段時期,他便開始對「沉默」做探究與思考。他的一句話我認為極為精彩,那就是「沉默對於中國人而言,已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我想這句話體現在經歷了文革時期的那些人們身上,再合適不過了。也就是在這個時代的人「已然視沉默為生活方式」時,王朔他站了出來,以一個底層階級的身份立場高聲呼喊-顯然,歷史也能告訴我們,很多時候敢於第一個站出來大聲說別人不敢說的話的人,生前身後,總有一個能受推崇……後來王朔他能這樣走出文革陰影說亮話,開上這麼個頭,已然算得上人物了—唉,只可惜,這個頭開完就沒剎住頭-對於評論文革,現在已經有些顯得沒完沒了令人乏味了,這樣真的好嗎?真的有必要嗎?很好奇王朔時至今日對自己引發的這股「浪潮」有何感想。好了,就此打住吧,我想對於這種話題,還是少說為妙。
不過鮮有人知卻不得不一提的是,王朔在大紅大紫後,又當過很多電影電視劇的編劇,後來就有人說:王朔是靠作為一個沒有金錢,沒有地位,沒有光明的人諷刺戲謔發跡的,爾後等他成了富翁,他仍然去表達這些底層人的思想,豈不是很諷刺?
讀書筆記從來沒有寫過像這次這麼多
嘿嘿,以前名著經典讀得難以計數,讀書筆記也寫了不少,但從來沒有寫過像這次這麼多過,前所未有。而且是這麼一本再好也跟所謂「經典」掛不上號的書,一下子反而寫得洋洋洒洒,豈不是更為諷刺?但無論如何,一氣呵成直抒吾表,自覺寫得明快豪爽,更豈不為一大享受?畢竟,年少輕狂,出言不遜,言若有失,還請見諒。畢竟,我們這代人,有些事,終究看不懂,參不透,我想。
王朔筆下的愛情
尤其是在早期作品中
大都純潔真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