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留住我們的根

留住我們的根

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曾說,對中國歷史,我們要有溫情和敬意。

我想說,中國歷史太悠久,中華文化太燦爛,對待中華文化尤其是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更應該抱有溫情和敬意,因為,那是我們民族的魂,我們民族的根。樹沒有了根會枯死,民族沒有了根就沒有發展,就沒有未來。因此,要留住我們的根。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言文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而古詩詞又是文言文中的文學奇葩。是中國人,又有幾人沒讀過詩詞呢?即使是目不識丁的農夫也能吟誦李紳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即使是咿呀學語的孩童也能背誦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即使是流落街頭的流浪漢也會想起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是的,是古詩詞讓我們中國人找到了自己的身份認同,也找到了溝通古今的文化密碼。

在古詩詞里,我們能知曉古人是如何表情達意的。中國人歷來比較委婉含蓄,但卻細膩深情,愛情方面也是如此。「關關雎洲,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是一個男子對自己傾慕的女子最直接的表白。「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有約相見而女子不來,男子內心焦慮徘徊躑躅。還有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傳達的是對戀人深情的渴盼。而如今,現代人的談情說愛哪裡還有這種深情和浪漫?哪裡還有「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的單純?他們更多的是追求感官的刺激,追求情感的速溶,追求令人艷羨的炫耀。所以,讀這些古詩詞能讓我們多些等待少些急躁,多些純真少些虛榮,多些浪漫少些無聊。

中國古人不僅注重兒女私情,也關心家國天下。閱讀文言文,在感悟古人家國情懷的同時,也能強烈地激發我們血液里流淌的愛國因子。「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是當年的霍去病在漢武大帝面前的錚錚鐵言 ,如今聽來仍然叫人肅然起敬。「犯中華者,雖遠必誅」,又怎能不激起我中華兒女愛國護國的豪情壯志。「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被譽為「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林則徐即使被貶邊疆依然心繫國家和朝廷;而范仲淹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千古名言又曾激勵了多少仁人志士?「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正是我們中華民族在國難當頭、民族危亡之際所發出的民族最強音。正是因為這些飽含愛國情懷的詩句,讓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為國赴湯蹈火萬死不辭。

還有,文言文中還蘊含著許多做人的道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告訴我們為人處世要懂得推己及人,凡事多為別人著想;「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告訴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它讓我們懂得人生在世要有一種堅毅和擔當的精神; 「心底無私天地寬」,它讓我們懂得如果一個人心底坦蕩無私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的道理。還有「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讓我們懂得「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惟其磨礪,方顯玉成。」

縱觀歷史,我們的中華文化歷經種種艱難甚至劫難,卻依然綿延至今,生生不息。再橫看歷史:

猶記得,古代四大文明古國,除了中華文明得以保留和延續外,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文明都全部在歷史的長河中銷聲匿跡了,為何?

猶記得,抗戰時期,當日本佔領大半個中國,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之時,中國的有識之士依然堅毅地喊道「我中華國永不滅」,為何?

答案是,因為中華文化的根保留下來了:漢字依然在被書寫,詩經依然在被吟唱,唐詩宋詞依然在被背誦,四書五經依然在被研習,《史記》《三國》依然在流傳,中華文化依然在被傳承。「文化不滅,國家永存」,這是歷史的自然規律。

親愛的中國人,請你想一想:中國人讀中國書,寫中國字,學中國文化,傳中國文化,難道不是理所應當的嗎?再者,放眼全球,當下的中國正在由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這背後離得開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嗎?而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崛起,隨之而來的必然是中華文化逐漸走向世界。請看,如今的世界正用欣賞的眼光打量中國的變化,正用聆聽的姿態傾聽中國的聲音。作為中國人,你難道不為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嗎?你難道不為燦爛而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而傾倒嗎?你難道不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而倍感責任重大嗎?

萬里長城永不倒,千里黃河水滔滔。中華文化就是這永不倒的萬里長城,中華文化就是這永不斷的滔滔黃河。愛我魏巍中華,不負偉大時代,就從愛我中華文化開始吧!

2018年3月21日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閑雲原創 的精彩文章:

看,這十年一場的大雪
車子本來是用來開的,你偏要推

TAG:閑雲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