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馬里奧·博塔的理想之境

馬里奧·博塔的理想之境

瑞士的建築設計在國際上佔有重要地位。1月23日,瑞士建築大師馬里奧·博塔現身首屆中瑞建築對話,近距離闡述「建築的可持續性」這一主題。今晚21:30,東方衛視中心藝術人文頻道《今晚我們聊建築》邀請到了馬里奧·博塔,與我們聊一聊他的設計理念和代表作品。

馬里奧·博塔

以「建築的可持續性」為主題的首屆中瑞建築對話於1月23日在上海明珠美術館舉行。其中,瑞士建築大師馬里奧·博塔的主題講座備受關注。他認為,建築層面上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價值是既要符合當代人民的需要,又要顧及後代需求的發展。考慮當下更要著眼未來,這是可持續發展最核心的概念。

馬里奧·博塔

跟隨建築巨匠感受建築魅力

1943年馬里奧·博塔出生在瑞士提契諾州的門德里西奧。15歲時博塔從中學輟學,轉而投身建築設計領域。在盧加諾接受學徒訓練之後,他先進入米蘭藝術學院學習,隨後又到威尼斯大學建築學院學習。在卡洛·斯卡帕和朱塞佩·馬薩里奧爾的指導下,博塔於1969年取得專業學位。在威尼斯學習期間,他有幸遇見了業界巨擘勒·柯布西耶和路易斯·康,並獲得與他們共事的機會。

青年時期馬里奧·博塔

勒·柯布西耶、路易斯·康和卡洛·斯卡帕這三位建築巨匠潛移默化的熏陶對年輕的博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結束跟隨路易斯·康的學習之後,博塔自己的風格樣式逐漸開始成型。他深入研究了眾多建築風格,浸潤於這些充滿歷史感的濃墨重彩之中,並得出相應的材質、原料、色彩以及結構等方面的構思,其所有的工作都逐漸從後現代的古樸風格中遵循到屬於經典的脈絡與氣質。

衡山路十二號酒店

「質疑」讓作品更完美

舊金山現代美術館是博塔設計的第一幢美國建築,建成於1955年。在這個作品中,整個外立面鋪有紅褐色調的面磚,巨大天窗的圓塔,像是把建築物中央的圓柱體斜著切開一樣,完全對稱的正立面洋溢著古典建築中的沉穩與內斂。博塔同時著重強調開放的空間與自然的光線,這也體現了路易斯·康對博塔早期的影響。

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

同樣擁有圓塔的元素,丁格利博物館整體顯得更為紮實,也體現出建築相對於城市的獨立性。面對萊茵河的界面,博塔設置了一條獨立於建築的廊道。魚腹桁架立面的設計,在誇張之餘也增加了入口流線和室內空間的韻律感。

丁格利博物館

博塔介紹,在丁格利去世後,波薩克向他提出是否可以建造一個「容器」來保護丁格利的藝術作品。丁格利生前常帶著懷疑的眼光看博塔的建築作品,認為他的建築風格太強烈與紀念式,而丁格利則希望用自己的機制去「破壞」空間。最後,博塔用丁格利的後現代風格完成了這個博物館。

為清華大學增光添彩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是博塔在中國的又一力作,延續了他以抽象幾何線條構築豐富空間形態的特點。精緻細部所構建出的光影對話,營造出整個建築簡潔而有力的特點。此外,清華大學人文圖書館也是博塔為清華大學設計的地標性建築,這兩大建築都融合了博塔個人的設計想法和清華的人文底蘊,理解並表達了清華大學的深厚文脈。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博塔坦言,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是他在中國的第一個項目。他希望能呈現出一種宏大的形象,所以從屋頂採取自然光線,而陳列動線風格也非常強烈,再通過底層的大門廊,讓整個博物館像一個封閉式廣場。在內部,有一個非常大的縱向樓梯將空間切開,當人們走入時,就能夠感受到建築的高度。

清華大學人文社科圖書館

作為享譽世界的建築大師,馬里奧·博塔的形式雖有誇張,卻實則細膩。從明確的幾何關係到義大利理性主義建築語言,其作品風格也於不同時期探索著轉變,在人文性與理想性的映襯下,尋找著更加彰顯自我的體量。

(以上文字根據節目內容以及嘉賓談話整理)

藝術人文頻道 每晚九點半《今晚》

愛奇藝《今晚》

節目直播可登陸看看新聞網/看電視/藝術人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星文化 的精彩文章:

顧愷之《洛神賦圖》
中國歷代書法大家·文徵明

TAG: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