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想做一番事業,應知「財聚人散」的道理

想做一番事業,應知「財聚人散」的道理

想做一番事業,應知「財聚人散」的道理

【孟子曰:「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這是孟子提的一個政治大原則。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如果是政治家,所領導的,就是「土地、人民、政事」三寶,這三種是真正的寶。如果一個國家的領袖,重視珍惜的是珠寶珍奇的話,災難一定會很快光臨到他身上。古今中外皆是這種事實,應驗在帝王身上的很多,最著名的是明末的崇禎皇帝,就是李自成打進北京城後,在煤山上吊的那個皇帝。實際上他是一個好皇帝,品德也很好,就是有一個毛病,手撒不開,財貨要抓在手裡。流寇作亂,要籌餉用兵,他一直說沒有錢,拚命向民間增加賦稅。管理財政的大臣向他報告,不能再加稅賦,老百姓已經沒有力量負擔了,建議他用皇室內庫的錢。他還是不允許,說這是不能動用的。等他弔死煤山以後,流寇打開內庫,裡面多的是黃金、白銀、財寶,供給一百萬部隊的軍用都足夠。這就是「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青年人要注意一點,如果要想做一番事業,應該知道「財聚人散」的道理——鈔票都在你口袋裡,社會的人際關係就少了,沒有「真朋友」了;「財散則人聚」,孟嘗君就是這樣,鈔票撒的開,解決了別人的困難,自己的錢當然沒有了,但是朋友多,人際關係多,有了苦難,則有朋友幫忙。孟子雖然說的是政治原則,用之於人生,也是一樣。儘管在有形的財富方面,上無片瓦,下無立錐,然而還是有無形的財富土地,以及自己的學問、思想、人品、真理等。人生的立場站穩就有「土地」了;有了人格,就有同道的朋友,那就是「人民」;然後有了合乎道德的標準行為,就是「政事」。國家如此,個人也一樣,「土地、人民、政事」,這三件是大寶,如果只重鈔票,當然「殃必及身」。

摘錄自《孟子與盡心篇》

【曾子曰:「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

話說這段文字,它是在古往歷史上,評論一朝一代創業建國者的經驗和成功失敗的大原則,同時也是一個人要做任何一種事業的成功和失敗的共同原理。一字千金,真不愧是孔門賢哲弟子的名言。

他首先提出「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之道,這個「道」字是一條不可變易的大原則之道,並非是說話之「道」。不過,你如把它當作要說話之先的「說道」,也勉強可以。總之,他說,要想創業建國,唯一的條件,需要有人民群眾的歸心擁護。有人民群眾才能得國;相反的,失掉民心就會失國。但怎樣才能得到人民的歸向呢?答案:「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是故」是古代語言的習慣,便是現代常說的「所以」。這是說,你想要創業建國,或是你想做任何一件事業,必須要具備先得「人和」。你想要人心歸向,或是個人想要有朋友相助,必須先要從自己「立德」開始。如果你自己做人,態度、言語、思想等行為,處處「缺德」,一切就免談了!不過,一個「德」字,涵義太多太廣太深,真是一言難盡,說不完的,不是隨隨便便說一句「道德」就對了。所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一直說到這裡,仍然還都在「德」字的範圍里打轉呢!明白這個道理,自可了解下文所說的推理:有德,才有人眾;有了人眾,就會有土地;有了土地,就會有財貨;有了財貨,當然就能興起種種妙用了。尤其是一個國家,就是人民、土地、財貨三個因素的綜合凝聚。然後構成一種總動力的共同經營,那便是後世所說的「政治」和「治權」的內容了。其實,一個人家也是一樣,先由男女兩個人結合在一起,共同辛苦經營,然後才成為一個家庭。至於現代人的創業,無論是工商事業、金融事業或社團事業,也不外乎此理。

但他特別慎重地提出注意,任何創業成功的基本條件,在於個人的「行為道德」,也就是包括心理行為和處事行為兩種的綜合。所以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這個「末」字,不是說財是沒有用的意思。這是說,一個人自己的道德行為是根本,財貨是由根本所發展產生的枝末。換言之,德行猶如樹根,財貨猶如樹的枝葉。樹根不牢固,枝葉是不會茂盛的。因此,他便說:「外本內末,爭民施奪。」如果你不願在自己內在的根本的德行上建立,只想爭取向外的財貨,那就必然會有人來和你爭奪權利。所以在爭取人和,與爭取財貨這兩者之間的妙用上,曾子就特別提出一個道理,即「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那是萬古不易的名言,也是人類生存和生活上的大原則。賺錢難,聚財難。但是用錢更難,散財更不易。能夠賺錢聚財,又能夠善於用錢和散財的,必然是人中豪傑,不是一般常人所能及的。至於死守財富和亂散錢財,當然是一般社會人群中常有的兩種典型。

摘錄自《原本大學微言》

南懷瑾先生簡介

(溫馨提示:請按住屏幕上下划動)

南懷瑾先生,一九一八年出生,浙江省樂清縣人。幼承庭訓,少習諸子百家。浙江國術館國術訓練員專修班第二期畢業,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畢業,金陵大學研究院社會福利行政研究部肄業。

抗日戰爭中,投筆從戎,躍馬西南,籌邊屯墾,曾任大小涼山墾殖公司總經理兼自衛團總指揮。返蜀後,執教於中央軍校軍官教育隊。期間,遇禪門大德袁煥仙先生而發明心地,後於峨嵋山發願續接中華文化斷層,並於大坪寺閱大藏經。後講學於雲南大學、四川大學等校。

赴台灣後,任文化大學、輔仁大學、政治大學、以及其他大學、研究所等教授。數十年前曾旅美、旅港。在台、港及居美時期,曾創辦東西(文化)精華協會、老古出版社(後改組為: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人文世界雜誌、知見雜誌、美國弗吉尼亞州東西文化學院、ICI香港國際文教基金會,主持十方叢林書院。

在香港期間,曾協調兩岸三地,推動祖國統一大業。並關心家鄉建設,1990年泰順、文成水災,捐資救患,在溫州成立南氏醫藥科技基金會、農業科技基金會等。又將樂清故居重建,移交地方政府做為老幼文康中心。與浙江省合建金溫鐵路,造福東南。

繼而於內地創辦東西精華農科(蘇州)有限公司、吳江太湖文化事業公司、太湖大學堂、吳江太湖國際實驗學校,恢復禪宗曹洞宗祖庭洞山寺,支持中醫現代化研究——道生中醫四診儀研製與應用,資助印度佛教復興運動,捐建太湖之濱老太廟文化廣場。

數十年來,為重續中華斷層文化心愿,提倡幼少兒童智力開發,推動中英文經典課餘誦讀及珠算心算並重之工作。又因國內學者之促,為黃河斷流、南北調水事,倡立「參天水利資源工程研考會」,作科研工作之先聲。其學生自出巨資,用其名義在國內創立光華教育基金會,資助三十多所著名大學,嘉惠師生云云。以及其他眾多利人利民利國之舉,難以盡述。

先生生平致力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並主張東西精華文化融合,造福人類未來。出版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老子他說》、《金剛經說什麼》等繁簡體及外文版著述一百四十餘種。且秉持繼絕興亡精神與歷史文化責任感,自行出版或推動出版眾多歷史文化典籍,並藏書精華數萬冊。

要之:其人一生行跡奇特,常情莫測,有種種稱譽,今人猶不盡識其詳者。

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九日,先生在太湖大學堂辭世,享年九十五歲。

歡迎訂閱【傳承網】微信號:iccwcn,傳承中華文化,分享南師智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虛雲老和尚:如何才能作得主呢?
宗薩仁波切:如何在世故的環境中修行佛法?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