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忠恕違道不遠

忠恕違道不遠

昔日靈山會上,釋迦拈花,迦葉微笑,於是佛陀把實相無相的微妙法門傳給了迦葉。實相無相——真正的相,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所有有生有滅、有垢有凈、有增有減的,都是假相。很不幸,我們都活在假相里:身體,有生有滅;思想,有垢有凈;財富,有增有減。

我們認為真實的一切,卻原來,都是夢幻泡影;我們認為不存在的空相,到頭來,才是生命的實相。覺後空空無大千,夢裡明明有六趣,因而,世人但願長醉不願醒,醒來知是夢,不勝悲。

佛陀用一朵花,以心印心,將禪傳給迦葉;孔子則用一句話,心心相印,將道傳給曾子。昔日孔子在課堂之上,鄭重其事地傳給曾子衣缽: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道在心悟,不在言詮。孔子一說,曾子一諾,聖學的衣缽便有了傳承,因此而有了止於至善的《大學》。

孔子曾向老子問道,默契心印,學成歸來之後也曾三日不語。老子說道生一,而一是什麼?老子不說,孔子不說,曾子也不說。不過老子說一生二,於是曾子便也說了一個二: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一生二,二生三,後來孔子的孫子子思傳承了曾子的衣缽,因此而有了未發之中的《中庸》。

由《楞伽經》,至《金剛經》,再至《六祖壇經》,這是禪宗的法脈;由《論語》,至《大學》,再至《中庸》,這是儒家的法脈。經學宗師毓老(愛新覺羅·毓鋆)曾說,在儒家經典中,《大學》相當於佛教的《心經》,《中庸》相當於佛教的《金剛經》,足見《大學》、《中庸》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孟子》則在其次了。

曾子的《大學》之道,我常解釋說:如同數學是講數的學問,天文學是講天的學問,地理學是講地的學問,大學,就是講「大」的學問。我曾一度以為這種解釋乃是我的獨創,及至看到《毓老師說大學》一書,才甚為汗顏(不過也深覺欣慰)。

毓老師說:大學者,學大也。大,無所不包,無所不容,有容乃大——大學,果然是學大的。由此也驗證我一直以來的觀點:有關乎道的學問,古人都早已說盡,再也不可能有原創的理念了;就連王陽明的致良知之說,都是源自《孟子》與《大學》。因此,現代人若有所謂原創的道學理念,必是偽學。

子思在得到曾子的衣缽後也並沒有原創,而是繼承了曾子的忠恕之說: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其實,曾子說的忠恕並非是二,而是一。曾子說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就是孔子講的吾道一以貫之。只不過,孔子的一,一於道;曾子的一,一於心。而道又何嘗不是心之本體?

忠和恕,都有一心。忠是中心,恕是如心。陽明先生曰:無善無噁心之體。心的本體是什麼狀態?就是忠。華枝春滿,天心月圓,萬物的中心,就是心的本體。

以現代科學的便利,我們不妨做個實驗:世界上任何一樣實質的物體,我們用各種高端的儀器深入探尋,找到該物體的最中心——最最中心的那個點,結果會怎樣?

莊子曾經說過兩個很美好的詞:至大無外,至小無內。探尋到最後,任何一個物體的最中心,必然是一個無限小的點。一個點,小到了無限,小到了再也沒有裡面——至小無內。一個小到再也沒有裡面的中心點,是什麼?當然是空。

因此,曾子說的忠,就是心的本體——無善無惡,空寂湛然。真正的忠心,本來無一物,心中沒有任何的成見,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無論別人說過怎樣難堪的話,無論生活發生過怎樣痛不欲生的經歷,船過水無痕,風過竹無聲,你只要回到心靈的最中心,回到至小無內的那個點,一切便都煙消雲散了。

忠是中心,無善無惡,無得無失,覺後空空無大千;恕是如心,法爾如是,一切都是生命自然的狀態,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生活不是你想要或不想要的樣子,生活就是生活本來的樣子,法爾如是,如是而已。

忠恕違道不遠,真正的寬恕不是寬恕別人,以顯示自己的高貴;真正的寬恕,就是活出一顆忠誠的心,一顆清凈湛然的心,放下心頭所有的執念;真正的寬恕,就是直面生命的當下,放下心中所有的想要或不想要,如意或不如意,接受生活一切自然的發生。

生亦何歡,死亦何懼,生活無論發生什麼,都行,都是生命最好的安排——如此修行,自然違道不遠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與福有約 的精彩文章:

聖人必可學而至
欲除煩惱須無我,各有前因莫羨人

TAG:與福有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