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國醫療結構簡介

美國醫療結構簡介

其實這篇文章應該幾年前就存在的,幾年前,在和當年班主任老師的聊天過程中,老師想讓我寫一下關於美國醫療結構和中國的不同,以給在讀衛校的同學們參考。沒多久我就寫完了,可是過了一段時間,我想仔細檢查一下後就發給老師,卻怎麼都找不到這份文件了,不知道是我整理電腦桌面時不小心刪除了,還是在換了另個一台電腦恢復系統設置時給抹掉了,總之,那一份文件我在兩台電腦里,一個一個的文件夾搜索,都沒有搜到。後來老師也不催我,我也就這樣一直懶惰著拖著了。在今天看來,通過這幾年在美國的幾個不同單位的工作經歷,我覺得現在對美國的醫療結構有了一個更好的了解,也許寫的文章也有更多的參考價值。

首先從一個病人的角度來說:

每一個美國人都會有自已的家庭醫生,在沒有特別緊急的情況下,都要先預約家庭醫生,在家庭醫生這裡診治,比如做年度體檢,感冒,長期慢性病,長期吃的葯(比如抗高血壓葯)需要開處方等等的情況,都需要在家庭醫生這裡處理。通常家庭醫生的開診時間為工作日早八晚五,偶爾有周六上午開診,周六下午和周日是休息的。如果家庭醫生處理不了的,就需要去看專科了,很多時候,必須由家庭醫生轉診介紹過去才能被接待。通常看家庭醫生是最便宜的,跟據每個人的醫療保險情況,每次可能付費大約20-30美金左右,如果自費的話,大約一百美金的診費。

醫生辦公室,簡簡單單的,只有一些必備的設備

那麼如果病人有相對緊急的情況怎麼辦?或者家庭醫生預約已經滿了,排不上隊怎麼辦?針對這種情況,美國還有一種單位叫URGENT CARE,開診時間每天早上九點到晚上七點或九點左右。去URGENT CARE,不需要預約,直接進去排隊,排隊時間的長短由病人的多少決定。感覺和國內排隊看病有點相似。付費相對比看家庭醫生貴了一點,通常如果看家庭醫生約20-30美金,那麼看URGENT CARE,付費約30-50美金,不過具體是多少價格,還是要跟據每個人的保險情況。保險不同,覆蓋不同。

Urgent Care,就象一個小商店,配備有X光等簡單醫療設備

醫院的急診室,急診室每天24小時開診,可以隨時去,但是由於收費特別貴,大多數人能選擇看家庭醫生的都會寧可等待久一點也選擇去看家庭醫生。急診室還有一些常客是拿著美國救濟保險(通稱白卡)的人,因為低收入,所以政府給了白卡,這種白卡所有的醫療都是免費的,所以有一部分這些人,有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會跑急診室,成為急診室的常客,成為了令納稅人討厭的蛀蟲。

那麼專科診室,除了常見的婦科,骨科,皮膚科這樣的專科,還有疼痛專科,精神專科,足醫生(專門看腳的醫生)等等。這些專科基本上都是專科醫生自已開的診室,或是幾個醫生合開的醫生群體。其中最難預約的是精神科醫生。估計和美國人比較注重精神疾病有關。美國所有的醫生都有權力選擇是否接受病人的保險,象拿白卡的人,很多專科醫生是拒收的。之前我一個病人的精神科醫生,每次出診都要收現金三百刀,我的病人每次都按時去接受這位醫生的診治,後來有一次,因為沒有按預約時間去見這位醫生,結果被踢出了醫生的病人名單,也就是以後這位醫生再也不給她診治了。

下面再從一個護理工作者的角度來介紹一下美國醫療的結構。

美國的醫療單位按病人的輕重程度,分別分為,生活護理院(ASSISTANT LIVING),養老院(NURSING HOME),急性病護理(ACUTE CARE),和危重病護理(CRITICAL CARE)。這些單位分別按病人數配有一定的註冊護士,或者實踐護士,及護士助理等。

生活護理院(ASSISTANT LIVING):適合於由於年紀大了,需要有人協助日常活動,比如洗澡,做飯,穿衣,有專人接送去想去的地方,需要被提醒吃藥等情況,但是還想保持一定獨立性的老人。護士與病人人比例,大約1:40-50.大約每10-12位老人,配備一名護理助理。生活護理院,每天都有專門的活動專員,制定很多很多的群體活動,供老人們娛樂。

生活護理院老人們在閑聊,就餐,及鍛煉

養老院(NURSING HOME):是一種公共的或者是私有的單位,對沒有能力對自已進行適當的護理的老年人提供高質量的個人及專業護理的單位,提供24小時護理服務。其次,養老院還可以為手術後的病人,或者一些疾病治癒後的病人,或者受傷後的病人提供相關的物理治療,職業療法,或語言治療等的短期恢復性治療。我原來工作過的養老院收治過的最年輕的病人是一位20歲中國留學生,這位學生睡覺時從上床摔了下來,把腿摔骨折了,在醫院進行了骨折手術以後,來我們養老院住了大約一個月出院了。另外,養老院還可以針對老年失憶症的病人提供記憶護理。在美國,養老院必須提供足夠的護理人員為病人提供護理服務,每天必須由一個RN當班至少8小時,至少由一名實踐護士當班24小時。護士與病人的比例通常為,長期護理的病人為1:25-30,短期護理為1;10-15,護士助理與病人的比例通常為一名護士助理管理大約12-13位病人。話說有失記症的老人病情發展相當迅速,我記得我工作在養老院時,每周二下午都有一位老人志願者來彈鋼琴給養老院的病人。有一天,我和另外幾位護士助理髮現他在記憶護理科裡面試圖打開大門出來(記憶護理科的大門永遠是鎖著的,以防止這些失憶的老人走失)。我們一邊幫他開門,一邊問他在那裡做什麼,他說他不知道為什麼走到那個科里了。正在這時在記憶護理科工作的護士跑了過來告訴我們,不能讓他出去,他現在是裡面的病人。好險啊,我們差一點放跑一位病人!

養老院的治療師們在幫助老人們進行功能鍛煉

急性病護理(ACUTE CARE):通常是治療突然發生的,沒有預期到的,急性受傷,或者慢性病突然惡化,如果不緊急救治會造成殘疾或者死亡的病人。一般是指醫院。急性病護理包括了急診醫療,創傷護理,急診手術,危重症護理,還有一般的內外科護理等等。同樣,跟據病人的輕重程度,護士與病人的比例為1:3-5。護士助理與病人的比例為1:10-13。象我現在在門診透析中心工作,說是門診,其實是一個和醫院跟本沒有關係的單位,離醫院也很遠,當我這裡的病人有病情變化時,我們護士就要做出判斷是否要送病人去急診室。再由急診室的醫生決定是否收治病人入院。那麼誰來負責轉接病人呢?不是非常緊急的情況下,可以由家屬帶病人去急診室,緊急情況下,護士打911,由911急診小分隊來轉運病人到急診室。其實一個正常的中產的美國人是相當可憐的,由於急診室的各種費用相當昂貴,很多正常的美國人寧可忍也不會去急診室,更不會打911叫救護車。大約前三周一位病人,我們勸呀勸,他才同意用911送到急診室,上周日,終於在醫院裡走完了他的一生。做透析工作快一年了,經歷了十多位病人的死亡,每次聽到病人死亡的消息,心理都特別的難受,感覺受到了非常大的心理刺激,我們一周見病人三次,這些病人真的就象是朋友一樣,我們了解他們的一切。每次病人去世,我看到他們的椅子,總會想起他們在椅子上接受治療的情景。生命真的是太脆弱了,一定要好好珍惜現在的一切。唉,對不起大家,我激動了!

普通病房,病床可以活動,方便隨時運送病人做各種檢查,床頭配有各種設備的介面,比如氧氣介面等,小電腦桌,方便醫護人員隨時移動辦公.

危重症護理(CRITICAL CARE):顧名思義,針對有生命危險,需要全方位的護理,及持續不間斷監護的病人。通常是指ICU.象我原來工作過的ICU,共32張病床,又分為內科ICU,外科ICU,神經ICU,創傷中心等等。同樣跟據病人的緊急程度,護士與病人的比例為1:1-2。在ICU,對護士的要求相當的高,不僅僅是護理知識技術,還包括緊急情況下的反應能力。ICU的護士還需要通過一系列的考試,獲得一系列的證書。舉個例子。我當年參加心電圖考試時,題目20道,全部是實戰題目,其中,一般的不涉及生命危險的心電圖,可以錯兩道,關鍵的心電圖必須全答對,才算通過考試。我在考試時,突然有一個單詞不記得了,怎麼都想不起是什麼意思了。就因為這個原因,答錯了這道題,而這一道是關鍵的心電圖,是不允許錯的。所以,就因為這一道題,我回來必須在網上繼續學習心電圖的三門課,每一門大約兩小時。學完之後,拿著學過的證書,重新參加了考試。這一次,滿分通過。其他的培訓,我還參加過一天的神經科查體班,為期兩天的創傷實戰班等等,在創傷班裡給出的實例是不同情況的創傷病人,老師在另個一個房間觀察學員怎麼處理。教室牆上是鏡子就是象電影里的那樣,老師在另一面可以看見學員,學員看不見老師那種。老師的每一位病人模特都是有名字的,就連曈孔都可以放大縮小,老師用電腦操控,病人就有不同的反應,並能和我們交流。聽說這位培訓老師,偶爾會帶他的病人模特出現在急診室,以考察急診室隊伍的反應速度,反應能力,以考察急診室隊伍是否按照相應的規定處理急診病員。在ICU工作那段時間,所經歷的真的是永生難忘。

ICU的護士站,護士站在中間,外圍是一間間的單人病房.

寫到這裡,感覺如果想寫出在美國這些的經歷,太多的細節無法用一篇文章概括出來。在以後我的文章中,我會慢慢的把這些經歷全部寫出來,以供大家參考。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並分享我的公眾號吧,以後我也繼續分享美國護士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希望我的分享能夠受益更多的朋友!我們一起加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雨後荷花在美國 的精彩文章:

TAG:雨後荷花在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