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尹小平:從尚博祖屋到蔡家祖宅

尹小平:從尚博祖屋到蔡家祖宅

從尚博祖屋到蔡家祖宅

——《德清蔡家敦仁堂》系列寫作心路

文/尹小平

2017年10月,德清縣圖書館書友會擬開設第三期講壇,主題是《童年的秘密,意義和價值》,主講人是德清籍上海某中學語文老師楊宏偉。

楊老師與我同是縣作家協會會員,雖然不常見面,但他發表在QQ空間里的文章我幾乎每篇都看。我在楊老師發在微信朋友圈的講壇預告下面跟帖道:「近幾年有關尚博祖屋的系列文章陸續見於楊老師的空間,幾乎每一篇我都反覆拜讀。我對17歲以前生活的蔡家祖宅的記憶與印象跟尚博祖屋以及楊老師的童年有太多的相似,有著同樣的情愫,是楊老師的文章,不時地喚醒那些久遠的藏在我大腦褶皺里星星點點的記憶……」感慨性的跟帖發出以後,楊老師私下微信詢問我,是否可以以嘉賓的身份,把在蔡家祖宅度過童年少年時代的往事記憶在他的講壇上跟大家分享。我馬上答應了。他問是否有現成的寫蔡家祖宅的文章?當楊老師知道我有多年前發表在縣報副刊的兩篇「豆腐乾」文章後,興奮極了,馬上把講壇環節作了調整,還在網上找了一張1930年(庚午年)攝於蔡家祖宅南花園的我曾外祖父蔡鏡瑩八十壽辰時的蔡家合影,設置了「從尚博祖屋到蔡家老宅」的講壇環節。

10月21日講壇進行中,我以這張大照片為背景,以百年大族蔡家後裔的身份,講了幾年來我在楊老師QQ空間里體會到的有關尚博祖屋與蔡家祖宅遙相呼應、縷縷絲連的共鳴,以及跟楊老師頻頻互動的過程,並現場朗讀了敘寫蔡家傳統生活的《老宅的記憶》和《收香》兩篇文章。

講壇結束後,楊老師發起了「我的童年故事」集體寫作活動。書友會會員王麗開篇《跟著楊老師憶童年》,我也完成了《德清蔡家敦仁堂:外婆》的初稿。我迫不及待地把文章發給了楊老師,楊老師回復道:「文章細細拜讀,非常感動。文中描述的我德清的傳統生活細節,更是彌足珍貴。您這樣的年紀,有這樣的文字功底,更是令我敬佩不已。您的文章一定會感動大家的。」楊老師還幫我作了文字微調修改。《外婆篇》推出後,引發了很多關注和好評。楊老師不失時機撰寫評論《傳統生活,金貴品質,兒童樂園——讀尹小平阿姨德清蔡家敦仁堂:外婆》,楊老師在文中希望《外婆篇》只是一個開頭,蔡家祖宅的系列寫作能夠堅持下去。楊老師還說,我感到很榮幸,關於尚博祖屋的寫作,得到了來自德清古城內部最為深情美好的呼應。

人是需要鼓勵的。鼓勵,像堅毅樸實的鋪路石,鑄就了人與人之間的寬容和賞識,能使人精神振奮,煥發出聰明才智。在楊老師和大家的鼓勵下,《德清蔡家敦仁堂:我和外公》也推出了。如果說《外婆篇》是我小試牛刀拉開了蔡家傳統生活的序幕,那麼《我和外公》除了蔡家傳統生活的再描述、再刻畫,其中還有許多我和外公至真至情的情感流露。而後《德清蔡家敦仁堂的孩子們》、《外婆的遲暮時光》、《德清蔡家敦仁堂的舅舅們》也相繼完成。第一篇敘說了我在蔡家祖宅清苦卻快樂的許多童年生活經歷,妙趣橫生。第二篇寫了外婆在人生遲暮時光體現出來的「真善美」品格和我對外婆的追思。第三篇用四個章節分別寫了四個舅舅真實的故事。系列文章推出後,「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首先說說在蔡家大家族層面的反響。母親看了文章後說:「記性好,寫得好,不枉為外公外婆疼你一場。」唯一健在的舅舅說:「文筆不錯,我從小讀書,工作在外,蔡家祖宅里的傳統生活細節從你的文章里知道,有這些用文字留下來,真好。」幾乎不玩微信的姐姐留言道:「小平真了不起,寫出了情真意切的好文章,我是含著眼淚看了幾遍,彷彿回到了我們的童年少年青年,以往之事歷歷在目;現在生活好了,我們也步入老年,更要不忘初心好好珍惜。」姐姐還說:「小平我妹真是才女,把舅舅舅媽寫得真真切切,看了很感動。」弟弟在《我和外公》篇留言中有感而發,回憶了小時候在祖宅里偷摘葡萄的趣事。台灣表妹說:「出書時,留一本給我,蔡家的事,我都想知道。」

女兒7歲時外婆去世,她也在留言中深情回憶道:「記憶中太婆躺在病床上,受著病痛折磨但頭腦依然清晰,每次去看她都會喚我『小佳佳』,會叫人拿好吃的給我,眼神里還帶著滿滿的慈愛。」女兒看了《我和外公》留言道:「太公太婆生活清苦卻不感嘆得失,適時尋找生活的美好。逝者如斯淚潸然,音容笑貌仍浮現。」看了《舅舅篇》,女兒留言道:「台灣舅公抗戰時期駕機與日軍血戰長空,和平時期不遠萬里,尋根故里,他性格爽朗,不拘小節,愛吃臭豆腐,愛跟我們小輩開玩笑,未趕上直航是一生之憾。」女婿是北方人,留言道:「兩個時代,兩個世界,今天我們成為一家人,這概率比中大獎還難,謝謝生命著遇到了您,媽媽。」

妹妹的留言最多,每篇文章後面都有:「姐,你記憶真好。含著眼淚看完了你的文章,最困難的時候,外公很樂觀,破舊的房子,弄得整整齊齊乾乾淨淨。外公還手工做了好多用竹子做的很實用的小玩意送給我們,還給我們每個外孫刻了一個圖章,可惜文革中抄家抄去了」;「看了姐姐的文章,四位舅舅在我的記憶里漸漸清晰起來,特別是看到小舅舅那一段時我淚流滿面……初一暑假期間,我曾去澉山小舅舅家小住,小舅舅和藹可親,鄉親們都尊敬他,喜歡他,雖然在農村,但很溫馨。可惜小舅舅為了工作,不把自己的病當回事,動手術後的二十幾天里,我們也去陪護,看著他痛苦的樣子至今難以忘懷」。除了留言,妹妹還提供了自己尚未結婚那幾年,與住在母親家的外婆相處的許多細節,後來我把這些細節寫在了《外婆的遲暮時光》中。妹妹還寫了一篇《刻骨銘心的記憶》,也在書友會公眾號推出了。

在朋友圈這個層面上,妹妹的朋友圈裡有好幾個她小時候的同學、街坊鄰居,看了我的文章和老照片,紛紛回憶自己小時候有關蔡家祖宅的往事,彷彿穿越了時光。我的一位老同學說「因為是童年好友,經常在一起玩,蔡家外公也在我點記憶中,很親切」,「字字句句,滿滿深情,漫漫歲月,恍若眼前,緬懷先輩,不忘根基,至親至情,伴儂人生」。

我仰慕的老師和文友的留言更是深情款款、金句連連。楊老師以超高的關注度,不僅對我每篇文章作了精彩點評,比如《外婆篇》的留言「我德清古城積澱深厚,有很多我這樣的年紀聞所未聞的傳統生活細節。感謝尹阿姨如此細膩溫度厚的筆法,寫就如此展現我德清古城魅力的樸實好文章」,「如今,蔡家祖宅系列美文如水般從尹阿姨心中湧出。兩座祖宅如此呼應,該是我德清怎樣深厚積澱的機緣」。楊老師對《我和外公》篇的評論是「家史亦縣史,國史,價值連城」。

朱煒老師留言道:「德清蔡家,百年大族。讀罷尹阿姨寫的回憶文章,彷彿被帶到了當年的敦仁堂。晚生如我,未能邂逅雙桂軒主人蔡友石先生以及蔡鏡瑩先生,但我在幾番尋找之下,終知悉大概。儘管我也寫過兩篇介紹二蔡的短文,可是不及尹阿姨之林海音似的筆法,一幕幕蔡家人的生活場景似在眼前,充滿了恬淡又濃烈的煙火味道。需知,業已作古的先輩只是身體的缺席,絕非精神的死亡,我們需要繼承的東西也很多。」張和亮老師的點評也很感人:「能叫人讀得幾欲落淚的文章肯定是好文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看得出尹阿姨是動心和用心地寫蔡家祖宅的。她能把那時蔡家祖宅里的每個細節牢記並繪聲繪色地描述給讀者。」報社編輯張海濱說:「難得的記憶,字字真切。一段難忘往事從紙上湧來,就如一段難忘的情愫。.聽說過(德清)徐胡談蔡。作為蔡家後人,應該是有檀香味的家族後人,就如紹興周氏。」文友何思華說:「尹阿姨的文章寫得太入心,至情至真,那是對外公最好的眷念。這不但是一部家族史,更是一部地方史,民族史。」文友吳克儉說:「本文語言簡潔樸實,清新雋永;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聲;娓娓而談,攝人心魂。」

對於這些被楊老師稱為「再創作」的留言經過他的用心搜集整理,寫了《流金歲月共緬懷:尹小平「德清蔡家敦仁堂」系列寫作引發的現象》,分五個章節依次闡述,把蔡家祖宅系列寫作活動的影響和輻射推向了一個高潮。

正如楊老師預期的結果,我的蔡家祖宅系列寫作,不止體現在地方史、縣史、民族史、國史方面的意義,更在蔡家大家族內部收穫了意想不到的親情果實:以這些文章為載體,溝通和聯繫多了,凝聚力強了。剛取得聯繫的蔡雲岩表舅遠在新疆的兒子蔡新剛這個從沒在蔡家祖宅里生活過的蔡家後人,偶然從他妹妹那裡知道了我寫作蔡家敦仁堂這件事,跟我聯繫上後,通過微信對我說:「您的文章畫面感很強,一種強烈的家族凝聚力油然而生。很是想念你們!有空帶著家人來新疆玩玩,我一定陪好你們。代問姑媽姑父安康!」

我曾說如果我有較好的寫作能力,我們蔡家祖宅的故事即便不敢說有楊老師的《尚博祖屋》系列文章精彩,應該也是有很多相似的東西可以寫出來。可見那時的我是多麼不自信和忐忑。《外婆篇》推出後,楊老師專發了一篇《傳統生活,金貴品質,兒童樂園》的評論文章,給我注入了自信和力量,然後《我和外公》一氣呵成。而後《德清蔡家敦仁堂的孩子們》、《外婆的遲暮時光》、《德清蔡家敦仁堂的舅舅們》也先後推出。就像楊老師在說的「尹小平阿姨關於蔡家祖宅的系列寫作,還將繼續。這就像一棵樹的生長。有了根,就會有枝有葉,也會有花有果」。這五篇文章中描述的人和事,有我的經歷,也我的記憶,有的還是才了解到的。我曾專程去乾元鎮務前街那座早已沒有人住的破敗的蔡家祖宅,在石灰剝落的老牆壁邊,在那鐵欄杆已東歪西倒、銹跡斑斑的陽台上任憑思維隔空穿越。我還特意上門看望蔡家長輩,為知道了一件原來不知道的往事而竊喜。為保證年代和故人姓名的正確,反覆推理求證。如此這般,蔡家祖宅的人和事才越來越清晰,在我的筆下「鮮活」了起來。

每個人都有童年,童年對於人的一生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比如我的台灣舅舅,童年及故鄉對他的影響是一輩子的。在寫作的過程中,在我與楊老師頻繁微信交流中,我理解了楊老師「人即寫作,寫作即人」的觀點;其魅力體現在寫作的基礎是真實、平凡、接地氣的生活。

我在蔡家祖宅系列寫作的思索中,一個問題時時繚繞在心頭,拷問著自己:人的一生應該怎樣度過才有意義和價值,才對得起自己到這個世界上走了一回。我的外婆程漢英,嫁到蔡家七十多年,生兒育女,相夫教子,侍奉長輩,一輩子以「吃虧就是便宜」為信條待人接物。我的外公蔡友石,寫一手好字,篆刻方面也有較高的造詣,卻為人謙虛低調,老小無欺。大舅舅蔡振鐸大半輩子在農村做會計,早已融入了農村的青山綠水;台灣二舅舅蔡振韶義薄雲天的人生經歷令人感慨;小舅舅蔡振寰一輩子農村小學教師,是個深受學生愛戴的鄉村老師。他們在人世間留下的軌跡,有許多金子般的品質,值得我們後代一輩子體味,緬懷,傳承。我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人的一生,不一定是功名利祿,大富大貴才彰顯出人生價值。我的外公外婆舅舅們,他們跟無數擁有平凡人生的人們一樣,認同自己的存在,選擇自己的活法,用自己的方式過完一生,其實就是擁有了最大的人生意義和價值。

蔡家祖宅系列寫作,還將繼續。《我的二外公、三外公以及他們的子女們》、《我的母親父親》、《我們兄弟姐妹們》均將合著我的寫作節奏逐步完成。讓蔡家家譜記載的二十四世至二十六世的近三代蔡家族人「活」起來,是我久藏心中的初心。在蔡家祖宅系列寫作中,那些魂牽夢繞的久遠的往事終於見到了天日,我真切地體會到了放下和釋然的輕鬆和愉悅,也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和心靈的升華。這應驗了楊老師經常說的一句話:「人人渴望心靈歸宿;寫作是通往那裡的路徑;寫作即人本身。」

因為「童年與故鄉」集體主題寫作活動,才有了「從尚博祖屋到蔡家祖宅」的美好延伸和呼應。感恩與楊宏偉老師的美好相遇。感謝張和亮、朱煒老師,文友吳克儉、何思華、張海濱,以及我的長輩、家人、同學、同事、我認識和不認識的讀者、朋友的支持和鼓勵。要尤其感謝書友會麥子女士精湛的編輯。

我將不忘初心,繼續努力。謝謝大家!

(初稿於2018年3月22日凌晨;修改於2018年3月23日凌晨;再改於2018年3月23日晚。德清。)

作者簡介:尹小平,1952年9月27日生於德清蔡家祖宅敦仁堂;德清蔡家族長蔡鏡瑩的曾外孫女。

蔡鏡瑩簡介:蔡鏡瑩(1855―1935),字蓉卿,號夢禾,附貢生。清光緒末年授太倉州寶山縣縣丞,後以直隸州同知升用。與俞樾交厚。《俞曲園先生日記殘稿》:「(光緒壬辰)二月十二日,蔡蓉卿交來蘇信一函」,「二月十六日,蔡蓉卿來」。辛亥革命後解組歸田。民國五年,為鄉飲上賓,循例參加縣儒學的鄉飲酒禮,幫助有司推行地方教化,但凡縣官上任,都要先到其家拜客領教。民國九年,其主持重修了《德清蔡氏宗譜》,償茲畢生之願。卒葬德清縣西門城外瑤武垣,浙江省政府派大員出席葬禮。

蔡家族長、曾外公蔡鏡瑩八十壽辰家族合影

外公外婆蔡友石、程漢英夫婦與家人在敦仁堂老宅合影

外公外婆的子女們

前排右一為外婆,中間為外婆教書先生父親,左一為外公,後排右一為外公外甥張青,左一為大舅舅蔡振鐸

中間為外婆程漢英(時年29歲),右一外婆繼母;攝於1928年

外公蔡友石篆書:蘇東坡游(德清)慈相寺半月泉

曾外祖父蔡鏡瑩篆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童年與故鄉 的精彩文章:

TAG:童年與故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