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妙華法師洗心春季禪七開示之三:如何參話頭?

妙華法師洗心春季禪七開示之三:如何參話頭?

文 / 妙華法師

各位師父慈悲,各位居士慈悲:

打七的第三天跟大家開示:「參話頭」。這是參禪非常重要的方法,也是主要的內容。前面兩次給大家開示的內容,無外乎心性功夫。

「參話頭」這個方法,是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六祖慧能以來,「祖師禪」主要的方法和內容,你要對它認識得清清楚楚。

"四禪八定」,修定的功夫,是「如來禪」的主要的方法和內容。但是在禪堂裡頭,既有修定的功夫,又有參話頭的功夫。這兩個功夫相鋪相成,有機的融合在一起,也容易導致認知上的混淆,導致修行上的差池。

照顧話頭,「念佛是誰?」是宋朝大慧宗杲面對佛門的禪者,拈出的一個話頭,舉揚的一個話頭。「念佛是誰?」這句話是從哪裡脫胎出來的呢?它前面還有一句話就是:「我是誰?」人生在宇宙之間,活在天地之間,忙忙碌碌。為誰忙?為誰煩惱?生從何處來?死到何處去?其實中西方文化都在問一句話:「我是誰?」誰能給到答案?哲學給我們答案了嗎?科學給我們答案了嗎?醫學給我們答案了嗎?到目前為止,沒有答案。"

我是誰?」天地間一個大大的問號。如果我不是誰,我為什麼苦惱?又是誰在六道當中輪迴?大慧宗杲把「我是誰?」這句話進一步落實:「念佛的是誰?」

參「念佛是誰?」這句話的時候,有「定」有「慧」,有「止」有「觀」,是靜中用功的一種方法。

如果說你坐在禪床上,咯咯吱吱,心身不得安寧,妄想止不住,念頭紛紛如雪片而下,這個叫「掉舉」。

如果你坐在禪床上,時間一久,勾肩塌背,打呼嚕,迷悶過去,那個叫「昏沉」。

這兩種情況下不得定。根本都沒有得定,用功根本就談不上。

如果用上功的人,一個小時「忽」的一下就過了。甚至他剛剛用上功,法器就打響了。所以說很多的出家人用上功以後,就住山住洞,他不能夠在叢林裡頭。因為叢林裡頭有很多的勞作,有很多的規矩。他們已經上路了,不需要這些規矩了。這些規矩反過來對他們說是打閑岔了。而對一般的初入禪堂的人來說,祖師們立下這些規矩才能夠讓你身心安定,調身調心。

那麼,得定以後,又有兩種情況要格外小心。當然情況是千變萬化的。

最常見的現象叫「枯木定」。為「定」而定,不知道「定」要發「慧」,要有定的覺照,即念佛是誰,蘊在心中的話頭不能丟。因為一旦入定以後,人的身心會出現一種「輕安」的狀態。因為非常「輕安」,他就不願意「出來了」,不願意受到外界的一點點擾動。或者說他享受這種禪定的 「輕安」和快樂,久而久之就成了「枯木定」。

「枯木定」,不太容易把它說清楚。用南嶽磨鏡台「磨磚成鏡」的公案,會給大家得到一點啟發。「磨磚豈能成鏡,枯坐豈能成佛?」當然話說回來,一般的修行人要達到「初禪」那種「輕安」,就已經入門了。這種「初禪」講得是「初定」之禪,和「開慧」之禪沒有任何關係,它只是「開慧」的一個心理基礎。

第二種情況叫「冷水泡石頭」。和「枯木定」類似,懷抱一輪明月,或者眼觀海平面,眼觀蓮花,得定了。在這個定境當中,雖然一片空明,但是它沒有智慧的觀照。一年到頭,就像「冷水泡石頭」一樣,沉溺在這樣的境界當中。

以上兩種入定的狀況,是把「開慧」的基礎「禪定」,當成了結果。從教育上來講,功夫就此止步,是不能夠「定慧等持」,不能夠「定慧圓明」造成的。

具體到「參話頭」這句話,首先是對成賢成聖,開悟成佛,信心滿滿。在這個前提下,再追問「念佛是誰?」,起一個大大的疑情。這個「疑情」,在腦海里,在心地當中,在宇宙之間塞得滿滿的,「念佛是誰?」。就象失戀的人,將"他"不能忘懷,揮之不去。

具體用功的時候,分「話頭」和「話尾」。「念佛是誰?」這個「念」是從哪裡冒出來的呢?「念佛是誰?」,「究竟是誰?」「到底是誰?」,這個「誰」又落到哪裡去了呢?

在這裡有三個比喻。

第一個比喻。我們出門的時候,一看天冷了,多穿了一件衣服。在外面流浪了一圈,想進門了,天黑了,找不到鑰匙。苦苦地思索,尋覓自己來過的路,接觸過的人,找自己的鑰匙。「我把鑰匙丟到哪裡了?」我現在進不了門。百般計較,萬般思量,內心裡的疑情滿滿。結果撩起衣服一摸,發現鑰匙就在自己的內衣口袋裡面,心裡的疑團一下就解開了。

第二個比喻。像一個看倉庫的人,給人家看倉庫,倉庫里堆滿了金銀寶貝。他一不小心把鑰匙丟了。他在自己來往的路上苦苦地尋覓,覓不可得。這個鑰匙到底放在哪裡了呢?終於他想起來,他在掏東西的時候,把這個鑰匙掉在了路邊上。他找到了鑰匙,打開了倉庫的門。

第三個比喻。又好像一個人,被關在監獄裡頭。因為佛說「三界」如牢籠。關在監獄裡頭的人,他從縫隙裡面能夠看到天光,但是他出不去。他恨不得自己能夠變成一隻鳥,甚至變成一隻老鼠,從這個孔裡頭出去。終於他發現這個牆有條縫。他用手指頭摳,用柴火棍子掏,把這個洞掏開,終於從牢房裡頭出去了。他看到了一個自由的、廣闊的天地,心花怒放。他非常高興,以至於高興得他想哭。但是他見人不敢說,為什麼呢?因為他是從監獄裡出來的人。

參「念佛是誰?」這個疑情,不僅僅是說你坐在禪堂裡面,苦苦地參尋,在定中參尋「念佛是誰?」;睡覺前,起心動念,「念佛是誰?」;吃飯的時候「念佛是誰?」;走路的時候「念佛是誰?」。到處充滿了疑情。在這種情況下,用的功夫才會成片,才會精妙。

那麼為什麼要參「話頭」和「話尾」呢?有的人不會,就成了「念話頭」。往禪堂一坐,「念佛是誰?」 「念佛是誰?」 「念佛是誰?」……就像那車掉在泥坑裡了,光看到輪子在轉,車沒有往前跑。「念佛是誰?」這句話,是大大的疑情,不能夠「念話頭」。

另一方面,不能夠「問話頭」。自問:"念佛是誰?」自答:"念佛是我"!"是四大五蘊"!"是陰陽五行"!"是氣"!"是空"!全錯,這是思維,是妄想,不是參話頭。記住,參不是問!

以前我們在這裡打七,結束日考功的時候,一個半路出家的老和尚,打了一板子問他:「念佛是誰?」。老和尚答:「念佛是我」。豈不搞笑?如果「念佛是我」,滿大街的聖人都把人會拌得摔跤。還有一個莊戶秀才,打了一板子問他:「念佛是誰?」。他覺得他比老和尚聰明,他說:「念佛是心」。我告訴大家「念佛是我」、「念佛是心」、「念佛是嘴」、「念佛是『四大五蘊』」,就是說「念佛是神」都是錯的,都是在你「第六意識」裡頭,「法塵」起的作用,不是你心上用來的功夫。真正明白念佛是誰的人,他是說不出來的。「開口即錯」,把嘴掛在牆上。

「念話頭」不對,「問話頭」不對,那麼「念佛是誰?」這個功夫到底怎麼用?「念佛是誰?誰?……」這種苦苦的追問,是生命的一種靈性,一種直覺,絕對不是「第六意識」的答案。不要在「第六意識」里去找答案,你在「第六意識」里找的答案都是錯的。

因此,宋朝以來,宋元明清出現了「文字禪」。是從公案里看來的,是從經書上看來的,和功夫沒有關係,那就叫「文字禪」。還有「葛藤禪」,扯「葛藤」。扯來扯去,找不到大本大源。還有「野狐禪」,功夫用得不真,功夫用得不深,是道聽途說來的,是從自己「第六意識」想出來的。不管是「文字禪」、「葛藤禪」還是「野狐禪」,都不會超出人的「第六意識」。而「念佛是誰?」是生命的大本大源的問題。如果不能夠入甚深的禪定,在定中發明自己的如來藏,一切聽來的、看來的、從小腦袋瓜子里想出來的,都是錯的。

"五百年來王守仁,開門還是閉門人"。參禪的人,表面上參的是話頭,本質上參的是自己。話頭只是一把鑰匙,所以,"開門還是閉門人"!

這需要多麼有信心,有定力,有慧心的上根利智呀!一般人在禪堂學學規矩,練練腿子,修修定就很不錯了!要認識自心,企望太高也是妄想!

當然這個話題我還沒有講透,我也不知道該怎樣把這個話題講透,我大概給大家指出一個方向。大慧宗杲為了避免大家在成佛開悟的過程當中,出現種種的弊病,產生種種的流弊,落到修行的深坑裡頭,因此他拈出了「念佛是誰?」

希望各位同參把它蘊在心中,一個字:參!

本文為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作者妙華法師,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轉載自:騰訊佛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佛學綜合 的精彩文章:

此言不虛!念佛可讓我們人生最根本的利益得到滿足
這是最殊勝的供養 沒有之一!

TAG:騰訊佛學綜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