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工智慧浪潮下,復旦探討利用文理綜合優勢發展「新工科」

人工智慧浪潮下,復旦探討利用文理綜合優勢發展「新工科」

當前,世界範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進行,高校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將如何變革以應對新時代的挑戰?

3月17日,復旦-CUSPEA新工科論壇之華美半導體主題論壇在復旦大學逸夫科技樓舉行,科技精英和復旦資深專家齊聚一堂,就人工智慧浪潮下半導體產業發展和技術變革、相關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研討。

圍繞新工科這一熱點主題,嘉賓們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不斷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乾貨滿滿。大家一致認為,面對未來,產學深度融合是必由之路,復旦-CUSPEA新工科系列論壇將為高校和產業界建立學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的工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和合作機制搭建一個充分開放共享的交流合作平台。

在談及人工智慧與半導體領域工程教育面臨的挑戰時,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薛向陽教授認為,從教育角度來看,原先的傳統灌輸式的課堂不合適。如今,這些學生需要厚實的數學基礎、羅輯思維能力以及比較寬泛學科基礎,如果他們真的要把人工智慧做好,至少數學要好、物理要好、電子電器要好、認知心理學的知識要好,甚至要有神經科學的知識。除了對基礎的要求越來越寬,更重要的是實踐能力。

薛向陽教授表示,在短時間內讓學生都具備上述能力,對教學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除了科學問題以外,還有工程問題,這些東西,有無可能在大學裡全部教完?哪怕到博士生階段,不一定全部搞完。「感受越來越深刻的是,現在的培養基本上是帶著企業提出的實際問題,我們做模型,這個模型要在生態環境去驗證,這樣的聯動既對企業有價值,對人才培養也有價值。」

復旦學院(本科生院)常務副院長徐雷教授指出,復旦鼓勵老師在課堂裡面跟學生多互動,「復旦培養的成功人士,倒回去看在他們的校園學習生活,絕對不是僅僅守在培養方案裡面,而是到處跑、到處聽,那些人自身的驅動力、好奇心促使去做事情,是可遇不可求的。要是能把這樣的經驗固化,這是關鍵的。人工智慧超過工業技術,人工智慧框架上面可做很多事情,但是來做框架的那些人必須絕對聰明,而且(知識)又深又廣,這些人能成批量的培養,這才是一個發展。」

此次論壇由CUSPEA聯盟、華美半導體協會共同主辦,復旦大學復旦學院承辦,中物科技園、鴻之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征園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協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上海店主花700元從江蘇買進5箱煙花爆竹,被行拘5天
「奧斯卡最後的風向標」揭曉,《逃出絕命鎮》獲兩項大獎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