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解藥,也是毒藥
Hi,老朋友
歡迎再次光臨沾青小舍
所有的物質都有毒;沒有一種物質不是毒藥。
毒藥和解藥的區別是劑量。
——Paracelsus,文藝復興時期的醫生兼鍊金術士
這句話說的一點毛病都沒有,因為接觸了藥學這麼久的我也無言以對。
話說當初神農嘗百草,創立了中醫藥,當他嘗到斷腸草的時候,由於毒性太大,結果青史流傳,人卻西去。
倘若他少吃一點,或許還能活下來,進而找到解藥,因為直到今天,除了立刻洗胃之外,中了斷腸草的毒也沒有什麼好辦法。
可見,劑量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劑量太大,喝水都能中毒,劑量太小,砒霜都只當調味。
比如,我們生活中最常見也經常會去使用的益母草和蘆薈,也有一定的腎臟毒性,生物鹼及蘆薈苷、蘆薈大黃素等物質在體內的大量存在,可出現腎臟損害,出現腎炎性改變。
但也不必太擔心,因為毒性較低,我們所能接觸的用量也比較小,只是偶爾喝個益母草沖劑是不會出現任何不適癥狀的,更何況身體還有一定的排毒能力對,能對我們造成的危害也是微乎其微。
這半年來,因為身體問題了解了很多關於抗癌藥物的知識,但了解以後還是覺得大概自己不了解是最好的。畢竟活的傻的人通常更容易快樂,而活的太通透的人總是很累。
就像你們所熟知的那樣:藥物毒性方面,化療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大部分化療藥物的劑量,都是按照這個原則制定的,被稱作MTD,最大耐受劑量;而完全沒有副作用的藥物,往往也沒有什麼正作用,不痛不癢的,就是個安慰劑。
而之所以抗癌藥物能夠發揮效能,是因為正常細胞修復的能力很快,而異常細胞被殺傷後可以完全復活的能力較弱,在一段時間內的持續用藥後,這個概率會變得越來愈低。
之前看到一篇關於癌症病人化療後對於十五年後死亡率的跟蹤調查:並不是很樂觀,平均死亡率比健康人高了31%。不完全是癌症複發引起,更多的是第二疾病的出現,比如肺纖維化,血栓,以及心臟官能性疾病等
人們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也在一直的努力。小醫院會去大醫院進修,大醫院也去國外調研,所有的一切都在向更高的層次去走。
這大概也可以去解釋為什麼在經濟允許的情況下,大家都不願意去小醫院,拼破頭也要擠到大醫院裡去。
對於大醫院而言,因其較高醫療水平的存在,每天接手的病患數量也要多得多,長期積累下來,對於一些突髮狀況的出現和藥物副作用的消除都有著自己的方法。
不僅僅藥物如此,這世間的一切都存在著相對性。大概我們都聽過一句話:愛別太滿,八分就好。
很多人對此表示質疑,愛情不就是應該付出自己的全部嗎?但很多曾經質疑後來又真正實踐了這句話的人最後都成為了愛情里的輸家。
再或則:「你已經很努力了」,對於遭遇挫折的你,這句話的確是一劑靈丹妙藥;但它真能改變你的現狀嗎?並不能,這只是別人用來安慰你的話。
對你說這句話的人:「你就是個loser『』,或許對於當時的你聽起來很毒,但有時也能讓你真正振作起來,做出點事業給別人看。
沒有什麼真正的解藥,也沒有什麼真正的毒藥,因人而異,適可而止,就像藥物也要講究劑量一樣。
PS:嘿嘿,今天的文章略微有一點點學術,不過小編嘛,總是多變的,理智或者感性,只在意念之間。
文|小青
圖|攝圖網


TAG:沾青小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