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汽車行業中的創新機會

汽車行業中的創新機會

某品牌汽車研發的朋友說,你可以過來聊聊啊,最近是汽車行業迷茫的時候。

汽車行業是個傳統與科技並存的行業,一方面它對能源的依賴,決定了它是個非常古老而且傳統的行業,能源的使用及變革是個緩慢的過程;另一方面,它被幸運地視為下一代智能終端又決定了它是個充滿高科技的產物,不再純粹地是一個交通工具。然而它雖然有一顆試圖蓬勃發展的「春心」,但又被自己龐大的身體所束縛,離互聯網公司所謂的敏捷總還差些距離,所以互聯網公司按捺不住紛紛加入造車的行列。

嘗試根據自己的見聞,梳理一下整個汽車行業中創新的機會。

上游零部件廠商

說起汽車零部件,首先想到的是頭部的博世、法雷奧、大陸集團、德爾福等知名外資企業。以大陸集團為例,他們從賣馬牌輪胎開始,目前幾乎已經覆蓋全車的零部件,內飾、車身電子、底盤與安全、動力總成等。而且從2016年開始,從Global層面在全球公司內部推進創新落地,以更好地應對新能源汽車。

機會一:由於傳統汽車零部件的轉型,其中大部分工程師的知識體系仍然是內燃機時代的知識,電動汽車則需要電池、電機、電控知識。故可進行新知識的培訓。

機會二:內燃機不可能瞬間消亡,目前仍然在通過具體的試驗和探索,提高效率,廢熱的轉化,雜訊的控制等等。

結合目前「輕量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以及部分共享」的趨勢,給上游零部件廠商的機會在其中。

在詳細展開之前有必要說明的是兩種產品開發模式,所謂正向開發模式,程序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產品定位-工程開發-試製試驗-批量生產-市場推廣。以某排煙管製造商為例,它的創新或者說新產品的更迭主要是是國外研發出了新技術,所涵蓋的領域包括尾氣凈化產品(包括柴油後處理系統)、燥聲控制產品以及其他的高端NVH技術。具有世界領先的排放控制測試能力,包括調音、雜訊分析、NVH調試【Noise(雜訊)、Vibration(振動)和Harshness(聲振粗糙度,也可以通俗地理解為不平順性)】、耐久性測試及驗證、電磁振動以及柴油後處理,在排氣系統研發的領域中設立了跨地區的新標準。對於他們而言,創新是從基礎研究出發,發現新技術後,找准產品定位,通過工程開發試驗確認後推向市場。

逆向開發模式為:市場需求-市場細分-產品模仿與改造-市場促銷。這種模式適合與消費者密切相關並且交互設計更多的情況,以車內放置水杯的凹槽,實現它並不是什麼新技術,而是市場上有明顯的這種需求,於是可以根據市場細分,專門切分這塊市場。這類產品具有一定的傳播屬性,能夠比較容易被消費者接受。比如說座椅的可調節,門窗的安全防護系統。

目前看國內的零部件市場,仍然以外資企業佔主導,有部分民營企業通過仿製將複雜設備本土化,爭取在價格上的優勢從而獲得一定的市場份額。了解到像基礎零部件,如螺栓螺母、軸等,越來越使用新的加工工藝來實現降低成本的目的,如冷鐓、壓鑄等。部分連接工藝,也在由原來的卯榫轉向特殊膠水的特定場合的應用。

在動力來源上看,其實汽車是否智能跟是否電動沒有必然的聯繫,而且目前主要的動力系統包括有電池和管理系統,電機和驅動系統,多能源系統為主要核心技術,以及混合動力發動機、燃料電池發動機等。

混合動力正在從過去重度混合轉為插電式,增程式的,發電機將變成發電系統。燃料電池也出現了兩個方向,一個用燃料電池作為主動力,另外一個用燃料電池作為征程式電電混合動力源,這三條路線最終就變成一個由電機驅動,由發電和儲電系統組成的技術路線,它的發展能夠集中最大的力量攻克最關鍵的技術,作為政府還要加強基礎設施、科研激勵、標準檢測、法律法規推廣的等等應用。

不難看出,在這裡頭基本上是以技術驅動創新為主,一心撲在技術上的突破說不定能夠帶來創新機會。然而也聽說過太多新技術因為沒有市場被封存起來的故事。比如說,出於技術人員的視角,做出了些新的車鑰匙,融合在智能手錶上,然而新技術的商業化卻沒有那麼順暢,因為當前的社會現狀,它還不是消費者的剛性需求。在對汽車零部件的感知,能夠影響消費者購買行為的一些核心洞察,一定能夠驅動一些創新。比如說,前窗玻璃結霧、夜晚遠光燈的晃眼、中控屏幕的界面布局等。

機會三:基於消費者洞察的研究,對有人機交互的界面或者部件進行優化、升級,甚至功能性創新。

以上是在生產的視角來觀察,在市場、銷售、商業模式上同樣可以做相應的創新,目前電動汽車的興起對傳統汽車零部件的影響還是蠻大的,但目前還鮮見國內非常優秀的零部件的平台或者供應鏈管理物流巨頭。

整車廠

當了解的越多,就會發現,汽車屬於工具屬性的產品,差異化主要是品質,是個同質化競爭非常嚴重的行業。

所有人都一致認同國內汽車的產業將是下一個類似手機萬億級市場,那汽車行業的競爭優勢是什麼?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規模優勢的行業。美國汽車行業百年競爭到最後,就是三家汽車集團。但是中國目前的局面是六超多強,無論是民營品牌自下而上的整合,還是央企層面自上而下的整合,這個行業的洗牌和整合,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出降低單位成本的規模優勢,從而降低費用率,提高投資回報率水平。

汽車行業的發展也很有意思,美國千人汽車保有量是800台,德國將近600台。日韓大概也有千人400-600台。中國千人保有量僅僅只有140台,當然,因為人口密度以及道路狀態不同,但從生命周期來看,中國汽車行業發展的確大有可為。另外,在人均GDP1萬美元時,日韓千人保有量是200台。中國2017年人均GDP剛突破8000美元,保守估計2020年我們人均GDP也能突破1萬美元,如果達到日韓的水平千人200輛,那麼汽車行業未來的增長空間是年複合10%以上。如果考慮折舊的更新,那增速可能還會更快。

於是再看吉利李書福收購戴姆勒10%股份成為街頭巷尾的談資,不足為奇。

目前市場上來看,用戶是否已經很接受購買二手車、很習慣去消費二手車,還是一個問號。這種交易觀念在中國還是比較超前的,這也導致「優信」、「瓜子」、「人人車」 、「好車無憂」等燒錢燒的非常厲害但盈利模式還不是很明顯的主要原因。據說「優信」平台上的交易量還不錯,但相對於整個二手車交易市場總量還是比較小的,真正發展成熟可能還需3~5年時間。

機會四:找到消費二手車交易的合適的方式,激活更大範圍的消費者。

在這種背景下,作為頭部企業,以及作為不知名的企業的創新機會又在哪裡呢?

機會仍然是基於一些既有的洞察,國內的自主品牌各有優劣。以長城為例,長城汽車戰略清晰且堅定,包括皮卡的突破,SUV的進入和突破,轎車的削減,Wey品牌的決策能夠明顯感受到他們發展的迫切。略不足之處可能是人力資源策略,營銷環節薄弱,新能源技術儲備不足。

以蔚來汽車為代表的互聯網造車的企業最典型的創新其實是商業模式的創新,而任何商業模式的創新其實都要以成熟的產品體系以及供應鏈為基礎。找江淮代工應該算是非常有魄力的嘗試,最終成功與否還是要看規模化的程度。

另外,在三四線城市其實還有廣袤的市場亟待開墾,自己就親眼見過內地某小城路上跑著很多自己聞所未聞的民主品牌汽車。在這個時間差里,轉換空間戰場還是有很多創新機會的。

機會五:於弱競爭的地方積累自己的小眾市場,步步為營。

另一個爭議比較大的是4S店,總有各種消息出來「別了,4S店」「顛覆這顛覆那」,4S的本質是服務,所有服務的關鍵是情感連接,換一個思路就是,4S店是有組織的流量入口,有一些服務可能會為了提升效率而被分離出來,除非有一天汽車也像手機一樣,只有那麼幾款,成為特別標準化的產品,它仍然需要體驗店介入開始或者後期的服務。

作為頭部的整車廠,規模效應已經給自己帶來紅利,最核心的商業機會還是要回歸到產品上。既然,智能以及網聯等新技術給了汽車更多想像空間,汽車在功能應用上有可能出現新的品類。無論是水陸兩棲、還是能夠短時飛行或者太陽能燈的汽車都有人在做嘗試。

汽車後市場

互聯網汽車與汽車工業的融合是重要發展趨勢,整個產業有豐富的場景,將以智能網聯汽車、智慧出行方案、智能製造為抓手,探索實踐把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慧同汽車產業進行更廣泛、更深入的結合,加快汽車產業的轉型發展。後市場周期更長,所以內容也更多。

記得看到過一個案例,美國有個Uber司機凱文,他是菲律賓移民,原來是珠寶設計師,移民到美國後,在舊金山開了一間珠寶公司,但人生地不熟的,生意很難做,很快公司就關門了,他就開起了Uber。

在開車過程中,當凱文和乘客聊起自己的移民故事的時候,總會聊到他自己的珠寶生意,他說自己在菲律賓曾經是個很成功的珠寶設計師,但是在美國卻只能開Uber了。

很多乘客都會對他的珠寶開始感興趣,向他要名片,凱文靈機一動,把Uber車變成了他的珠寶活動展示屋,用珠寶裝飾了他的車,還放了一些在車的儲物櫃里。

凱文靠在車上賣珠寶,每個月平均收入18000美元,同時他還能每月從Uber上賺3000美元,一年他掙了252000美元。

這是典型的一個把汽車變成服務的例子。後市場中比較重要而且看好的有汽車電商、金融保險、維修養護等都有巨大的創新機會。目前市場上本身也有一些知名的案例,但是隨著整體市場容量的上行,後市場服務完全有可能誕生出非常具有影響力的企業,並且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的服務。

其中外企在國內市場的表現式微,像互聯網電商已經如火如荼的時候,有些企業能夠藉助自己已有的渠道體系率先結合互聯網做線上也能夠佔領一部分市場。不同品牌琳琅滿目,對於經銷商而言,為什麼選擇某品牌而不是其他,其中也留給零部件廠一些創新機會。

機會六:品牌商如何更好地賦能渠道商從而激活消費者。

針對汽配用品的更換以及維護和保養,同樣有諸多猜想,目前不同種類繁多,缺少一定標準或者協議能夠給到消費者參考,若能夠提供相應的數據服務,協助消費者決策不失為一種機會。

機會七:汽車的報廢及拆解回收。

目前這部分還沒有完全開放給市場,自然是有它出於安全方面的道理。然而當如此大量的汽車湧入市場後,勢必存在它的報廢及回收的問題,甚至在後市場服務中也並沒有提及。筆者做過一些簡單研究,發現基本上不同城市有一個或者兩個回收點,資質認證非常複雜。甚至實地考察過,目前國內的報廢汽車產業幾乎為零。歐洲部分國家則有非常成熟的流水線作業及工廠。

人們似乎沒有變過,古代會有賽馬,邊陲封地朝貢時進貢上好的馬匹。隨著汽車的智能科技含量越來越高,汽車也能夠幫助我們做更多的事情,我們仍然可能會把它拉出去溜溜,作為一種身份的象徵,甚至讓它像馬兒一樣去遠處送個東西然後回來,那將重構整個物流體系。彼時,汽車也不再僅僅是一部冷冰冰的鋼鐵工具,而成為人類的另一種陪伴。

如果,成為陪伴是一種必然,那就不必糾結當前的產品路線和市場反饋,做對的事,一切都會慢慢變好。

這是價值投資的核心,也是創新發生的前提。

縱橫之家旨在連接跨界資源,致力於普及創新知識以及新思想,提高新產品研發效率,增強市場營銷效果,也為傳統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貢獻一點自己的力量。

長按上方↑↑↑「二維碼」關注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橫之家 的精彩文章:

重要的事情分三步:現代TRIZ理論應用三大步驟

TAG:縱橫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