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五老」——革命時期奮鬥的典範

「五老」——革命時期奮鬥的典範

編輯同志:

您好!

我是一名黨史愛好者,經常在黨史文章中看到革命時期的「五老」的提法,但提法不一。不知「五老」的稱謂最早起於何時?有幾種提法?各具體指哪五位革命老人?請專家解答一下。謝謝!

石景山讀者 葛鴻生

北京日報特請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秦立海教授作答

在中共黨史文獻中,「五老」的稱謂最早起於何時?具體是指哪五位革命老人?這是研究「五老」首先必須搞清楚的問題。根據現有資料,目前關於「五老」的不同提法主要有三種。

董必武提到的蘇區「五老」

根據董必武回憶,早在紅軍長征之前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內,就已有「五老」稱謂。1936年8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徵到達陝北後,毛澤東、楊尚昆曾給參加長征的各部隊將士發出電報和書信,為出版紅軍《長征記》徵稿。董必武應約撰寫了題為《長征紀事》的一組三篇文章,其中在《出發之前》一文中寫道:「在中央根據地,因叔衡、特立、覺哉、伯渠和我五個人年齡稍大,諸同志都呼我們為『五老』。」這是目前見到的中共黨內關於「五老」的最早提法,因為當時是在中央蘇區,所以又被稱為蘇區「五老」。其中,年齡最大的是何叔衡,被稱為「五老」之首,後面依次為徐特立、謝覺哉、董必武和林伯渠。蘇區「五老」中之所以沒有吳玉章,是因為吳玉章在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被派往蘇聯學習和工作,當時並不在國內,後來又在1935年11月被派到法國巴黎負責出版《救國時報》,直到1938年4月才回國。

毛澤東提到的延安「五老」

1940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在延安中央大禮堂為吳玉章隆重舉行了六十壽辰慶祝會,毛澤東親自出席,並在祝詞中指出:「青年人歡喜老年人,就像我們的吳老、林老、徐老、董老、謝老,都是很受青年們歡迎的。」在這裡,由於毛澤東明確列舉了中共黨內德高望重的五位革命老人,號召廣大革命青年向他們學習,因此被有的學者視為延安「五老」稱謂的由來,並一直沿用至今。當時,毛澤東之所以沒有提及何叔衡,是因為何叔衡沒有隨著中央紅軍主力長徵到達陝北,而是留在中央革命根據地,並於1935年2月24日在福建省長汀縣壯烈犧牲。否則,中共延安「五老」就會理所當然地成為「六老」了。

朱德提到的南泥灣「五老」

1942年7月10日,在紀念七七抗戰五周年結束後,朱德邀請徐特立、謝覺哉、吳玉章和續范亭同游南泥灣,並賦詩一首,其中寫道:「紀念七七了,諸老各相邀。戰局雖緊張,休養不可少。輕車出延安,共載有五老……」在這裡,朱德明確使用了「五老」一詞來概括同行的五人,這被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的《朱德傳》稱為「延安五老」。但是,時任晉西北行政公署主任的黨外愛國民主人士續范亭先生,只是應邀同游南泥灣的五人之一,作為「五老」的實際認可度並不高。此外,與董必武、林伯渠同齡並且同樣德高望重的朱德,後來也沒有成為眾所公認的中共延安「五老」之一,具體原因尚不清楚。但是,這並不影響朱德在中共黨內的崇高地位,他永遠是人民心目中的「朱老總」。

當前關於「五老」人員組成的共識

目前,關於「五老」的人員組成,一般是指徐特立、吳玉章、謝覺哉、董必武和林伯渠五位德高望重的革命老人,這已經基本達成共識。但是,在具體稱謂上,卻有中共「五老」、延安「五老」和中共延安「五老」三種不同提法。其中,中共「五老」雖然指明了是中共黨內的「五老」,但沒有指明是延安時期的「五老」,因為中共在其他歷史時期也有一些德高望重的革命老人,如蘇區時期的何叔衡等;延安「五老」雖然指明了是延安時期的「五老」,但沒有指明是中共黨內的「五老」,因為延安時期在黨外也有一些德高望重的革命老人,如李鼎銘、續范亭等。因此,將二者結合起來,稱為中共延安「五老」,可能比較準確,也更符合歷史的實際情況。

當然,在中國共產黨內,除延安「五老」外,還有許多同樣德高望重的革命老人。例如,董必武曾這樣評價何叔衡:「這一年近六十的共產黨員,不怕任何困難、任何犧牲,準備為共產主義的事業奮鬥到底,準備隨時在黨的號召之下無條件地去工作。」正是這種奮鬥和犧牲精神,使年過半百的何叔衡走在了時代前列,並獲得了蘇區「五老」之首的尊稱。又如,朱德早年追隨蔡鍔參加護國戰爭,反對袁世凱復辟,後來又遠涉重洋,尋求救國救民真理,在德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回國後先是參加北伐戰爭,後又參與領導南昌起義,成為人民軍隊的創始人之一,被尊稱為「朱老總」。他們與延安「五老」一樣,革命精神永放光芒,道德風範令人敬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拼搏在格鬥場上的「猛虎」
家,不是講公平的地方

TAG:光明網 |